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
密勒日巴的證道歌,有幾個偈,對一般世間人的想法來說,父母對我們希望什麼呢?希望我是好的,是快樂的,我有什麼好處,是父母親、親戚朋友,所要要聽到的;但我的敵人,他們所要聽到的是,我有什麼不好,這是世間一般的情況。但密勒日巴尊者,他有好的,不讓親友知道,他有不好的也不讓敵人知道,他不要有對世間貪著的心,要全部斷除。證道歌裏也提到,對世間有情的貪著心,對名利都要遠離,那喧鬧的環境也要離開,最好陪伴著我的是叢林裏的鳥、草木,修行人雖說不能沒有悲心,但是爲了要斷除這種貪著的心,他們有這種願望,所以與動物在一起,是跟人間遠離之意。所以我希願我在修禅定之時,與我爲伍的是鳥獸、草木。
剛才是講修禅定的同伴,再來是講修禅定的地方,
「石室廢祠空舍宅,或住濃蔭大樹前,佛子何時能如是,于家無貪無顧戀」
石室指岩洞,廢祠指當寺廟廢棄了,空舍宅是指沒有人住的房子,或者是在濃蔭大樹下,可以遮雨,可在那個樹下修,也就是對家沒有顧念的地方。
「無主攝持之住所,自然成就空曠地,自在受用無貪著,何時我得居其處」,就是對住所沒有貪著,對伴侶沒有貪著,到無人煙之處、空曠之處,以大地爲家,這樣很容易生起禅定哦。
剛剛講的是住所、伴侶,再來是講用來養命的東西,
「一缽支身度時日,蔽體唯依糞掃衣,此身脫然無藏護,何時住此無畏處」,也就是出去是一無所有的,只要拿著一個缽,一個湯匙,餓了就去跟人家乞討,身體是穿著人家不要穿的糞掃衣,很簡陋、粗陋的衣服,不需刻意去遮蔽自己的身體,也沒有可以讓強盜可取的衣服、財物。
再來是講要斷除對自身的貪愛,即卯四、觀察殊勝:辰一、于身貪之對治分別觀察:
「親身無常往屍林,昔人白骨縱橫處,我身可怖亦如是,何時心能泊然住」
去看別人的身體,想想自己死後也是跟他們一樣,死後屍體像土、石頭一樣,是沒人要的,用這樣的思惟去斷除貪愛自己的身體。再來就是要修不淨觀,斷除對我們的身體的貪愛,
「我身腐朽出惡臭,貪食腥膻狐狸等,聞之裹足不敢近,當來必有如是事」
去思惟將來身體死後會腐爛,身體的腐爛,有時會有不同顔色出現,而且會發出很惡劣的臭味,臭得連狐狸都不敢來吃。
剛剛講的是斷除貪愛自己的身軀,之前要去斷離惡友、愚夫,對那些必須與我們同行的法友,也不應對他起貪。
「唯是此身出生時,與生俱來骨肉等,若尚散壞各分離,余親愛者何待言」,斷除對自己親愛的這些人,其他者,也不須對他們起貪著。再來講到那些我們出生時,未與我們同生者,死之時,也無法同死者,那些輪回當中的親友或法友們,我們也不能夠以貪著的心與他們往來,否則會對我們修行善業造成障礙的。
「生時獨來一人生,死時亦唯一人死,若他不能代受苦,奚爲因親作障礙」
指這些我們很親近的這些人,即使我們沒有帶給他痛苦,可是他也有可能會帶來痛苦,我們的痛苦,他們也無法代受,所以對這些人,我們不需要起貪。
接下來講與我們一同修行的人,好像是跟我們搭同一條船而已,船到了就各自散去,就好像我們去印度,他只是跟我們同住一個旅館的人,終將散去,所以
「宛如世間行旅人,偶爾同投止宿處,如是叁有旅途中,偶爾受生同一處」
我們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在輪回裏是無量生,生命是無量,這一生我們遇到的人,好像在餐廳吃飯一樣,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不可以那麼貪著。到此爲止,僅僅是發願而已,願不貪著這些伴侶、處所,不貪著于身驅,只是發願的階段而已;下面講的是實際去依于阿蘭若,實際去依于阿蘭若的方法是什麼?下面會講到:我們出生之後終將必是會死,如果沒有去修禅定,死後必定會憂惱,所以要在四個人還沒有將我們的屍體擡出去之前,修禅定,依于阿蘭若思惟無常,爲自己能生起修證這件事做准備。「眷屬環繞徒悲苦,應及四人尚未來,從床榻上舁身起,當早獨往叢林間」。印度那邊是用長長的二根木頭,中間放屍體,四邊四個人擡出屍體,在還未出現無常之前,我們要生起證悟,要生起證悟之前要具足止與觀,止與觀要具足,先要修禅定,禅定要具足、要修,要有這種環境(阿蘭若),我們的修行才會成功。寂天菩薩叫我們「當早獨往叢林間」。既然如此,依阿蘭若的功德是什麼?
