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P7

  ..续本文上一页总结 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但应如佛所教如下:

  (一)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妄念,即不攀缘外境而起分别。

  (二)于妄心忽起时,亦不制止,只是不理,这不理,正是一念觉转,便销于无形,若加制止,冀求息灭,等于妄上加妄,如欲止响而反扬声也。

  (三)于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即入比量分别,现量迷矣。经云:非幻成幻是也。但此系已证圆觉者,方能照顾,知心体本自圆明本觉,何必知上加知。古德诗云:欲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即此意也。

  (四)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无了知者,无能知也,能知既无,不必再分辨真实也,言真实者,是分别所得之果,能知既寂,真实即知,既真实即知,谁知真实,不必再加辨别,是在不惑后任之自然而已。

  (五)闻是法门,能不惊怪疑怖者,正是决定信解,决定受持,体达分明,坦然合道,此真觉性相貌,无可不可,故曰,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再次,佛说此等人即是佛,已成就一切种智,非过去生供养无量恒沙诸佛菩萨,植众德本者,不能如是,行者当知,此是果地证得后之境,故曰现世即菩萨,能辨于此,即是慧目清净。

  此分说由凡夫至佛位,言本体则丝毫不二,本无圣凡之别,但迷悟不同,约迷而说,遂有深浅,觉性和之随顺,便有种种差别,然一切关系全是性上事,离心地法,实无从辨,菩萨岂有外相可表现者哉。今之学者,每多方人之病,曰某也佛,某也魔,不知慧目未开,诸见未净,故不能平心静气耳。

  循 随也。

  耽 爱取也。

  五欲 财、色、食、名、睡五种贪欲。

  劳虑 烦恼。

  标 指示。

  梵行 戒体也。

  植 下种栽植也。

  一切种智 佛智也。

  入地 登地菩萨。

  八、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知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问意,谓承佛圆音,如是随顺觉性,令闻者觉心顿得光明,不因修习,已得善利,况勤而行之乎。但众生根器不一,如何使行人渐次而入,开大方便门也。

  佛首说无上妙觉,本十方诸佛之所同修同证,本属平等,所谓断除贪爱,智悲双运,一切菩萨,无不如斯,此意无二,但众生根各不同,随顺方便,数属无量,惟总摄约有三门,所谓止观禅定是也。

  一、菩萨悟得成佛正因,在先了悟净圆觉性,取静法对治乱动之习,由静而澄清,诸念不起,心合乎静,自见分别觉识,烦劳动扰诸相,此见乃是慧发觉识,由静而发,显现身心客尘,无非虚幻,知幻即离,客尘永灭,自然境空心闲,清虚寂静,喧尘永息,调畅静安,此名寂静轻安,与十方诸佛相通,如镜光无垢,显现诸象,不再迷糊,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华言止,定也,寂静之定相,于染净等境,心皆不妄缘也。

  二、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觉知心性根尘,皆因幻化,仍当以幻除幻,即以幻智灭幻无明也,由此随机利他,说法开示,观尘劳幻众,本亦清净,非障非蔽,开明本来,而起幻用,自发同体大悲轻安,由此渐进,至于佛果,菩萨于妙行圆时,幻相永离,所言幻相者,即所观能观诸相也,知所观者是幻境,能观之智,疑若非幻矣,不知能观之智亦幻,能所两幻,皆当弃之,如土长苗,待米谷收成,苗土俱弃,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华言观,慧也,起大用等持,至于胜位,成妙观察智等是也。

  三、诸菩萨悟净圆觉,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即幻化之观,寂静之相,同属幻法,不必取之,于无知觉,亦已明达,言已得无知觉之明妙。以身触曰觉,心缘曰知,由此分别而障正见,曰无知觉,明达此义,曰无知觉明,不言知而言明者,因知字或引起分别,近于功用,尚存能所,此但书曰明,正显露灵妙之体,上无顶,下无底,无中边内外东西,言空寂不似太虚,言相用不从缘起,言知见异于分别,言顽碍异于木石,觉不同醒悟之初,明不同日月之类,若谓有寂静空无,已落于邪小,故于知见明觉,互泯互存,概称曰明。直超碍无碍境,即自己之身心受用世界,相处尘域,不异寻常,如器之鸣,声闻于外,其声锽然,何碍于器,何碍于声,未尝离器,亦未尝离声,超脱自在,烦恼无以损,涅槃无以加,两不留碍,故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静相,静相即灭,非故寂之灭之,亦非息动而寂,生灭而灭也,乃本体元来寂灭,故曰内发。至所谓妙觉随顺境界,亦是寂灭,非自己心智所能造作,余人外识所可见,故曰自他身心皆所不及。众生寿命,同一幻想浮云,了无留碍,故曰轻安,此方便者名曰禅那,华言静虑,静则不动,虑非无记,灵虚自在,不落断灭,非上上根人,不能顿超,盖前二尚不离法,有法固碍,非法亦碍,永超碍无碍境,则人法双空,入于大寂灭海,此佛法最究竟处,蔑以加矣。

  次说此三法门,乃求证圆觉者,最亲切法门,十方如来,皆由是证得,十方菩萨不论门之异同,亦无不依此三门证入,于何时圆证,即何时成就圆觉,此中功德,宁可思议。功德较量,即以圣道教化百千万亿果地罗汉,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怯门,一刹那时之修习。由此可知究竟与不究竟,取相与求心,不可以道理计矣,故舍般若一门,心地一法,自证一道,而能成佛者,无有是处。今之赖法求师,忘却自性威德,而求自在者,直是魔见魔行,定非佛子。

  此分第一段说修法,本无二致,徒因根器不同,方便不一,总约不过三门。第二段说止,言第一下手处,不外息此狂心,取静为对治,所以证得大圆镜智之体。第三段说观,起大悲方便之用,所以证得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成就。第四段说禅那,正表体用一如,证得法界体性智,转九识为按摩罗也,此言白净。第五段总结。但此工夫,在修时却是千山万水,然而成就间只一刹那,如何成就,曰悟净圆觉后,入正修而已,然于未修证人,安足与语此。

  圆音 佛说法曰圆音,言应机而施,人人皆可领悟,法音无不圆满也。

  佛国 觉性也。

  游戏 方便自在也。

  摄 收也。

  客尘 暂时之尘劳污染也,与尘域同意。

  奢摩他 止也,寂静义。

  三摩钵提 观也,又云等至于等持之中,能至胜位也。

  锽 金器所出之音也。

  禅那 由静虑而得定慧,即禅定也。

  阿罗汉 指声闻。

  辟支佛 指缘觉。

  九、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今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地。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