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如生病的时候,一定会想要快点好起来,快点脱离这些疾病,就必须乖乖听医生的话,医生教你怎么吃,就怎么吃,教你怎么喝,就怎么喝,教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要听医生的话,这样子才对病情有帮助,才能好起来。这于像这种寻常的小病,我们尚且需如此,更何况我们从无始以来的这些烦恼重病,更是应该要依着世尊的教诲来对治。
请看文(寅二、三毒之病过患重大疗彼之药珍贵):
「即其一端亦已胜,尽陷阎浮所有人,若求他药疗诸病,遍访十方终不得。」
(寅三、应依圣教妙药修行):
「惟大医王一切智,圣教拔苦尽无余,若不依教而修行,是大愚痴可诃处。」
我们现在所染的烦恼病非常的严重,这个严重的烦恼病会因为小小的一个剎那,就导致我们堕入地狱当里面去。如果我们对一位菩萨剎那间生起瞋恚的话,都足以让我们堕到地狱里面去,那更何况三界当中所有这些有情,我们如果对这些有情生起瞋恚,更不用说绝对会堕到地狱里面去。对一位菩萨尚且如此,对所有这些有情更不用说,我们足以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我们要依着能痊愈我们这些烦恼病的药,来医好我们贪瞋痴的这些疾病,只要有能医好的药,我们就应该去依止它,不要说生病了,不听医生的话,不吃药,那能够疗治我们贪瞋痴烦恼病的这些佛的教言,我们不听,我们不去依教奉行。
下面就用一个比喻来说(丑二、已险地喻明应净罪):
「若遇寻常小坑坎,犹须谨畏毋轻玩,况临长劫生死渊,一堕千寻何可忽。」
一般的小坑洞,我们都要很小心,不要掉到那去里面,一掉下去我们身体就会受伤。更何况整个生死轮回就像深渊一样,我们如果掉下去的话,可能生生世世都会在那个深渊里面爬不出来,在轮回里面爬不出来,所以「一堕千寻」对这个生死的深渊,轮回的深渊,我们怎么可去把它忽视掉?
请看文(子二…丑一、从今即应励力依止罪之对治):
「谓尔许时可不死,坦然安住不应理,我身决定归坏灭,死亡无时旦夕尔。」
如果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医治这个疾病的话,我们就应该去医,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从无边的生死深渊当中救度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去依这个好的方法。不要一直在想「我今天不会死」,所以我今天可以很轻松的继续待下去,坦然安住,不可以这样子想。因为我们会一直念头里面想「我不会死」,「我今天不会死」,你每一天都说「我今天不会死」,好像就似乎变成我就不会死了。那这种「我今天不会死」的念头是一种颠倒识,颠倒的想法,偏偏「今天会死」它是绝定会到的,这「今天会死」它一定会到的,不是今天不会死。所以我们要从无边生死的深渊跳脱出来的话,我们要去吃佛陀所开的药。
(丑二、更无理由可不怖苦故于修道不应懈怠),:
「谁能于我施无畏,决定于死得解脱,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
所以我们不应该没有一点的恐惧而坦然而住,我们应该要想「我今天会死」,赶快去追悔你所造的这些罪恶。这种不畏惧,当我们心中想「我今天不会死」,然后对死亡没有害怕,安然而住的时候,你应该要自我反问自己谁让我能够有这样子的可以安然而住呢?谁让我可以呢?我够资格这样子坦然而住吗?应该要这样子自我反问。所以这一句说「谁能与我施无畏?」有谁呢可以给我无所畏的坦然而住呢?「决定于死得解脱」我们必定会死的,不要想「我今天不会死」不可以这个样子。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坦然而住,会不害怕、无所畏惧坦然然而住呢?絶对不可能这样子的,所以当你想到这一句「谁能于我施无畏」想到这一句的时候, 你心中可能就会产生一点怕怕的感觉了。「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如果真的没有能解救我从恐怖中脱离的人,那我又怎么有资格这样坦然安乐而住呢?因为死亡一定会来,所以我们不可以这样坦然而住。到此为止是对治遍行力,也就是现行对治力。那我们来念一次:
寻常病恼之所怖,犹当谨畏奉医言,况复欲贪诸过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即其一端亦已胜,尽陷阎浮所有人,若求他药疗诸病,遍访十方终不得。
惟大医王一切智,圣教拔苦尽无余,若不依教而修行,是大愚痴可诃处。
若遇寻常小坑坎,犹须谨畏毋轻玩,况临长劫生死渊,一堕千寻何可忽?
