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卅》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2/19

  

我们上次讲到静虑来修禅定的障碍,就是心会涣散,心涣散到对境去,心涣散以贪的涣散为最恶劣、最不好,以心生起贪,会一再的涣散,所贪着的对象,内在是贪着的有境,外在贪着对境。以贪着有情的贪是最难断的,也是最强烈的,把这个贪断掉的话,比较容易成就禅定。我们说贪着于内在的有情,又可分为贪着于自己以及贪着于男女朋友,这二者以贪着于自己比较难以断除。

  

贪着于自己最主要是跟我们的身躯有关系,若是生起了贪,是对自己的身心生起了贪,那这就是我们说的,比较难以断除的贪,若把这个贪将他舍弃的话,那对于那些男女朋友,以及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受用等,自然会变小。

  

贪是有次序性的,贪着于内在有情比较深刻一点,所以我们对于恭敬利养,应该要断除,断除的方法下面会讲到。

  

第八品是讲到对众生或是自己以及有情上面的贪着心。自己上面的贪着心,像我们有没有前世,有没有来世,我们有,但是我们还是会对这一生,产生很强的贪着心,所以这二个,如雪歌仁波切这个名字与身体,可以说是这一生希求最强的,这种的贪着心,是贪着心里面最深的、最强的、力量最大的,很难离开的,要离开这种贪着心我们要思惟无常。思惟无常,我们的心不会被外境所牵,不会涣散,像对有情、朋友上面,像无情的名称、财力,不会贪着心,这个无常想,心会转过来,我来世怎么走。最主要是我们对外面的贪着心,这个转过来,内心才会有机会,修禅定是注重内心上面,重视的心要生起,如果内心上面,重视的心没有生起的话,不可能生起禅定,(所以内心不重视的话,不可能会禅修)只是自己为了放松一点,不一定希求禅定。

  

如果贪着于外在、他人利养的心,会自然生起我慢的心,因为他会认为别人都对我这么恭敬,自然会对我生起我慢的所缘境。我慢的所缘境,会变成为他人的恭敬利养,自然会去贪着那些。我们以前有提到过「我有利养及恭敬,我为众人所欢喜,若起如是憍慢言,死后当生大怖畏」,当时他是一个我慢心、贪着心,我慢心的目标,是什么?人家要供养我、人家要尊敬我、很多人要尊敬我、很多人要喜欢我,这个目标的贪着心、傲慢心,这样的目标,实际上在他来世是完全没有用,人家尊敬我们,没什么意思,人家供养我们也没什么帮助,人家喜欢我,对来世有什么帮助,没有,那些都没什么帮助,那这样的心,一边是我慢心,一边是贪着这目标的心,我们的生命,就这样的过去,当有一天我们要往生的时候呢?我们一直以来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希求心当下,我们执着心很强,这一生的执着心,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会舍不得,那要离开时,心念很很难过,会特别伤心,死的时候就会很恐怖。如果没有这样,我们没有这样的慢心,没有这样的贪着目标的话,越可以平平安安的离开,会平静的离开。

  

是故若由愚痴心,贪着种种可乐事,彼彼总皆成虚空,唯能生起苦自性,故诸智者不应贪,由贪能生怖畏故

  

因此自欺、愚痴的心,使得我们的对境,贪着有多大,就会带来有多大的苦,所贪着的这些对境,临命终时,都会成为空,所以这些智者,绝不与他为伍,决不与这颗贪着的心为伍,贪只会带来痛苦而已,只会引生恐怖而已。这我慢的对境,我慢的目标,就是他人的恭敬与利养,这些他人的恭敬利养,所有这一切都不离无常性,他的体性不离无常,终将会散离去,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生起肯定,确定的了解,因而不随着贪而行,要去了知它的过患。

  

诸法自性散离故,当坚信解当观察

  

就是刚刚说的。

  

若能获得多财利,亦能获得美名闻,尽其所有名利聚,所欲于我皆无干

  

有一些人还没有得到之前,会说我对这些没有希求,可以舍弃他,但是一旦得到以后,那贪着的心会更强烈,即使你得到了财、利、名闻,但当你死亡以后,没有一样可以带着走,没有一样可以。

  

这些财、利以及在别人对我没有那么喜欢时,可能对这些希求,没有那么强,因为没有,所以可以舍弃掉,有了之后也要小心,有了之后会更危险。所以有了之后,要「尽其所有名利聚,所欲于我皆无干」。

  

对于贪着可能贪着在吃的、用的上面,是这一世要用的,但名声的贪着可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这名声经过百年、千年可能还会在,所以有人会对他人的赞扬很贪着,我们活着的时间,不止是我们死亡了而已,人死了但名字还在,吃的上面可能是一天一餐,用的时间就一段时间而已,但名字可能就几百年都会在,他的影响会比较大,所以在这上面的贪着心会转强,吃的、用的是短期,名字是很长的时间存在。

  

问:这是我们一般人对治上的一些想法吗?

