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42

  ..续本文上一页是,在言词上没有直接讲到「色与持色之量异体空」。

  唯识宗所主张的道之所缘,就是四谛十六行相、粗品补特伽罗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粗品法无我和细品法无我。当修道的时候,就缘念于刚才所说的这些所缘品而修。

  唯识宗主张「二种细品无我都是空性」,也就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细品法无我都是空性。「然而空性未必是二种细品无我之任一者」,比如灭谛和涅槃两者都是空性,这里的灭谛就是四谛当中的灭谛,涅槃就是指解脱,这两者都是空性。

  另外,唯识宗还说「有为诸法和持彼有为法的量两者是同质(质一)的,无为诸法和持无为法的量同体(体性是一)」。因为无为法并不是物质,所以,他们认为无为法和持无为法的量并不是质一的,而是体性一的。

  一般说自性是一、体性是一或本质是一,这都是同义词。如果是有为法的话,还可以另外加上它是质一的,质就是实体一的。所以,凡是有为法和持彼有为法的量都可以说自性是一的、体性是一的、本质是一的、质是一的,无为法和持无为法的量则可以说是自性是一的、体性是一的、本质是一的。

  接着讲到他们所主张的道之所断,所应断有烦恼障和所知障。藉助于我们缘念于道的所缘品,将道的所应断断除。缘念于刚刚所说的道的所缘品,如果来修声闻、独觉乘的话,那就是断除烦恼障,如果是修大乘道的话,主要就是断除所知障。毗婆沙宗和经部宗说有所谓染污的烦恼障和非染污的烦恼障(注:染污无明和非染污无明),唯识宗在这里提到所知障,等于又是一个新的名词。

  他们说烦恼障就是粗、细品二种补特伽罗我执和它的种子,而粗、细品法我执和它的种子则是所知障。粗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就是执补特伽罗为常、一、自在之我,而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就是执补特伽罗是能独立实体我。这二种我执所种下的能量或能力就是二我执的种子,除此之外,还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六根本烦恼就是贪、瞋、慢、无明、疑和染污见,以这六根本烦恼为基础,又会产生种种其它的烦恼,比如忿、恨、悭吝、睡眠、沈、掉等等,一共有二十个随烦恼,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烦恼障。

  他们所认为的所知障就是法我执及其习气,这里的习气就是指种子而言,法我执就是执色和持色的量是异体的,另外,他们也认为法我执就是持色的分别心所执的境是自相存在的。这两种法我执和它的习气(种子)都被立为所知障。

  在修道时,有修小乘的声闻、独觉道,还有修大乘菩萨道的,菩萨在修的时候,他的所缘和刚刚所说的这些所缘是一样的。在菩萨修道的时候,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3页

  他的所缘就是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两个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虽然菩萨缘念时还是一样缘念这一些,可是,他是主修法无我的,因此,主要是断除法我执。小乘的声闻、独觉乘的主要所缘是缘念于四谛十六行相和二种补特伽罗无我,因此,他们修道时也是以此为主修。当声闻、独觉要断除的时候,主要是断除两种补特伽罗我执,而菩萨主要的所应断则是断除法我执。因此,菩萨主要以断所知障为主,而声闻、独觉则以断烦恼障为主。

  请看第八十四页,「又,诸菩萨众以所知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而不以烦恼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诸小乘有学众(包括声闻和独觉的有学众)以烦恼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而不以所知障作为所断的主体。」

  因此,诸菩萨主要并不希求于证得解脱,而主要是希求证得佛果。因此,当他们在断所应断的时候,是以断所知障为主。小乘行者主要是希求解脱,因此,他们最主要是断除烦恼障。所以,在断除烦恼障同时就获得解脱,在断除所知障同时就证得佛果。这里同时讲了大、小乘道的所应断,可以说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及粗、细品二种特伽罗无我是小乘声闻、独觉乘主要的所应修,粗、细品的法无我则是大乘主要的所应修。凡是烦恼障所摄的品类都是声闻、独觉乘的所应断,凡是所知障所摄的品类都是菩萨乘的所应断。

  接着讲「道之性质」,藏文应该是道之建立,这里会粗的来讲地道的建立,我们如果要好好了解地道的建立,可能要到中观自续派才能了解详细一点。至于五地十道的建立,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的主张除了有些许的差异之外,大部分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要在相续当中生起三乘当中任何一乘的道的话,务必事先要先修增上生的因,也就是要断除十恶业。增上生的因就是去守护断除十恶业的戒,也就是要行十善业。在这个增上生的因的基础上,有一些补特伽罗就会生起想要独自一人解脱三恶趣、轮回的心,也就是会生起独自解脱的心,因为他生起这样的心,当他入道来修的时候,他就会入声独乘的道来修。另有一些补特伽罗会先去学习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品类,然后生起要为一切有情求证佛果的心,这样的行者入道来修时,他就会入大乘道来修。

