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P7

  ..續本文上一頁總結 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但應如佛所教如下:

  (一)于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妄念,即不攀緣外境而起分別。

  (二)于妄心忽起時,亦不製止,只是不理,這不理,正是一念覺轉,便銷于無形,若加製止,冀求息滅,等于妄上加妄,如欲止響而反揚聲也。

  (叁)于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即入比量分別,現量迷矣。經雲:非幻成幻是也。但此系已證圓覺者,方能照顧,知心體本自圓明本覺,何必知上加知。古德詩雲: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即此意也。

  (四)于無了知,不辨真實,無了知者,無能知也,能知既無,不必再分辨真實也,言真實者,是分別所得之果,能知既寂,真實即知,既真實即知,誰知真實,不必再加辨別,是在不惑後任之自然而已。

  (五)聞是法門,能不驚怪疑怖者,正是決定信解,決定受持,體達分明,坦然合道,此真覺性相貌,無可不可,故曰,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再次,佛說此等人即是佛,已成就一切種智,非過去生供養無量恒沙諸佛菩薩,植衆德本者,不能如是,行者當知,此是果地證得後之境,故曰現世即菩薩,能辨于此,即是慧目清淨。

  此分說由凡夫至佛位,言本體則絲毫不二,本無聖凡之別,但迷悟不同,約迷而說,遂有深淺,覺性和之隨順,便有種種差別,然一切關系全是性上事,離心地法,實無從辨,菩薩豈有外相可表現者哉。今之學者,每多方人之病,曰某也佛,某也魔,不知慧目未開,諸見未淨,故不能平心靜氣耳。

  循 隨也。

  耽 愛取也。

  五欲 財、色、食、名、睡五種貪欲。

  勞慮 煩惱。

  標 指示。

  梵行 戒體也。

  植 下種栽植也。

  一切種智 佛智也。

  入地 登地菩薩。

  八、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知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

  便有叁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叁摩提。

  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叁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問意,謂承佛圓音,如是隨順覺性,令聞者覺心頓得光明,不因修習,已得善利,況勤而行之乎。但衆生根器不一,如何使行人漸次而入,開大方便門也。

  佛首說無上妙覺,本十方諸佛之所同修同證,本屬平等,所謂斷除貪愛,智悲雙運,一切菩薩,無不如斯,此意無二,但衆生根各不同,隨順方便,數屬無量,惟總攝約有叁門,所謂止觀禅定是也。

  一、菩薩悟得成佛正因,在先了悟淨圓覺性,取靜法對治亂動之習,由靜而澄清,諸念不起,心合乎靜,自見分別覺識,煩勞動擾諸相,此見乃是慧發覺識,由靜而發,顯現身心客塵,無非虛幻,知幻即離,客塵永滅,自然境空心閑,清虛寂靜,喧塵永息,調暢靜安,此名寂靜輕安,與十方諸佛相通,如鏡光無垢,顯現諸象,不再迷糊,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華言止,定也,寂靜之定相,于染淨等境,心皆不妄緣也。

  二、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覺知心性根塵,皆因幻化,仍當以幻除幻,即以幻智滅幻無明也,由此隨機利他,說法開示,觀塵勞幻衆,本亦清淨,非障非蔽,開明本來,而起幻用,自發同體大悲輕安,由此漸進,至于佛果,菩薩于妙行圓時,幻相永離,所言幻相者,即所觀能觀諸相也,知所觀者是幻境,能觀之智,疑若非幻矣,不知能觀之智亦幻,能所兩幻,皆當棄之,如土長苗,待米谷收成,苗土俱棄,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華言觀,慧也,起大用等持,至于勝位,成妙觀察智等是也。

  叁、諸菩薩悟淨圓覺,了知身心,皆爲挂礙,即幻化之觀,寂靜之相,同屬幻法,不必取之,于無知覺,亦已明達,言已得無知覺之明妙。以身觸曰覺,心緣曰知,由此分別而障正見,曰無知覺,明達此義,曰無知覺明,不言知而言明者,因知字或引起分別,近于功用,尚存能所,此但書曰明,正顯露靈妙之體,上無頂,下無底,無中邊內外東西,言空寂不似太虛,言相用不從緣起,言知見異于分別,言頑礙異于木石,覺不同醒悟之初,明不同日月之類,若謂有寂靜空無,已落于邪小,故于知見明覺,互泯互存,概稱曰明。直超礙無礙境,即自己之身心受用世界,相處塵域,不異尋常,如器之鳴,聲聞于外,其聲锽然,何礙于器,何礙于聲,未嘗離器,亦未嘗離聲,超脫自在,煩惱無以損,涅槃無以加,兩不留礙,故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靜相,靜相即滅,非故寂之滅之,亦非息動而寂,生滅而滅也,乃本體元來寂滅,故曰內發。至所謂妙覺隨順境界,亦是寂滅,非自己心智所能造作,余人外識所可見,故曰自他身心皆所不及。衆生壽命,同一幻想浮雲,了無留礙,故曰輕安,此方便者名曰禅那,華言靜慮,靜則不動,慮非無記,靈虛自在,不落斷滅,非上上根人,不能頓超,蓋前二尚不離法,有法固礙,非法亦礙,永超礙無礙境,則人法雙空,入于大寂滅海,此佛法最究竟處,蔑以加矣。

  次說此叁法門,乃求證圓覺者,最親切法門,十方如來,皆由是證得,十方菩薩不論門之異同,亦無不依此叁門證入,于何時圓證,即何時成就圓覺,此中功德,甯可思議。功德較量,即以聖道教化百千萬億果地羅漢,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怯門,一刹那時之修習。由此可知究竟與不究竟,取相與求心,不可以道理計矣,故舍般若一門,心地一法,自證一道,而能成佛者,無有是處。今之賴法求師,忘卻自性威德,而求自在者,直是魔見魔行,定非佛子。

  此分第一段說修法,本無二致,徒因根器不同,方便不一,總約不過叁門。第二段說止,言第一下手處,不外息此狂心,取靜爲對治,所以證得大圓鏡智之體。第叁段說觀,起大悲方便之用,所以證得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成就。第四段說禅那,正表體用一如,證得法界體性智,轉九識爲按摩羅也,此言白淨。第五段總結。但此工夫,在修時卻是千山萬水,然而成就間只一刹那,如何成就,曰悟淨圓覺後,入正修而已,然于未修證人,安足與語此。

  圓音 佛說法曰圓音,言應機而施,人人皆可領悟,法音無不圓滿也。

  佛國 覺性也。

  遊戲 方便自在也。

  攝 收也。

  客塵 暫時之塵勞汙染也,與塵域同意。

  奢摩他 止也,寂靜義。

  叁摩缽提 觀也,又雲等至于等持之中,能至勝位也。

  锽 金器所出之音也。

  禅那 由靜慮而得定慧,即禅定也。

  阿羅漢 指聲聞。

  辟支佛 指緣覺。

  九、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今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地。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