「既無親知亦無怨,孓然一身住閑靜,計我此身早己死,即令今死複何恨」
阿蘭若是處在一個沒有讓你生起貪瞋之處,因爲沒有親,讓你生起貪,沒有怨敵,讓你生起瞋,等于是孓然一身處在甯靜之處,因爲自己好像與世間切斷關系,自己好像已經死了,所以即使現在就死的話,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所以有那個地方可以去的話,跟世間的那些人斷絕了關系,那我們死的話,他們也不會怎麼傷心,我們心裏斷絕了,修起來會很快,如果有那個地方可以去,是最好的。在這種狀況之下,也差不多已經讓我們舍離此世生起貪及種種煩惱的環境了,而且也沒有會障礙我們修行善法的人了,所以「任令何人住于前,不能令我生憂惱,若修隨念如來等,無能令心散亂者,故我一人當獨往,郁茂蔥茏林將間」。
但是我們在還沒有去之前,先要懂,不然去了沒有幾個月,也生不起證悟,所以先要懂,隨念佛及如何修行的次第,都要弄清楚,不然的話,就像西藏有一個故事,把所有的毛牛都賣了,供養出去,自己去山洞裏面修行,一年的時間想一想也沒有意義,傷心的很,生起了後悔,本來是大老板,回來變成什麼東西都沒有。達隆沙拉那邊,也有住了幾年,住不下去就下來了,因爲沒有東西,如果自己有東西,會越來越快樂,越修越往上的感覺,不會有後悔。「若修隨念如來等」這個「等」字,我們可以把整個道次第放在裏面,也就是要先去知道修禅定的方法,才能有望去生起證悟。要到阿蘭若去修持,所處的地方,不可以離我們乞討的地方太遠,也就是離城市不可太遠,也不能水土不服的地方。「無多憂惱常安適,一切散亂皆寂靜」,是這個意思,要先切斷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這樣你的心不會散亂,就可以處在寂靜之處。
下面要說的是:修的時候也要斷除妄分別的心,也就是要
「舍置別余邪思惟,爲令此心平等住,亦爲調伏自心故,我當一心勤精進」
舍棄心中還挂念我的國家、敵人、父母,舍棄這些妄念,心中只有存著菩提心,去修禅定,來禅修主要目的是除掉煩惱,所以要勤精進。雖然在道次第論裏,有提到從依止善知識軌理起,到菩提心之間修持的方式,都要用伺察修、觀察修的方式,但這裏卻又提到用止住修、禅定的方式,所以仁波切說,在修菩提心之前,也應該止住修、伺察修二個,雙運的方式來修,因心已經不隨著煩惱轉,這種修,都可稱爲止住修。止住修跟心一境性,專心緣念于一個所緣境上,是不太一樣的。
如何來調伏煩惱呢?因爲我們都是是欲界者,所以要調伏的是欲界的煩惱,那欲界的煩惱就是貪愛,所以要去思惟貪愛的過失,因貪愛不但此世無法得到利益,來世也會讓我們投生到地獄去,
「若于今世若後世,諸欲唯能生衰損,今生殺縛及刑刖,後世能成地獄苦」。
我們生起的貪,大部份都跟身軀有關,這種貪要斷除,所以要修不淨觀,思惟貪到底什麼原因才生起來的,主要是男女之間的貪愛而生起來的,爲了要得到對方的緣故,夫妻爲了要共住的緣故,所以就有可能不顧自己的惡名,不顧一切的去造作惡業,他會爲對方做任何事「匍匐男女鬼卒前」,指一般的男女,
「爲彼再叁作祈請,或諸罪業或惡名」、「爲彼一切非所畏」,
爲了對方都不會害怕去做到
「我甯趣入恐怖中,亦甯耗損諸財物。」
當心中生起煩惱時,心好像錯亂掉,如果生起煩惱的話,會不在乎導師或師長,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朋友的看法,毫無忌諱的勇敢去做。如果自己以爲得到對方,他僅也不過是屍頭林的一個白骨而已,如果去思惟他死後屍體會發臭、腐爛、白骨的樣子,生起這種不淨觀,所以
「若于彼身能抱持,善哉我心亦歡喜,彼唯骸骨更無他,不能自主亦非我。」
我們所喜愛的對境,是否由他能自主成爲對境嗎?也不是,僅僅是虛假的而已,看似很悅意,那是我們內心去虛構對方的好。又加上我們內心我愛執很強的關系,我們虛構對方好像非常的好而生起對對方強烈的喜愛,(仁波切解釋):不是對方本身愛自己,但假裝愛我的樣子,所以是本身假裝,我看他時也是一樣,所以貪著的那個對境,從他的角度,假裝一大堆,我的角度加上一大堆,實際上什麼都沒有。因二者都是我愛執,所以我會想從他那裏得到我想要的想法,反之也是,他也會想從我這裏得到他想要的想法,兩個人相互挖來挖去,看誰較厲害,彼此互相利用對方,所以我假裝重視對方,更重視我自己,他也是比我更重視我的樣子,實際都不是。這不是看人,是指貪心的恐怖。
問:那其他的動物也會這樣有貪嗎?
答:一樣(可能我們貪心比較厲害)。
問:那到何時才會斷掉?
答:要一直串習,慢慢的。昨天我們提到正理海,慢慢串習,會使得思惟空性的心越來越增長,而貪心也要一直串習不淨觀。
問:不淨觀可否在自己與他人的身上思惟,及師長的身上思惟。
答:當然。看貪心的對境就可以這樣,爲了消除煩惱,可以用各種方法。
問:如果我們受了密續的灌頂的話,要看上師就是佛啊?
答:可是如果可以修密續就不需要那些了!比那些要修不淨觀的高很多。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講(第7~8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