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度。
初地的菩薩主修是布施度,晚上雖然沒有見到人,只是聽到有人在乞討的聲音,他馬上生起歡喜的心,他的心中所生起來的樂遠勝于聲聞、獨覺乘經過千劫積聚資糧所生起來的樂。這特別是指初地的菩薩,一般的菩薩可能沒辦法。只有聽到有人乞討的聲音,初地菩薩都能生起很強烈樂的感受,更何況他將自己叁世所積聚的資糧、善根及一切的財富受用毫無吝惜的布施,所生的樂更是不可思議的。初地菩薩甚至可以每天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給衆生,而且是毫無怯弱,非常勇悍。在他割自己的身肉時,他一點也不會痛,因爲他已經斷除所有一切苦了。
以此類推,二地菩薩主要以修持戒爲主,叁地則以修忍辱爲主。地道的建立,如果粗略來說,就是剛剛所說的這樣,如果詳細講的話,那可以講得很廣。
請看第八十四頁,「(叁)、道之建立。唯識宗主張:叁乘中的每一乘都有資糧、加行兩道,見、修兩道以及無學道等五道的建立;而大乘在五道之上更有十地的建立。」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6頁
我們如果要成佛,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來積聚資糧,而且是必須在大乘道當中積聚。在第一阿僧祇劫時,你必須要完成資糧道和加行道,從初地到七地則是在第二阿僧祇劫,八、九、十地等叁地又稱爲叁清淨地,則必須在第叁阿僧祇劫的時候完成。
接著看果的主張,請看第八十四頁,「諸種性決定的小乘行者,以屬于補特伽羅無我的圓成實作爲所修的主體。」也就是他們主要的所應修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以小乘行者來說,一類是種性決定者,另一類是種性不定者。小乘的種性決定者,就是他一開始進入時就是入小乘的,然後一路在小乘當中修持,一直到他證果。種性不定者,可能在剛開始時入小乘的資糧道,後來回小向大,在還沒有入加行道之前,他就入了大乘道。小乘的不定行者,有一些是在資糧道時回小向大,也有在加行道的時候,也有在見道的時候回小向大的,這些行者通通稱爲種性不定者。
不管這個行者是定性種性者或不定種性者,凡是小乘的行者,他的主要所應修就是修補特伽羅無我。這裏說「補特伽羅無我的圓成實作爲所修的主體」,只是用詞比較長而已,簡而言之,補特伽羅無我就是他們的所應修,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和補特伽羅無我的圓成實是同義詞。
請看文,「修習到達究竟位的時候,依止小乘修道金剛喻定,斷除全部的煩惱障,並同時現證小乘阿羅漢果。」這樣修持的人就是小乘的定性種性者。如果是小乘的不定種性者,他們一直修,在心相續當中還沒有生起金剛喻定的時候,就會回小向大。因爲這些不定種性者回小向大,所以,他們就會入大乘來修,最後會依大乘修道金剛喻定而來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因而證得佛果。
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的金剛喻定,它主要是在斷除最微細的所應斷,也是在最後要斷除所應斷的道,金剛喻定是根本智。如果是小乘而言,就是指最微細煩惱障的正對治,如果是就大乘而言,金剛喻定是最微細的所知障的正對治。大、小乘的行者在這個階段,是心一境性的入于金剛喻定的根本定當中。
當我們要解釋金剛喻定的時候,一定要照中觀自續派的解說方式,因爲這是大家所共許的,唯識宗也有解釋金剛喻定的方法,可是,那是屬于唯識宗各自的解釋法,而不是大家所共許的。
