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43

  ..续本文上一页戒度。

  初地的菩萨主修是布施度,晚上虽然没有见到人,只是听到有人在乞讨的声音,他马上生起欢喜的心,他的心中所生起来的乐远胜于声闻、独觉乘经过千劫积聚资粮所生起来的乐。这特别是指初地的菩萨,一般的菩萨可能没办法。只有听到有人乞讨的声音,初地菩萨都能生起很强烈乐的感受,更何况他将自己三世所积聚的资粮、善根及一切的财富受用毫无吝惜的布施,所生的乐更是不可思议的。初地菩萨甚至可以每天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给众生,而且是毫无怯弱,非常勇悍。在他割自己的身肉时,他一点也不会痛,因为他已经断除所有一切苦了。

  以此类推,二地菩萨主要以修持戒为主,三地则以修忍辱为主。地道的建立,如果粗略来说,就是刚刚所说的这样,如果详细讲的话,那可以讲得很广。

  请看第八十四页,「(三)、道之建立。唯识宗主张:三乘中的每一乘都有资粮、加行两道,见、修两道以及无学道等五道的建立;而大乘在五道之上更有十地的建立。」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6页

  我们如果要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而且是必须在大乘道当中积聚。在第一阿僧祇劫时,你必须要完成资粮道和加行道,从初地到七地则是在第二阿僧祇劫,八、九、十地等三地又称为三清净地,则必须在第三阿僧祇劫的时候完成。

  接着看果的主张,请看第八十四页,「诸种性决定的小乘行者,以属于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也就是他们主要的所应修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以小乘行者来说,一类是种性决定者,另一类是种性不定者。小乘的种性决定者,就是他一开始进入时就是入小乘的,然后一路在小乘当中修持,一直到他证果。种性不定者,可能在刚开始时入小乘的资粮道,后来回小向大,在还没有入加行道之前,他就入了大乘道。小乘的不定行者,有一些是在资粮道时回小向大,也有在加行道的时候,也有在见道的时候回小向大的,这些行者通通称为种性不定者。

  不管这个行者是定性种性者或不定种性者,凡是小乘的行者,他的主要所应修就是修补特伽罗无我。这里说「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只是用词比较长而已,简而言之,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他们的所应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是同义词。

  请看文,「修习到达究竟位的时候,依止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断除全部的烦恼障,并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这样修持的人就是小乘的定性种性者。如果是小乘的不定种性者,他们一直修,在心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金刚喻定的时候,就会回小向大。因为这些不定种性者回小向大,所以,他们就会入大乘来修,最后会依大乘修道金刚喻定而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因而证得佛果。

  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的金刚喻定,它主要是在断除最微细的所应断,也是在最后要断除所应断的道,金刚喻定是根本智。如果是小乘而言,就是指最微细烦恼障的正对治,如果是就大乘而言,金刚喻定是最微细的所知障的正对治。大、小乘的行者在这个阶段,是心一境性的入于金刚喻定的根本定当中。

  当我们要解释金刚喻定的时候,一定要照中观自续派的解说方式,因为这是大家所共许的,唯识宗也有解释金刚喻定的方法,可是,那是属于唯识宗各自的解释法,而不是大家所共许的。

  声闻乘的金刚喻定,主要是心专注于修补特伽罗无我,如果是独觉乘的金刚喻定,则是心专注一境的来修二空,如果是大乘的金刚喻定,则是心一尽性的来修无谛实(空性)。第一剎那入于根本定、金刚喻定当中来修他们各自所修的品类,第二剎那就证得罗汉果了。

  刚才格西所作的解释,是站在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作解释的。如果是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7页

  站在唯识宗的观点来看,声闻乘和独觉乘的所应修、所应证、所应断都是一样的。他们认为声闻、独觉乘主要的所应断就是补特伽罗我执,所应修是补特伽罗无我。

  刚刚讲到:以自续派的观点而言,独觉乘除了修声闻乘所要修的所应断和所应修,还另外要再增加所应修和所应断,所应修就是要去修二空(色和持色的量是异质空或异体空的),所应断就是执外境实有的颠倒心,也就是色和持色的量是异体的这个颠倒心,这就是他们的所应断。

  如果是唯识宗而言,他们认为断除持外境为实有的颠倒心则是大乘的所应修。因为唯识宗说:空掉外境实有的这个空是细品的法无我,所以是大乘的所应修。因为唯识宗认为外境实有的这个颠倒心要空掉,这就是所应断,但是,这个所应断只有大乘会修,独觉乘是不会修的,因为执外境实有的心是法我执。

  所以,声闻乘和独觉乘的所应修、所应断和所应证是没有粗、细的差别,都是一模一样的。可是,因为所化机根器的利钝和是否精进的差别,当他们在断除所应断、修所应修及证所应证的时间上,就有快慢的差别。请看文,「由于声闻与独觉二者所修的无我和所断的烦恼毫无差别,所以声闻和独觉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

  八向住是四向四住,所以共有八个。第一个是预流向和预流住,第二个是一来向和一来住,第三个是不来向和不来住,第四个是罗汉向和罗汉住。这四向四住在声闻、独觉都作相同的安立。

  请看文,「又,由于独觉必定是欲界生身,所以没有『廿僧众』的建立。」也就是在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独觉,所以没有廿僧众的建立,因为廿僧必须在色界和无色界安立。独觉乘的行者不会投生在色界和无色界,他们是在欲界当中出生及成就的,成就之后就到净土了。因此,廿僧在独觉乘是没有的。

