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42

  ..續本文上一頁是,在言詞上沒有直接講到「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

  唯識宗所主張的道之所緣,就是四谛十六行相、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粗品法無我和細品法無我。當修道的時候,就緣念于剛才所說的這些所緣品而修。

  唯識宗主張「二種細品無我都是空性」,也就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和細品法無我都是空性。「然而空性未必是二種細品無我之任一者」,比如滅谛和涅槃兩者都是空性,這裏的滅谛就是四谛當中的滅谛,涅槃就是指解脫,這兩者都是空性。

  另外,唯識宗還說「有爲諸法和持彼有爲法的量兩者是同質(質一)的,無爲諸法和持無爲法的量同體(體性是一)」。因爲無爲法並不是物質,所以,他們認爲無爲法和持無爲法的量並不是質一的,而是體性一的。

  一般說自性是一、體性是一或本質是一,這都是同義詞。如果是有爲法的話,還可以另外加上它是質一的,質就是實體一的。所以,凡是有爲法和持彼有爲法的量都可以說自性是一的、體性是一的、本質是一的、質是一的,無爲法和持無爲法的量則可以說是自性是一的、體性是一的、本質是一的。

  接著講到他們所主張的道之所斷,所應斷有煩惱障和所知障。藉助于我們緣念于道的所緣品,將道的所應斷斷除。緣念于剛剛所說的道的所緣品,如果來修聲聞、獨覺乘的話,那就是斷除煩惱障,如果是修大乘道的話,主要就是斷除所知障。毗婆沙宗和經部宗說有所謂染汙的煩惱障和非染汙的煩惱障(注:染汙無明和非染汙無明),唯識宗在這裏提到所知障,等于又是一個新的名詞。

  他們說煩惱障就是粗、細品二種補特伽羅我執和它的種子,而粗、細品法我執和它的種子則是所知障。粗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就是執補特伽羅爲常、一、自在之我,而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就是執補特伽羅是能獨立實體我。這二種我執所種下的能量或能力就是二我執的種子,除此之外,還有六根本煩惱和二十隨煩惱,六根本煩惱就是貪、瞋、慢、無明、疑和染汙見,以這六根本煩惱爲基礎,又會産生種種其它的煩惱,比如忿、恨、悭吝、睡眠、沈、掉等等,一共有二十個隨煩惱,他們認爲這些都是煩惱障。

  他們所認爲的所知障就是法我執及其習氣,這裏的習氣就是指種子而言,法我執就是執色和持色的量是異體的,另外,他們也認爲法我執就是持色的分別心所執的境是自相存在的。這兩種法我執和它的習氣(種子)都被立爲所知障。

  在修道時,有修小乘的聲聞、獨覺道,還有修大乘菩薩道的,菩薩在修的時候,他的所緣和剛剛所說的這些所緣是一樣的。在菩薩修道的時候,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3頁

  他的所緣就是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兩個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雖然菩薩緣念時還是一樣緣念這一些,可是,他是主修法無我的,因此,主要是斷除法我執。小乘的聲聞、獨覺乘的主要所緣是緣念于四谛十六行相和二種補特伽羅無我,因此,他們修道時也是以此爲主修。當聲聞、獨覺要斷除的時候,主要是斷除兩種補特伽羅我執,而菩薩主要的所應斷則是斷除法我執。因此,菩薩主要以斷所知障爲主,而聲聞、獨覺則以斷煩惱障爲主。

  請看第八十四頁,「又,諸菩薩衆以所知障作爲所斷的主體,而不以煩惱障作爲所斷的主體。諸小乘有學衆(包括聲聞和獨覺的有學衆)以煩惱障作爲所斷的主體而不以所知障作爲所斷的主體。」

  因此,諸菩薩主要並不希求于證得解脫,而主要是希求證得佛果。因此,當他們在斷所應斷的時候,是以斷所知障爲主。小乘行者主要是希求解脫,因此,他們最主要是斷除煩惱障。所以,在斷除煩惱障同時就獲得解脫,在斷除所知障同時就證得佛果。這裏同時講了大、小乘道的所應斷,可以說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及粗、細品二種特伽羅無我是小乘聲聞、獨覺乘主要的所應修,粗、細品的法無我則是大乘主要的所應修。凡是煩惱障所攝的品類都是聲聞、獨覺乘的所應斷,凡是所知障所攝的品類都是菩薩乘的所應斷。

  接著講「道之性質」,藏文應該是道之建立,這裏會粗的來講地道的建立,我們如果要好好了解地道的建立,可能要到中觀自續派才能了解詳細一點。至于五地十道的建立,唯識宗和中觀自續派的主張除了有些許的差異之外,大部分都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要在相續當中生起叁乘當中任何一乘的道的話,務必事先要先修增上生的因,也就是要斷除十惡業。增上生的因就是去守護斷除十惡業的戒,也就是要行十善業。在這個增上生的因的基礎上,有一些補特伽羅就會生起想要獨自一人解脫叁惡趣、輪回的心,也就是會生起獨自解脫的心,因爲他生起這樣的心,當他入道來修的時候,他就會入聲獨乘的道來修。另有一些補特伽羅會先去學習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品類,然後生起要爲一切有情求證佛果的心,這樣的行者入道來修時,他就會入大乘道來修。