聲聞乘的金剛喻定,主要是心專注于修補特伽羅無我,如果是獨覺乘的金剛喻定,則是心專注一境的來修二空,如果是大乘的金剛喻定,則是心一盡性的來修無谛實(空性)。第一剎那入于根本定、金剛喻定當中來修他們各自所修的品類,第二剎那就證得羅漢果了。
剛才格西所作的解釋,是站在中觀自續派的觀點來作解釋的。如果是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7頁
站在唯識宗的觀點來看,聲聞乘和獨覺乘的所應修、所應證、所應斷都是一樣的。他們認爲聲聞、獨覺乘主要的所應斷就是補特伽羅我執,所應修是補特伽羅無我。
剛剛講到:以自續派的觀點而言,獨覺乘除了修聲聞乘所要修的所應斷和所應修,還另外要再增加所應修和所應斷,所應修就是要去修二空(色和持色的量是異質空或異體空的),所應斷就是執外境實有的顛倒心,也就是色和持色的量是異體的這個顛倒心,這就是他們的所應斷。
如果是唯識宗而言,他們認爲斷除持外境爲實有的顛倒心則是大乘的所應修。因爲唯識宗說:空掉外境實有的這個空是細品的法無我,所以是大乘的所應修。因爲唯識宗認爲外境實有的這個顛倒心要空掉,這就是所應斷,但是,這個所應斷只有大乘會修,獨覺乘是不會修的,因爲執外境實有的心是法我執。
所以,聲聞乘和獨覺乘的所應修、所應斷和所應證是沒有粗、細的差別,都是一模一樣的。可是,因爲所化機根器的利鈍和是否精進的差別,當他們在斷除所應斷、修所應修及證所應證的時間上,就有快慢的差別。請看文,「由于聲聞與獨覺二者所修的無我和所斷的煩惱毫無差別,所以聲聞和獨覺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
八向住是四向四住,所以共有八個。第一個是預流向和預流住,第二個是一來向和一來住,第叁個是不來向和不來住,第四個是羅漢向和羅漢住。這四向四住在聲聞、獨覺都作相同的安立。
請看文,「又,由于獨覺必定是欲界生身,所以沒有『廿僧衆』的建立。」也就是在色界和無色界沒有獨覺,所以沒有廿僧衆的建立,因爲廿僧必須在色界和無色界安立。獨覺乘的行者不會投生在色界和無色界,他們是在欲界當中出生及成就的,成就之後就到淨土了。因此,廿僧在獨覺乘是沒有的。
請看文,「然而,聲聞、獨覺二乘的果位並非毫無差別。」聲聞、獨覺在所應斷和所應修兩者是沒有差別的,可是,在所應證上是有一點差別的。獨覺乘的行者必須經過一百劫來積聚資糧,然後在欲界當中,以欲界的身軀來證得羅漢果。聲聞乘的行者沒辦法積聚一百劫的資糧,因此,當他們證果位的時候,所證得的果位比獨覺乘稍微低劣一點。請看文,「由于獨覺與聲聞,有延長與不延長百劫修集福德資糧之差別;因此,果位也有勝劣之殊。」至于劫的計算方式,我們上次在毗婆沙宗已經講過了。
問題:雖然毗婆沙宗、經部宗和唯識宗都主張補特伽羅獨立實體空是要證得的,他們在證得補特伽羅獨立實體空的內涵上是不是都不一樣呢?
回答:毗婆沙宗說聲聞乘要去證補特伽羅獨立實體空的果,他就必須要去積聚小的福德資糧,而積聚福德資糧是在四個有學位的時候來修持。如果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8頁
是獨覺乘的話,他們要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則必須要去積聚中品的資糧,這是在資糧道的時候修的,他們如果證得加行道暖位之後,就會在一座之間證得他們的果位。以唯識宗來說,聲聞乘如果要證得獨立實有的補特伽羅無我,就必須要在四個有學位當中積聚資糧,獨覺乘也是一樣。經部宗應該也跟唯識宗所說的一樣。
問題:毗婆沙宗說補特伽羅是五蘊的聚合、心或不可說的我,而經部宗講的是意識的相續,唯識宗則是講阿賴耶識,他們所安立的補特伽羅都不一樣,那麼,他們所要證得的補特伽羅獨立實體空,他們所要斷的是不是都不一樣呢?
