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弥勒问意,谓似此决定境界,销诸迷惑,开无畏道眼,得大决定,诚为希有,但此无上知见,系圆悟如来境界,欲使慧目清净,如何先断轮回根本,虽轮回诸相,无取无舍,而各各根性不同,究有几种性别,从假入空,修佛菩提,有几种法门差别,又菩萨如何而可入于尘劳,教化众生,应设几种方便法门,方不落小悲爱见,故须问也。
佛首答以轮回根本,即是恩爱贪欲,胎卵湿化四生,莫不外缘淫欲,内启爱性而立性命,欲因爱生,因也,命因欲有,果也。由于欲境,分有顺逆,因顺逆而立爱憎,造种种业,是故复生三恶道,以为果报,一也。及明善恶,知欲之可厌,爱善而厌恶,取于十善,乐造善业,是故复生人天、以为果报,二也。及至修行,知虽爱取于善,尚非究竟,以此爱取,亦由爱本所滋生,亦当弃之,入于四禅,不知此亦尚非究竟,以不离有为增上善果故,三也。此三种不论胜劣,皆属轮回。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了生死,免轮回,不独应断粗分贪欲,并应除细分爱渴,以爱渴乃法执之微细习气,亦生死之根。
佛再伸说,菩萨变化而为众生,系度众慈悲,欲教化众生,令彼舍爱,自己则非爱为本,不过假诸贪欲,入于生死,游戏三昧,若一切众生,能舍憎爱诸欲,便得开悟,证得清净心,永断轮回矣。读者且道,菩萨发心度生,是不是微细爱渴,曰是,虽然不可无此事,不必有此心,切不可著意,经云,如是度尽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再次说众生因贪欲无明,显出五性差别,总不离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入变易生死;二者事障,起诸染心,入分段生死。云何五性:
一者凡夫性,言二障未断,名未成觉者。
二者二乘性,言事障已断,而法见之理障未除,但能悟入声闻缘觉,非菩萨境界也。
三者菩萨性,言能发大愿,伏此二障,悟入菩萨境界,再进而永断二障根本,即证入佛位。
四者不定性,经谓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译文似误,此言巳证知一切众生皆具足圆觉性而未启发也,若逢善知识而皈依之,依彼所示修行法门,便有顿渐之别,如得无上菩提之下修行路,则根无大小,早晚毕竟成佛。
五者阐提性,或外道性,言自己虽勤求圣道,但遇邪师,未得正悟,此邪师之过,非众生咎也。
此谓五性差别,只就性上说,与前分说轮回,用意微有不同。
总之众生因缘不同,遂有差别,菩萨以大悲愿力,入诸世间,示现种种形相,或顺或逆,或布施爱语,或利行同事,无非开发未悟,化令成佛,惟有时亦生厌倦,当提起无始清净愿力,以为策励,行忍辱精进波罗密也。
再次说末世一切众生求圆觉者,当发增上大愿,应自念言,我今求证圆觉,决定不趣二乘外道,但求善知识,依愿修行,具足悲智,渐断诸障,得大解脱,登妙庄严城,佛设种种法门,无非使众生自度,而自度之总诀,曰勤断爱见而已。
无畏 决定无疑义。
循环 往复流转也。
海 广大包容义。
照耀 光明也。
奥 幽远也。
相续 连续不断也。
违 逆也。
厌 厌恶也。
泛 游戏自在。
顿渐 迟速利钝之义。
谬 误也。
咎 过也。
同事 四摄之一也,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值 遇也。
域 地也,意境也。
七、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问意,谓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不闻,故有细惑,今蒙一一开示,诸疑已尽,身心泰然,得大安稳矣,但由凡夫至佛位,因地既异,则果地圆成,自有差别,应如何圆满证觉,请佛重为宣说,使皆随顺悟入也。
佛首答云,圆觉自性,非性性有,是言圆觉性者,非关前五性轮回差别之性,乃本来具有之性,惟不守自性,随诸五性而起,所谓法身流五道,觉性随差别性而转也。譬如火,是圆觉自性,火之忽而烛照,忽而焚如,忽而烹煮,差别不等,而火之本体圆觉,随缘而转,用虽差别,体则不动,就不动不变之实相而言,火虽现种种幻化,实无取证与取证者,因此无菩萨无众生。何以故,因皆幻化故。幻化若灭,毕竟无取证者矣,况菩萨众生,相对假名,名皆空故,本体平等。无平等者,只因众生颠倒,执幻为实,应除者未除,应灭者未灭,妄计功用而显差别。圭峰大师云,七地已还,皆是梦中修道,必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所谓能断之智慧功用,与所断之无明,同属虚妄,如梦中以药治病得痊,醒后药病两空,故言功用亦妄也。
次说若得如来寂灭,则随顺矣,随言相应,顺言无乖,与体既合,实无寂灭及寂灭者,盖明一切如来同证此本来寂灭之理,与根本随顺相应,则能所双空,以心本无生,不见有寂灭之法,与能寂灭之我,更有何物,灭之令寂,此极言根本不可得,从何处妄分差别,今言差别性者,亦不得已而依妄假说,下列分论如次:
一、凡夫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我妄想而滋我爱,不觉其念念生灭,分别憎爱,贪著五欲,五欲者,财、色、食、名、睡也,长此沉沦,永不脱离,若遇善知识,教令开悟,施以闻薰,彼则觉性发明而成内薰,始知一生无刻不在迷时,妄想起灭,自性空自劳虑,倘能劳虑永断,心无妄作,则法界自然清净,惟云清净,尚有此净解,净解系缚,不名究竟,亦自成障,因作意于觉,故非自在,此凡夫之觉境也。
二、末入地菩萨 一切菩萨,觉知前之净解为碍,而欲断之,此觉复成为见,觉见为碍,致不自在,亦非究竟,此末入地菩萨之觉境也。
三、已入地菩萨 凡有照有觉,都是法障,故菩萨常觉不住,此言时时在觉,不再著意于觉照,能所既空,无照与照者,以皆同时空灭故,盖根已断,更无能断所断,如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而佛说法,如标指月,意在标外,若复见月,则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来一切开示,无非言诠显理,亦同此无著,毕竟无说无闻,此已入地菩萨之觉境也。
四、如来 至如来境界,乃究竟地,智明圆觉,了无分别,以常寂不动故,一切都无所谓,无对待,平等本际,无诸相,诸法空相。根本既明,知一切障碍,亦究竟觉;知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知成破一如,皆名涅槃;知愚慧假立,通为般若;知菩萨外道,无邪无正,同是菩提;知无明真如,本一境界;知戒定慧与淫怒痴,俱是梵行;知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以诸法无相,犹如虚空,识性既空,烦恼何缚,毕竟解脱,以毕竟解脱故,不问其有性之三乘性人,无性之阐提性人,一齐成佛,并且非造作而成,毕竟本来成就,无凡夫,无菩萨,无如来,本际平等,此如来之觉境也。(观此若无惊怖者,其人即是已成就者)
五、…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