谓尔许时可不死,坦然安住不应理,我身决定归坏灭,死亡无时旦夕尔。
谁能于我施无畏,决定于死得解脱,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
我们说的对治法有念诵经典、顶礼、造佛像、念百字明、修空性、念佛号、持咒等等,虽然说这是对治法,可是在我们内心当中,我们要生起很猛励的要依止这些正对治法来对治那些罪恶才可以,从内心深处生起很强烈的这种感觉。入行论里面特别强调,如果我们能依着这对治法来做的话,那是非常有意义可带来很大的利益而且是重要的。
问题:请问仁波切,为什么依着《现观庄严论》如果了解到二谛跟四谛的话,才可以真正的对三宝的了解?那我们不知道二谛跟四谛有什么功德,为什么对二谛跟四谛的了解,就可以真正的了解到三宝?
回答:我们如果对四圣谛了解的话,就会认出来法是什么,我们皈依的对象那个法宝是什么,会知道。那法宝了解了之后,慢慢心中会知道,减谛跟道谛它一直进步的话,一定也会出现无量功德圆满的果位,我们也会了解,佛陀应该会有这种的圆满果位。修珍贵的减谛跟道谛的法,为了成佛一直修、一直修,这种修行的人,我们对他也会出现信心。
主要是讲修四圣谛,我们真正要得到的是减谛和道谛,而苦谛和集谛是我们要消除掉的。减谛跟道谛是针对苦谛跟集谛,所以这两个是真的法,我们皈依对象的法真正是减谛跟道谛,所以这里才会了解法是什么。减谛跟道谛要了解的话,一定要先了解苦谛跟集谛;苦谛跟集谛不了解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解减谛跟道谛。
苦、集、减、道这四个因果的关系我们可从二谛来解释。二谛是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谛是因果的关系,缘起的关系。那缘起关系后面的意义是没有存在,它的涵义全都是缘起,所以没有存在的一个东西,没有存在的意思,就是空性的意思。任何一个人,没有自性存在的,都是靠缘起。所以胜义谛解释的话,先要解释世俗谛。轮回里面的世俗谛解释的话,苦谛跟集谛;脱离轮回的世俗谛的解释的话,就是是减谛跟道谛。
所以四圣谛,轮回里面的世俗谛缘起的关系是苦谛跟集谛;脱离轮回缘起上面解释的话是减谛跟道谛。所以世俗谛是缘起,是轮回里面缘起的情况, 脱离轮回上面缘起的情况,这两个就世俗谛的。那世俗谛它一直解释、一直解释,很细的缘起的关系、很细的讲的话,就靠空性。它粗的缘起上讲时不算空性,缘起上很细的一直解释时,越细的话就越靠近空性。所以世俗谛一直解释它有帮助到空性胜义谛,所以对四圣谛的世俗谛了解越深,慢慢对空性会越了解。
二谛跟四谛越清楚,对法上的信心会越强;对法上信心越强对佛的信心会越强,这法跟佛的关系,如法修行的那个人的信心也会生出来。所以皈依三宝的归依心,《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次第,大概二谛跟四谛就这样子讲。意思是二谛跟四谛越了解清楚,对三宝会越了解。
问题:我们在做四力忏悔,第一个追悔力的时候,说我们现在就要想如果我没有做忏悔的话,那么我在死亡的时候,我会后悔,这个是对学佛的人,他知道我会后悔,那如果一个没有学佛的人,它也没有产生这种后悔的话,那他们的结果又是怎么不一样?
回答:不学佛的话,来世投胎的报,来世投胎哪里,他也会有一些印像,会出现恐惧的感觉,也会。不是真正的看到,他会有印像,好像来世投胎到很恐惧的一个地方,快要死的时候,一些很恐惧的印像就会出现。但是也不一定,有的他投胎也不是那么不好,他投胎是平平的,没有那么恐惧的,他不是学佛也会这样子。
问题:是说有没有后悔这一件事情,对他们的结果影响会怎么样?
回答:学佛跟不学佛,一般我们来说学佛的话,他可以说也恐惧,但是这辈子上面不会执着心还在,比较不会。那不学佛的话,这辈子上面的一定会恐惧,或者是执着心、舍不得的心会很强,这上面还是有差别,他们不会很快的惭愧,那种像学佛的惭愧心他们不会,他们也没有想我有造什么样的业、投胎到哪里,这种恐惧他们不会。但是这辈子上面的执着心来说,学佛的他们本身心里已经很熟了,来世我一定会走(去),我的心识还是在。那另外他们呢,他们没有想到我的心识还会走,或者是这种也有一个安心的部分,那些他们都没有,他们(认为)是一离开就断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恐惧很强。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