  想要追求独自解脱的有情,有一类会入声闻道来修,有一类则会入独觉道来修。也就是比较倾向声闻的就会入声闻道,比较倾向独觉的就会入独觉道,不管是入声闻或独觉道来修,他首先所入之道就是资粮道。入资粮道的行者,所应该生起来的就是坚固不移的希求独自解脱的心,希求解脱的心就是希求解脱轮回的心,也就是他所生起的心是无虚伪的、非常坚固的希求独自解脱的心。

  比如一个犯人被关在牢狱里面,每天没有饭吃又遭受毒打,他一定任何时刻都想要赶快逃离这个牢狱。甚至晚上睡觉时,都是在想要逃脱牢狱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4页

  的状态下睡着的,早上一醒过来,那种想要马上逃脱牢狱的心立刻就会现起来。

  就像犯人一天到晚想要逃脱牢狱的心,想要脱离轮回的心也是一样,要生起相同的量,如果生起如同上述所说的很强烈、猛利想要脱离轮回监牢的心,那就表示他有生起无虚伪的希求解脱心,或可以称为无虚伪的脱离生死轮回的心,或无虚伪的出离心。

  当你在修三乘的资粮道时,一定要从小品的资粮道开始修,然后再修中品、大品的资粮道,在大品资粮道之后,就会往上晋升到加行道。三乘的加行道都同样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阶品。加行道之上就是见道,只要晋升到见道,这一位行者就可以称为圣者了,也就是他会成为声闻乘的圣者、独觉乘的圣者或菩萨乘的圣者,此时这位补特伽罗也成为僧宝,他心相续当中的道就称为法宝。在新晋升到见道时,这三乘的行者心相续当中都分别会有忍智十六剎那(八忍八智),声闻、独觉、菩萨都一样。忍智十六剎那都可以称为根本智,所积聚的是二资当中的智慧资粮。

  而在根本定之外,他必须要出定到后得位来积聚福德资粮,在积聚福德资粮时必须透过身语意三门,身体向上师、佛菩萨等献曼达、礼敬或绕塔、绕寺,这些都是身的福德资粮。另外,他心中如果去修慈心、悲心,这就是意的福德资粮,口中如果去念诵课诵的仪轨、经文,这就是语的福德资粮。所作的这些身语意的福德资粮,必须在后得位的时候作。所以,在后得位积聚福德资粮,在根本定当中积聚智慧资粮,慢慢地,这一位见道的行者就会往上登上修道位。

  如果是小乘行者,当他在见道时,他已经断尽了遍计的烦恼障,可是仍然留有俱生的烦恼障。如果是大乘行者,在见道时,已经断尽了遍计的所知障,可是,还留有俱生的所知障。

  在修道位的时候,如果是小乘行者,他就要渐次去断除俱生的烦恼障,当他将俱生的烦恼障断尽时,他就在当下证得罗汉果,登上无学道,获得解脱,出离轮回,这四个可以说都是同时的。

  在修道位的时候,如果是大乘行者,就要渐次将俱生的所知障断除。俱生的所知障何时完全断尽,也就何时证得佛果,在证得佛果的同时,也可以说他已经获得大乘的解脱,获得大乘的罗汉果,证得大乘的无学道。

  声闻、独觉乘虽然断尽了烦恼障,可是,他们的所知障还没有完全断尽。他们虽然获得解脱,可是,他们还没有证得佛果。此时,小乘行者就必须要回小向大,入于大乘道。当他入于大乘道时,他也就必须要从大乘道进入来修。

  这三乘同样都有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因此,就有三乘十五道。在这三乘十五道当中,所有的资粮、加行道都是属于凡夫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5页

  道,而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则是属于圣者道。

  声闻乘的行者在修道的时候,主要是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就是他们日以继夜所要断的就是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他们主要的所应证是解脱。所以,声闻乘的行者是主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主要的所应断是补特伽罗我执,主要的所应证就是解脱。

  如果是就自续派而言,他们说独觉乘的主修是要修二空(色与执色之量异体空),而所应断就是要断除执外境为实有的心,所应证则一样是解脱。如果是大乘的话,所应修就是要修谛实不存在,所应断就是要断除执实的心,也就是要断除法我执,以佛果为主要的所应证。

  简而言之,声闻、独觉乘主要的所应断是断粗、细二种补特伽罗我执,除了这一点之外,独觉乘还要断除执外境为实有这一点。也就是声闻乘的主要所应修,独觉乘也全部都要修,而二空则是独觉乘另外要增加来修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说独觉乘略胜于声闻乘。

  如果是大乘的话,就要先修资粮、加行道,然后再进入见道,而在进入见道的同时就登上初地,然后再慢慢往上登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如果要将初地到十地一一详细解说,今天可能讲不完。

  这十地应该要修的有十度,十度就是众所周知的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等四度,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每一地的菩萨除了修十度之外,都还要特别去强调修该地的那一度。如初地菩萨也要修这十度,可是,他特别强调的是去修布施度。二地的菩萨除了修这十度之外,还要特别强调修十度当中的持…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