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P3

  ..续本文上一页你心中会很希望能够有一个寄托之处、救护之处,所以就会四方到处去寻找,可是寻找了半天,还是无法找到可以给你寄望之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死亡的阶段,可是,现在就应该想: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什么事都不能做,现在我们来做还不迟,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忏悔。到这边就是追悔力的部分,我们来念一次(从34页到41页):

  

乃至未证菩提间,于诸如来我皈依。于诸正法菩萨僧,我今皈依亦如是。

  普于十方善安住,圆满正觉诸菩萨,具足大悲诸圣前,合掌至心而启请。

  从于无始生死来,或于今生或他世,无知自作诸罪愆,或复教他令作罪,

  愚痴扰乱所胜故,或见他作而随喜,所作罪愆悉观见,依怙尊前至心忏。

  我于殊胜三宝前,父母师长诸尊重,由烦恼门诸所作,身语意之一切罪。

  众多过患集我身,极恶重罪难幸免,尽其所有诸罪愆,诸导师前求忏悔。

  我今罪垢未净治,或遇灾横先时死,故欲解脱诸罪愆,定须速疾求皈救。

  死王倏忽难保信,已作未作不相待,有病无病悉齐等,命如朝露何可赖。

  悉当弃舍终离散,我于此理昧无知,分别亲及非亲故,造作种种诸罪业。

  所谓非亲毕竟无,所谓亲爱亦非有,乃至我身性尚空,如是别余何所有?

  宛如梦境之所经,景物斑斑曾亲历,彼彼皆成忆念境,逝者如斯不可见。

  或复即于清醒时,众多怨亲悉亡逝,为彼所造众罪业,极重难忍现在前。

  空言年命倏尔尽,无常之理未证如,愚痴贪欲瞋恚力,作诸众罪难数计。

  无间昼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暂留,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长不朽?

  当我辗转困床褥,纵多亲友相环守,毕竟临终命断时,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死落王使者手,亲知何补友何能?时唯福业堪依怙,奈余片善亦未修。

  哀余昔时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谋,乃为无常现生事,造作众多诸罪垢。

  罪人断肢赴刑场,牵引之时犹慞惶,况人吻燥眼根坏,宿业转变见异物,

  死王使者面狰狞,形像现前来攫捕,极大怖畏病苦缠,衰损难堪何待言。

  哀呼谁能为救护,令我脱此大怖畏,瞠目仓皇睛肉露,四方狂顾求皈救。

  若见四顾无可归,嗒然自失心颓丧,若时无处可皈投,我于尔时当奈何。

  

这里就讲到追悔力,就是我们要对自己所造作的罪恶生起追悔的心,追悔力也就是四力对治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才先说追悔力的部分。我们还要对于因果之间的关系要深入的了解,我们如果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见到因的时候,就会想到果,当我们见到果的时候,就会想到因。譬如,当我们遇到痛苦、困难时,会想到先前可能曾经造作过某个恶业的因,才会感受到这个果。用这样子来思惟,对防止我们再造恶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深入去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来做这样的思惟,就是你可以在因上来思惟果,也可以在果上来思惟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我们见到别人遇到困境时, 马上会了解这是他造某个业成熟的果报,从这一点又可以去想到它的因,我们要去想他为什么会感受到这个果报的因。我们去思惟它的因,对自己也会有帮助,思惟他人所感受到的困境、果报,有可能我们也会遭受到,因为这些因我们通通都造过了,只是果还没有成熟而已,等到成熟之后,有可能我们全部都会感受到这些果报。所以这种在因上思惟果,在果上思惟因,这种思惟对我们有很大帮助的。这样才会慢慢的替别人想,否则看到别人的苦也不去理会,自以为这些苦永远不会落到我们身上,好像很有距离的感觉。如果常常去思考因和果的关系,看到人家苦的时候,就会去想到它的因,同时会想到我也已经造过了这样的因,我也会受到这样的苦,慢慢就会替别人着想。否则的话,我们会以为那个苦只是本来就存在那里的,而不会去考虑它的因。

  

如果我们对因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很深入去了解的话,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困境时,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或是看到他人很穷苦时,也会觉得不在乎,或是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

  

问题:死亡时能带走的只有功德或罪业,那么,代替别人忏悔有用吗?比如子女代替父母忏悔,能消除父母的罪业吗?

  

回答:这是无法消除掉的。刚刚讲的四力忏悔,都是要自己做的。

  

问题:回向有帮助吗?

  

回答:善行可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帮助,有这样子讲。

  

所以,我们要好好去做追悔的工作,接下来就是皈依,也就是依止力的部分,这里提到我们要以诸佛菩萨为我们皈依的对境,诸佛菩萨在一切时处都在观照着一切,我们在诸佛菩萨的跟前来作忏悔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我们以后再造这些罪恶,因为我们已经在祂们面前发露忏悔了,如果再造罪恶的话,那岂不是在祂的面前抬不起头,不好意思,对不起诸佛菩萨。所以我们应该要了解皈依境是无时无刻遍照一切、了知一切的。

  

请看文(癸二…子一、从今时起依止皈依三宝 广论P.98+2):

  

是故有情依怙尊,为护众生勤精进,大力能除诸怖畏,即于现前应皈依」 这是皈依佛的部分。

  

佛心证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诸恐怖」这是皈依法。

  

菩提萨埵贤圣僧,正应皈依亦如是」这是皈依僧。

  

接着看(子二、依止具足愿力菩萨):

  

众怖所逼极惊惶,我今皈命普贤王,复于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为供献,

  大悲心行无动转,观音自在依怙前,疾痛哀号声惨切,恳求于我施救护,

  圣者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诸圣众,一切大悲依怙前,至心呼吁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狞恶,见之恐怖四散逃,谁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刚手我皈依。

  

这里面讲到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些大菩萨之所以会成为大菩萨,就是因为他们倚着他们的愿力配合起菩提心而成为大菩萨,我们要向这些大菩萨来呼救。

  

最主要我们需忏悔的就是我们去违犯了菩提心的这些罪障,而且也要忏悔因我爱执而生起烦恼所造的这些罪障,要在他们的面前来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之后,还要求皈依,接下来就是求皈依的词句(子三、皈依之后如教修行):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一般来说,到这四句的时候经常要念三次。到此为止是皈依。依止力的部分念一下:

  

是故有情依怙尊,为护众生勤精进,大力能除诸怖畏,即于现前应皈依。

  佛心证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诸恐怖,菩提萨埵贤圣僧,正应皈依亦如是。

  众怖所逼极惊惶,我今皈命普贤王,复于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为供献。

  大悲心行无动转,观音自在依怙前,疾痛哀号声惨切,恳求于我施救护。

  圣者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诸圣众,一切大悲依怙前,至心呼吁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狞恶,见之恐怖四散逃,谁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刚手我皈依。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这边就讲到,我们是不是只要追悔就可以了呢?不可以,还不够!我们还要去做与这些罪恶相反的的这些善行,所以我们要依对治力,接着就进入对治遍行力的部分(癸三…寅一、法喻安立 广论P.17+8):

  

寻常病恼之所怖,犹当谨畏奉医言,况复欲贪诸过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