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
密勒日巴的证道歌,有几个偈,对一般世间人的想法来说,父母对我们希望什么呢?希望我是好的,是快乐的,我有什么好处,是父母亲、亲戚朋友,所要要听到的;但我的敌人,他们所要听到的是,我有什么不好,这是世间一般的情况。但密勒日巴尊者,他有好的,不让亲友知道,他有不好的也不让敌人知道,他不要有对世间贪着的心,要全部断除。证道歌里也提到,对世间有情的贪着心,对名利都要远离,那喧闹的环境也要离开,最好陪伴着我的是丛林里的鸟、草木,修行人虽说不能没有悲心,但是为了要断除这种贪着的心,他们有这种愿望,所以与动物在一起,是跟人间远离之意。所以我希愿我在修禅定之时,与我为伍的是鸟兽、草木。
刚才是讲修禅定的同伴,再来是讲修禅定的地方,
「石室废祠空舍宅,或住浓荫大树前,佛子何时能如是,于家无贪无顾恋」
石室指岩洞,废祠指当寺庙废弃了,空舍宅是指没有人住的房子,或者是在浓荫大树下,可以遮雨,可在那个树下修,也就是对家没有顾念的地方。
「无主摄持之住所,自然成就空旷地,自在受用无贪着,何时我得居其处」,就是对住所没有贪着,对伴侣没有贪着,到无人烟之处、空旷之处,以大地为家,这样很容易生起禅定哦。
刚刚讲的是住所、伴侣,再来是讲用来养命的东西,
「一钵支身度时日,蔽体唯依粪扫衣,此身脱然无藏护,何时住此无畏处」,也就是出去是一无所有的,只要拿着一个钵,一个汤匙,饿了就去跟人家乞讨,身体是穿着人家不要穿的粪扫衣,很简陋、粗陋的衣服,不需刻意去遮蔽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可以让强盗可取的衣服、财物。
再来是讲要断除对自身的贪爱,即卯四、观察殊胜:辰一、于身贪之对治分别观察:
「亲身无常往尸林,昔人白骨纵横处,我身可怖亦如是,何时心能泊然住」
去看别人的身体,想想自己死后也是跟他们一样,死后尸体像土、石头一样,是没人要的,用这样的思惟去断除贪爱自己的身体。再来就是要修不净观,断除对我们的身体的贪爱,
「我身腐朽出恶臭,贪食腥膻狐狸等,闻之裹足不敢近,当来必有如是事」
去思惟将来身体死后会腐烂,身体的腐烂,有时会有不同颜色出现,而且会发出很恶劣的臭味,臭得连狐狸都不敢来吃。
刚刚讲的是断除贪爱自己的身躯,之前要去断离恶友、愚夫,对那些必须与我们同行的法友,也不应对他起贪。
「唯是此身出生时,与生俱来骨肉等,若尚散坏各分离,余亲爱者何待言」,断除对自己亲爱的这些人,其他者,也不须对他们起贪着。再来讲到那些我们出生时,未与我们同生者,死之时,也无法同死者,那些轮回当中的亲友或法友们,我们也不能够以贪着的心与他们往来,否则会对我们修行善业造成障碍的。
「生时独来一人生,死时亦唯一人死,若他不能代受苦,奚为因亲作障碍」
指这些我们很亲近的这些人,即使我们没有带给他痛苦,可是他也有可能会带来痛苦,我们的痛苦,他们也无法代受,所以对这些人,我们不需要起贪。
接下来讲与我们一同修行的人,好像是跟我们搭同一条船而已,船到了就各自散去,就好像我们去印度,他只是跟我们同住一个旅馆的人,终将散去,所以
「宛如世间行旅人,偶尔同投止宿处,如是三有旅途中,偶尔受生同一处」
我们无量的生生世世,我们在轮回里是无量生,生命是无量,这一生我们遇到的人,好像在餐厅吃饭一样,一下子就不见了,所以不可以那么贪着。到此为止,仅仅是发愿而已,愿不贪着这些伴侣、处所,不贪着于身驱,只是发愿的阶段而已;下面讲的是实际去依于阿兰若,实际去依于阿兰若的方法是什么?下面会讲到:我们出生之后终将必是会死,如果没有去修禅定,死后必定会忧恼,所以要在四个人还没有将我们的尸体抬出去之前,修禅定,依于阿兰若思惟无常,为自己能生起修证这件事做准备。「眷属环绕徒悲苦,应及四人尚未来,从床榻上舁身起,当早独往丛林间」。印度那边是用长长的二根木头,中间放尸体,四边四个人抬出尸体,在还未出现无常之前,我们要生起证悟,要生起证悟之前要具足止与观,止与观要具足,先要修禅定,禅定要具足、要修,要有这种环境(阿兰若),我们的修行才会成功。寂天菩萨叫我们「当早独往丛林间」。既然如此,依阿兰若的功德是什么?
