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彌勒問意,謂似此決定境界,銷諸迷惑,開無畏道眼,得大決定,誠爲希有,但此無上知見,系圓悟如來境界,欲使慧目清淨,如何先斷輪回根本,雖輪回諸相,無取無舍,而各各根性不同,究有幾種性別,從假入空,修佛菩提,有幾種法門差別,又菩薩如何而可入于塵勞,教化衆生,應設幾種方便法門,方不落小悲愛見,故須問也。
佛首答以輪回根本,即是恩愛貪欲,胎卵濕化四生,莫不外緣淫欲,內啓愛性而立性命,欲因愛生,因也,命因欲有,果也。由于欲境,分有順逆,因順逆而立愛憎,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叁惡道,以爲果報,一也。及明善惡,知欲之可厭,愛善而厭惡,取于十善,樂造善業,是故複生人天、以爲果報,二也。及至修行,知雖愛取于善,尚非究竟,以此愛取,亦由愛本所滋生,亦當棄之,入于四禅,不知此亦尚非究竟,以不離有爲增上善果故,叁也。此叁種不論勝劣,皆屬輪回。不成聖道,是故衆生欲了生死,免輪回,不獨應斷粗分貪欲,並應除細分愛渴,以愛渴乃法執之微細習氣,亦生死之根。
佛再伸說,菩薩變化而爲衆生,系度衆慈悲,欲教化衆生,令彼舍愛,自己則非愛爲本,不過假諸貪欲,入于生死,遊戲叁昧,若一切衆生,能舍憎愛諸欲,便得開悟,證得清淨心,永斷輪回矣。讀者且道,菩薩發心度生,是不是微細愛渴,曰是,雖然不可無此事,不必有此心,切不可著意,經雲,如是度盡無量衆生,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再次說衆生因貪欲無明,顯出五性差別,總不離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入變易生死;二者事障,起諸染心,入分段生死。雲何五性:
一者凡夫性,言二障未斷,名未成覺者。
二者二乘性,言事障已斷,而法見之理障未除,但能悟入聲聞緣覺,非菩薩境界也。
叁者菩薩性,言能發大願,伏此二障,悟入菩薩境界,再進而永斷二障根本,即證入佛位。
四者不定性,經謂一切衆生,皆證圓覺,譯文似誤,此言巳證知一切衆生皆具足圓覺性而未啓發也,若逢善知識而皈依之,依彼所示修行法門,便有頓漸之別,如得無上菩提之下修行路,則根無大小,早晚畢竟成佛。
五者闡提性,或外道性,言自己雖勤求聖道,但遇邪師,未得正悟,此邪師之過,非衆生咎也。
此謂五性差別,只就性上說,與前分說輪回,用意微有不同。
總之衆生因緣不同,遂有差別,菩薩以大悲願力,入諸世間,示現種種形相,或順或逆,或布施愛語,或利行同事,無非開發未悟,化令成佛,惟有時亦生厭倦,當提起無始清淨願力,以爲策勵,行忍辱精進波羅密也。
再次說末世一切衆生求圓覺者,當發增上大願,應自念言,我今求證圓覺,決定不趣二乘外道,但求善知識,依願修行,具足悲智,漸斷諸障,得大解脫,登妙莊嚴城,佛設種種法門,無非使衆生自度,而自度之總訣,曰勤斷愛見而已。
無畏 決定無疑義。
循環 往複流轉也。
海 廣大包容義。
照耀 光明也。
奧 幽遠也。
相續 連續不斷也。
違 逆也。
厭 厭惡也。
泛 遊戲自在。
頓漸 遲速利鈍之義。
謬 誤也。
咎 過也。
同事 四攝之一也,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值 遇也。
域 地也,意境也。
七、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清淨慧問意,謂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不聞,故有細惑,今蒙一一開示,諸疑已盡,身心泰然,得大安穩矣,但由凡夫至佛位,因地既異,則果地圓成,自有差別,應如何圓滿證覺,請佛重爲宣說,使皆隨順悟入也。
佛首答雲,圓覺自性,非性性有,是言圓覺性者,非關前五性輪回差別之性,乃本來具有之性,惟不守自性,隨諸五性而起,所謂法身流五道,覺性隨差別性而轉也。譬如火,是圓覺自性,火之忽而燭照,忽而焚如,忽而烹煮,差別不等,而火之本體圓覺,隨緣而轉,用雖差別,體則不動,就不動不變之實相而言,火雖現種種幻化,實無取證與取證者,因此無菩薩無衆生。何以故,因皆幻化故。幻化若滅,畢竟無取證者矣,況菩薩衆生,相對假名,名皆空故,本體平等。無平等者,只因衆生顛倒,執幻爲實,應除者未除,應滅者未滅,妄計功用而顯差別。圭峰大師雲,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必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所謂能斷之智慧功用,與所斷之無明,同屬虛妄,如夢中以藥治病得痊,醒後藥病兩空,故言功用亦妄也。
次說若得如來寂滅,則隨順矣,隨言相應,順言無乖,與體既合,實無寂滅及寂滅者,蓋明一切如來同證此本來寂滅之理,與根本隨順相應,則能所雙空,以心本無生,不見有寂滅之法,與能寂滅之我,更有何物,滅之令寂,此極言根本不可得,從何處妄分差別,今言差別性者,亦不得已而依妄假說,下列分論如次:
一、凡夫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執我妄想而滋我愛,不覺其念念生滅,分別憎愛,貪著五欲,五欲者,財、色、食、名、睡也,長此沈淪,永不脫離,若遇善知識,教令開悟,施以聞薰,彼則覺性發明而成內薰,始知一生無刻不在迷時,妄想起滅,自性空自勞慮,倘能勞慮永斷,心無妄作,則法界自然清淨,惟雲清淨,尚有此淨解,淨解系縛,不名究竟,亦自成障,因作意于覺,故非自在,此凡夫之覺境也。
二、末入地菩薩 一切菩薩,覺知前之淨解爲礙,而欲斷之,此覺複成爲見,覺見爲礙,致不自在,亦非究竟,此末入地菩薩之覺境也。
叁、已入地菩薩 凡有照有覺,都是法障,故菩薩常覺不住,此言時時在覺,不再著意于覺照,能所既空,無照與照者,以皆同時空滅故,蓋根已斷,更無能斷所斷,如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而佛說法,如標指月,意在標外,若複見月,則知所標,畢竟非月,如來一切開示,無非言诠顯理,亦同此無著,畢竟無說無聞,此已入地菩薩之覺境也。
四、如來 至如來境界,乃究竟地,智明圓覺,了無分別,以常寂不動故,一切都無所謂,無對待,平等本際,無諸相,諸法空相。根本既明,知一切障礙,亦究竟覺;知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知成破一如,皆名涅槃;知愚慧假立,通爲般若;知菩薩外道,無邪無正,同是菩提;知無明真如,本一境界;知戒定慧與淫怒癡,俱是梵行;知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以諸法無相,猶如虛空,識性既空,煩惱何縛,畢竟解脫,以畢竟解脫故,不問其有性之叁乘性人,無性之闡提性人,一齊成佛,並且非造作而成,畢竟本來成就,無凡夫,無菩薩,無如來,本際平等,此如來之覺境也。(觀此若無驚怖者,其人即是已成就者)
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