  想要追求獨自解脫的有情,有一類會入聲聞道來修,有一類則會入獨覺道來修。也就是比較傾向聲聞的就會入聲聞道,比較傾向獨覺的就會入獨覺道,不管是入聲聞或獨覺道來修,他首先所入之道就是資糧道。入資糧道的行者,所應該生起來的就是堅固不移的希求獨自解脫的心,希求解脫的心就是希求解脫輪回的心,也就是他所生起的心是無虛僞的、非常堅固的希求獨自解脫的心。

  比如一個犯人被關在牢獄裏面,每天沒有飯吃又遭受毒打,他一定任何時刻都想要趕快逃離這個牢獄。甚至晚上睡覺時,都是在想要逃脫牢獄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4頁

  的狀態下睡著的,早上一醒過來,那種想要馬上逃脫牢獄的心立刻就會現起來。

  就像犯人一天到晚想要逃脫牢獄的心,想要脫離輪回的心也是一樣,要生起相同的量,如果生起如同上述所說的很強烈、猛利想要脫離輪回監牢的心,那就表示他有生起無虛僞的希求解脫心,或可以稱爲無虛僞的脫離生死輪回的心,或無虛僞的出離心。

  當你在修叁乘的資糧道時,一定要從小品的資糧道開始修,然後再修中品、大品的資糧道,在大品資糧道之後,就會往上晉升到加行道。叁乘的加行道都同樣有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階品。加行道之上就是見道,只要晉升到見道,這一位行者就可以稱爲聖者了,也就是他會成爲聲聞乘的聖者、獨覺乘的聖者或菩薩乘的聖者,此時這位補特伽羅也成爲僧寶,他心相續當中的道就稱爲法寶。在新晉升到見道時,這叁乘的行者心相續當中都分別會有忍智十六剎那(八忍八智),聲聞、獨覺、菩薩都一樣。忍智十六剎那都可以稱爲根本智,所積聚的是二資當中的智慧資糧。

  而在根本定之外,他必須要出定到後得位來積聚福德資糧,在積聚福德資糧時必須透過身語意叁門,身體向上師、佛菩薩等獻曼達、禮敬或繞塔、繞寺,這些都是身的福德資糧。另外,他心中如果去修慈心、悲心,這就是意的福德資糧,口中如果去念誦課誦的儀軌、經文,這就是語的福德資糧。所作的這些身語意的福德資糧,必須在後得位的時候作。所以,在後得位積聚福德資糧,在根本定當中積聚智慧資糧,慢慢地,這一位見道的行者就會往上登上修道位。

  如果是小乘行者,當他在見道時,他已經斷盡了遍計的煩惱障,可是仍然留有俱生的煩惱障。如果是大乘行者,在見道時,已經斷盡了遍計的所知障,可是,還留有俱生的所知障。

  在修道位的時候,如果是小乘行者,他就要漸次去斷除俱生的煩惱障,當他將俱生的煩惱障斷盡時,他就在當下證得羅漢果,登上無學道,獲得解脫,出離輪回,這四個可以說都是同時的。

  在修道位的時候,如果是大乘行者,就要漸次將俱生的所知障斷除。俱生的所知障何時完全斷盡,也就何時證得佛果,在證得佛果的同時,也可以說他已經獲得大乘的解脫,獲得大乘的羅漢果,證得大乘的無學道。

  聲聞、獨覺乘雖然斷盡了煩惱障,可是,他們的所知障還沒有完全斷盡。他們雖然獲得解脫,可是,他們還沒有證得佛果。此時,小乘行者就必須要回小向大,入于大乘道。當他入于大乘道時,他也就必須要從大乘道進入來修。

  這叁乘同樣都有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五道,因此,就有叁乘十五道。在這叁乘十五道當中,所有的資糧、加行道都是屬于凡夫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5頁

  道,而見道、修道及無學道則是屬于聖者道。

  聲聞乘的行者在修道的時候,主要是修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他們日以繼夜所要斷的就是要斷除補特伽羅我執,他們主要的所應證是解脫。所以,聲聞乘的行者是主修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主要的所應斷是補特伽羅我執,主要的所應證就是解脫。

  如果是就自續派而言,他們說獨覺乘的主修是要修二空(色與執色之量異體空),而所應斷就是要斷除執外境爲實有的心,所應證則一樣是解脫。如果是大乘的話,所應修就是要修谛實不存在,所應斷就是要斷除執實的心,也就是要斷除法我執,以佛果爲主要的所應證。

  簡而言之,聲聞、獨覺乘主要的所應斷是斷粗、細二種補特伽羅我執,除了這一點之外,獨覺乘還要斷除執外境爲實有這一點。也就是聲聞乘的主要所應修,獨覺乘也全部都要修,而二空則是獨覺乘另外要增加來修的。因爲這個原因,我們才說獨覺乘略勝于聲聞乘。

  如果是大乘的話,就要先修資糧、加行道,然後再進入見道,而在進入見道的同時就登上初地,然後再慢慢往上登到二地、叁地、四地等等,如果要將初地到十地一一詳細解說,今天可能講不完。

  這十地應該要修的有十度,十度就是衆所周知的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等四度,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每一地的菩薩除了修十度之外,都還要特別去強調修該地的那一度。如初地菩薩也要修這十度,可是,他特別強調的是去修布施度。二地的菩薩除了修這十度之外,還要特別強調修十度當中的持…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