「既无亲知亦无怨,孓然一身住闲静,计我此身早己死,即令今死复何恨」
阿兰若是处在一个没有让你生起贪瞋之处,因为没有亲,让你生起贪,没有怨敌,让你生起瞋,等于是孓然一身处在宁静之处,因为自己好像与世间切断关系,自己好像已经死了,所以即使现在就死的话,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所以有那个地方可以去的话,跟世间的那些人断绝了关系,那我们死的话,他们也不会怎么伤心,我们心里断绝了,修起来会很快,如果有那个地方可以去,是最好的。在这种状况之下,也差不多已经让我们舍离此世生起贪及种种烦恼的环境了,而且也没有会障碍我们修行善法的人了,所以「任令何人住于前,不能令我生忧恼,若修随念如来等,无能令心散乱者,故我一人当独往,郁茂葱茏林将间」。
但是我们在还没有去之前,先要懂,不然去了没有几个月,也生不起证悟,所以先要懂,随念佛及如何修行的次第,都要弄清楚,不然的话,就像西藏有一个故事,把所有的毛牛都卖了,供养出去,自己去山洞里面修行,一年的时间想一想也没有意义,伤心的很,生起了后悔,本来是大老板,回来变成什么东西都没有。达隆沙拉那边,也有住了几年,住不下去就下来了,因为没有东西,如果自己有东西,会越来越快乐,越修越往上的感觉,不会有后悔。「若修随念如来等」这个「等」字,我们可以把整个道次第放在里面,也就是要先去知道修禅定的方法,才能有望去生起证悟。要到阿兰若去修持,所处的地方,不可以离我们乞讨的地方太远,也就是离城市不可太远,也不能水土不服的地方。「无多忧恼常安适,一切散乱皆寂静」,是这个意思,要先切断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你的心不会散乱,就可以处在寂静之处。
下面要说的是:修的时候也要断除妄分别的心,也就是要
「舍置别余邪思惟,为令此心平等住,亦为调伏自心故,我当一心勤精进」
舍弃心中还挂念我的国家、敌人、父母,舍弃这些妄念,心中只有存着菩提心,去修禅定,来禅修主要目的是除掉烦恼,所以要勤精进。虽然在道次第论里,有提到从依止善知识轨理起,到菩提心之间修持的方式,都要用伺察修、观察修的方式,但这里却又提到用止住修、禅定的方式,所以仁波切说,在修菩提心之前,也应该止住修、伺察修二个,双运的方式来修,因心已经不随着烦恼转,这种修,都可称为止住修。止住修跟心一境性,专心缘念于一个所缘境上,是不太一样的。
如何来调伏烦恼呢?因为我们都是是欲界者,所以要调伏的是欲界的烦恼,那欲界的烦恼就是贪爱,所以要去思惟贪爱的过失,因贪爱不但此世无法得到利益,来世也会让我们投生到地狱去,
「若于今世若后世,诸欲唯能生衰损,今生杀缚及刑刖,后世能成地狱苦」。
我们生起的贪,大部份都跟身躯有关,这种贪要断除,所以要修不净观,思惟贪到底什么原因才生起来的,主要是男女之间的贪爱而生起来的,为了要得到对方的缘故,夫妻为了要共住的缘故,所以就有可能不顾自己的恶名,不顾一切的去造作恶业,他会为对方做任何事「匍匐男女鬼卒前」,指一般的男女,
「为彼再三作祈请,或诸罪业或恶名」、「为彼一切非所畏」,
为了对方都不会害怕去做到
「我宁趣入恐怖中,亦宁耗损诸财物。」
当心中生起烦恼时,心好像错乱掉,如果生起烦恼的话,会不在乎导师或师长,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朋友的看法,毫无忌讳的勇敢去做。如果自己以为得到对方,他仅也不过是尸头林的一个白骨而已,如果去思惟他死后尸体会发臭、腐烂、白骨的样子,生起这种不净观,所以
「若于彼身能抱持,善哉我心亦欢喜,彼唯骸骨更无他,不能自主亦非我。」
我们所喜爱的对境,是否由他能自主成为对境吗?也不是,仅仅是虚假的而已,看似很悦意,那是我们内心去虚构对方的好。又加上我们内心我爱执很强的关系,我们虚构对方好像非常的好而生起对对方强烈的喜爱,(仁波切解释):不是对方本身爱自己,但假装爱我的样子,所以是本身假装,我看他时也是一样,所以贪着的那个对境,从他的角度,假装一大堆,我的角度加上一大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因二者都是我爱执,所以我会想从他那里得到我想要的想法,反之也是,他也会想从我这里得到他想要的想法,两个人相互挖来挖去,看谁较厉害,彼此互相利用对方,所以我假装重视对方,更重视我自己,他也是比我更重视我的样子,实际都不是。这不是看人,是指贪心的恐怖。
问:那其他的动物也会这样有贪吗?
答:一样(可能我们贪心比较厉害)。
问:那到何时才会断掉?
答:要一直串习,慢慢的。昨天我们提到正理海,慢慢串习,会使得思惟空性的心越来越增长,而贪心也要一直串习不净观。
问:不净观可否在自己与他人的身上思惟,及师长的身上思惟。
答:当然。看贪心的对境就可以这样,为了消除烦恼,可以用各种方法。
问:如果我们受了密续的灌顶的话,要看上师就是佛啊?
答:可是如果可以修密续就不需要那些了!比那些要修不净观的高很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