  请看文,「然而,声闻、独觉二乘的果位并非毫无差别。」声闻、独觉在所应断和所应修两者是没有差别的,可是,在所应证上是有一点差别的。独觉乘的行者必须经过一百劫来积聚资粮,然后在欲界当中,以欲界的身躯来证得罗汉果。声闻乘的行者没办法积聚一百劫的资粮,因此,当他们证果位的时候,所证得的果位比独觉乘稍微低劣一点。请看文,「由于独觉与声闻,有延长与不延长百劫修集福德资粮之差别;因此,果位也有胜劣之殊。」至于劫的计算方式,我们上次在毗婆沙宗已经讲过了。

  问题:虽然毗婆沙宗、经部宗和唯识宗都主张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是要证得的,他们在证得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的内涵上是不是都不一样呢?

  回答:毗婆沙宗说声闻乘要去证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的果,他就必须要去积聚小的福德资粮,而积聚福德资粮是在四个有学位的时候来修持。如果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8页

  是独觉乘的话,他们要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则必须要去积聚中品的资粮,这是在资粮道的时候修的,他们如果证得加行道暖位之后,就会在一座之间证得他们的果位。以唯识宗来说,声闻乘如果要证得独立实有的补特伽罗无我,就必须要在四个有学位当中积聚资粮,独觉乘也是一样。经部宗应该也跟唯识宗所说的一样。

  问题:毗婆沙宗说补特伽罗是五蕴的聚合、心或不可说的我,而经部宗讲的是意识的相续,唯识宗则是讲阿赖耶识,他们所安立的补特伽罗都不一样,那么,他们所要证得的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他们所要断的是不是都不一样呢?

  回答:这几个宗派只是在安立补特伽罗的事例上不一样,事实上,他们所要证得的空是一样的。我们会在事例(事依)上生起「我」的思惟,而将「我」的思惟空掉的那个空是一样的。如果要问出现我的事依是出现在哪个地方,那就会出现不同的事依。总之,这几宗都是一样,都是观待补特伽罗来安立我。如果是不观待于补特伽罗而能够独立实有存在的我空掉,那就是补特伽罗无我,这是每一宗都一样的,这种空掉能独立实体的我的补特伽罗无我,四个宗派都是相同的。

  问题:格西的意思是依不同事例所生起的独立实体的我执都一样吗?

  回答:这种执持都是一样的。在补特伽罗之外的法,比如瓶子、柱子等等,我们也会生起执实的心,这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凡是法,我们都会有一种执着的心,这种执着的心都是列为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如果将这种执所有一切诸法为能独立实体之我空掉的话,那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这在所有法上都是有的。

  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以有部以上来说,每一个部派都要证得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独立实体我空)吗?这样的话,上部派的补特伽罗无我就没有高于下部派,都是一样的啊!

  回答:除了毗婆沙宗的犊子部及中观宗的应成派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及中观自续派等四宗对于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都是一模一样的。唯识宗还安立了一个毗婆沙宗和经部宗所无法安立的细品的法无我,这个细品的法无我就是外境实有空或二空(色和执色的量是异体空)。自续派还说唯识宗所立的细品法无我是粗品的,还有更深细一点的细品法无我,自续派认为细品法无我就是指诸法是谛实不存在的。唯识宗所无法安立的,自续派把它安立了。毗婆沙宗和经部宗所无法安立的,唯识宗可以安立。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两者差不多是一样的,所以,上次讲到经部宗道的建立时,没有广泛的解释,因为跟毗婆沙宗所说的道的建立都是类似的。

  问题:第八十三页倒数第二行,唯识宗主张「灭谛和涅槃二者都是空性」,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9页

  刚刚讲到这个灭谛是属于四谛的灭谛,而在前面讲到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有两个所缘,一个是四谛的差别法,这里面包含灭谛吗?

  回答:四谛当中的灭谛虽然是空性,可是,它既不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不是细品的法无我。虽然灭谛和涅槃都是空性,但是,并非空性都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或细品的法无我。事实上,当你讲灭谛是空性的时候,并不需要特别去讲涅槃是空性,因为凡是涅槃都是灭谛。

  问题:既然如此,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是属于空性吗?

  回答:粗品补特伽罗无我不是空性。四谛当中有一些是空性,有一些不是空性。苦谛当中的无常、苦、空、无我,当中的无我是空性,此外,灭谛也是空性,四谛除了这两个之外,其它的都不是空性。

  问题:那么,以四谛差别法来证粗品补特伽罗无我时,有时是缘空性,有时不是缘空性吗?

  回答:四谛当中,有些是空性,有些不是空性,如果是缘于非空性的,可能就不能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因为非空性是非常多的,缘于非空性的法,也不一定会证得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问题:缘非空性的不能证到补特伽罗无我,所以,一定要缘空性的才能证到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这样不是等于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是空性吗?可是,刚刚又说它不是空性。

  回答:不一定要缘于那两个空性才能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要证得四谛中的空性之前一定要先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并没有所谓缘于空性去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的说法,也就是说不能说缘于瓶子去证得柱子,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空性是完全两回事,因此,说缘空性去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并没有这么一回事。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就好像你要去找水牛,结果却找了一只大象回来。

  宗义宝鬘讲解第 160页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