回答:這幾個宗派只是在安立補特伽羅的事例上不一樣,事實上,他們所要證得的空是一樣的。我們會在事例(事依)上生起「我」的思惟,而將「我」的思惟空掉的那個空是一樣的。如果要問出現我的事依是出現在哪個地方,那就會出現不同的事依。總之,這幾宗都是一樣,都是觀待補特伽羅來安立我。如果是不觀待于補特伽羅而能夠獨立實有存在的我空掉,那就是補特伽羅無我,這是每一宗都一樣的,這種空掉能獨立實體的我的補特伽羅無我,四個宗派都是相同的。
問題:格西的意思是依不同事例所生起的獨立實體的我執都一樣嗎?
回答:這種執持都是一樣的。在補特伽羅之外的法,比如瓶子、柱子等等,我們也會生起執實的心,這也都是一樣的。所以,凡是法,我們都會有一種執著的心,這種執著的心都是列爲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如果將這種執所有一切諸法爲能獨立實體之我空掉的話,那就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這在所有法上都是有的。
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以有部以上來說,每一個部派都要證得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獨立實體我空)嗎?這樣的話,上部派的補特伽羅無我就沒有高于下部派,都是一樣的啊!
回答:除了毗婆沙宗的犢子部及中觀宗的應成派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及中觀自續派等四宗對于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都是一模一樣的。唯識宗還安立了一個毗婆沙宗和經部宗所無法安立的細品的法無我,這個細品的法無我就是外境實有空或二空(色和執色的量是異體空)。自續派還說唯識宗所立的細品法無我是粗品的,還有更深細一點的細品法無我,自續派認爲細品法無我就是指諸法是谛實不存在的。唯識宗所無法安立的,自續派把它安立了。毗婆沙宗和經部宗所無法安立的,唯識宗可以安立。毗婆沙宗和經部宗兩者差不多是一樣的,所以,上次講到經部宗道的建立時,沒有廣泛的解釋,因爲跟毗婆沙宗所說的道的建立都是類似的。
問題:第八十叁頁倒數第二行,唯識宗主張「滅谛和涅槃二者都是空性」,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9頁
剛剛講到這個滅谛是屬于四谛的滅谛,而在前面講到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有兩個所緣,一個是四谛的差別法,這裏面包含滅谛嗎?
回答:四谛當中的滅谛雖然是空性,可是,它既不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也不是細品的法無我。雖然滅谛和涅槃都是空性,但是,並非空性都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或細品的法無我。事實上,當你講滅谛是空性的時候,並不需要特別去講涅槃是空性,因爲凡是涅槃都是滅谛。
問題:既然如此,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也是屬于空性嗎?
回答: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不是空性。四谛當中有一些是空性,有一些不是空性。苦谛當中的無常、苦、空、無我,當中的無我是空性,此外,滅谛也是空性,四谛除了這兩個之外,其它的都不是空性。
問題:那麼,以四谛差別法來證粗品補特伽羅無我時,有時是緣空性,有時不是緣空性嗎?
回答:四谛當中,有些是空性,有些不是空性,如果是緣于非空性的,可能就不能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因爲非空性是非常多的,緣于非空性的法,也不一定會證得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問題:緣非空性的不能證到補特伽羅無我,所以,一定要緣空性的才能證到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這樣不是等于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也是空性嗎?可是,剛剛又說它不是空性。
回答:不一定要緣于那兩個空性才能證得粗品補特伽羅無我,要證得四谛中的空性之前一定要先證得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並沒有所謂緣于空性去證得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的說法,也就是說不能說緣于瓶子去證得柱子,粗品補特伽羅無我和空性是完全兩回事,因此,說緣空性去證得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並沒有這麼一回事。那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就好像你要去找水牛,結果卻找了一只大象回來。
宗義寶鬘講解第 160頁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