  

答:对。

  

若有他人骂詈我,赞扬于我有何乐,若有他人赞扬我,骂詈于我何不乐

  

如果喜欢他人赞扬的话,就应该想一想毁谤这件事,不喜欢毁谤的话,就应该想一想赞扬的事。他人来赞扬我,只会使得我执、我慢、贪着的心更加强而已。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毁谤,因为我们喜欢别人赞扬,如果心中没有喜欢赞扬,那自然就不会不喜欢毁谤。他人的赞美不会增长我们的功德,他人的毁谤也不会减少我们的功德;因为他人的赞美,只是言词,肚子也不会饱,所以赞与毁,对我们而言也没什么利和害,也没有什么关系如p.152,「聚沙为屋若摧倒,令诸童稚号啕哭,若思赞誉与名闻,我心恼丧亦可彼」,原因是p.151「赞扬美名誉相阿谀,不能增福不延寿,不增色力不愈疾,亦不能令身安乐」,如果那么喜欢,那就把录音带一直听。入行论先前讲过的,他不会再提起,我们必须自己再回顾先前讲过的。

  

到此为止,卯一、离内贪有情,卯二、断外贪名利,已经讲完了,我们要好好的去思惟。并不是只有从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去串习,去断除内贪有情及外贪名利,也要断除贪着愤闹的、与人交往太过频繁的环境,要去思惟前后左右外在环境的这种过患。

  

有情胜解种种别,如来尚难令欢喜,况复恶人如我者,故于世法勿贪着

  

这个是喧闹、喧哗,环境很复杂的意思,我们有时为了要宏扬佛法,就弄了一大堆的计划,这个计划会变成喧闹的环境,变成喧闹的环境那就不好了;释迦牟尼佛来,也没有达到让一切众生满足愿望,所以我们就不用那么希求努力,弄了一大堆,变成喧闹环境。

  

问:那这样听起来,很像在讲出离心的部份,那这里是大乘修行的部份,要怎么样思惟,才不会变成像小乘出离心的方式在做?

  

答:现在主要是在讲环境,这个环境也有出离心的关系,也有悲心的关系,我们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但不需要喧闹的环境,也就是不可以做太过的意思,有时我们要想一想,释迦牟尼佛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不会比释迦牟尼佛更厉害,所以这里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来也没有办法做,我也不要做。真正利益众生要有五个神通,他的效果非常大,如果没有,就不要那么努力,这是我自己讲的。

  

不得助时既加诃,得利之时复讥毁,有情自性难亲近,云何能令生欢喜

  

有情不管是使他有,也无法去满足他,或则没有,也没有办法满足他。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别人好像会诃责他,好像他没有福报;如果有一天他有了的话,就会说他是做生意,用不正当的手段才获得的。所以有情不管他有或则无,都会招来诃责,所以「有情自性难亲近,云何能令生欢喜」。

  

众生也会说,例如有人说一个人怎样好、怎样好,马上就会有别人说他的缺点,这是很正常的,一听到在讲优点的时候,没有一两分钟,就会有人说但是怎么、怎么,就因为怕别人比我好。

  

再来这边引证,引经中所说的为证,「愚夫唯求自利故,非得自利不欢喜,愚夫一切非亲友,是诸如来所宣说」,愚夫指的是那些来障碍我们修行的人,不是指一般的人,一般的人我们是要亲近的,但是那些障碍我们的人,我们要跟他远离,不要跟他在一起。既然我们不应该去贪着内在的有情,也不应该去贪着外在的恭敬利养,更应该要远离这些喧闹的环境,那应该怎么做?依以阿兰若,依以宁静处来修,那助伴是谁呢?就像这里说的「丛林鸟兽及草木,从不能为逆耳言,与彼同游则安乐,何时我能与为侣」。就是要与鸟兽共住、共行,因那些鸟兽不会赞扬我,也不会毁谤,好像我们可以离开世间的环境。(就是说我们要远离世间吵闹的环…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