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講(第7~8品)

  

《入菩薩行論 卅》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2/19

  

我們上次講到靜慮來修禅定的障礙,就是心會渙散,心渙散到對境去,心渙散以貪的渙散爲最惡劣、最不好,以心生起貪,會一再的渙散,所貪著的對象,內在是貪著的有境,外在貪著對境。以貪著有情的貪是最難斷的,也是最強烈的,把這個貪斷掉的話,比較容易成就禅定。我們說貪著于內在的有情,又可分爲貪著于自己以及貪著于男女朋友,這二者以貪著于自己比較難以斷除。

  

貪著于自己最主要是跟我們的身軀有關系,若是生起了貪,是對自己的身心生起了貪,那這就是我們說的,比較難以斷除的貪,若把這個貪將他舍棄的話,那對于那些男女朋友,以及對于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受用等,自然會變小。

  

貪是有次序性的,貪著于內在有情比較深刻一點,所以我們對于恭敬利養,應該要斷除,斷除的方法下面會講到。

  

第八品是講到對衆生或是自己以及有情上面的貪著心。自己上面的貪著心,像我們有沒有前世,有沒有來世,我們有,但是我們還是會對這一生,産生很強的貪著心,所以這二個,如雪歌仁波切這個名字與身體,可以說是這一生希求最強的,這種的貪著心,是貪著心裏面最深的、最強的、力量最大的,很難離開的,要離開這種貪著心我們要思惟無常。思惟無常,我們的心不會被外境所牽,不會渙散,像對有情、朋友上面,像無情的名稱、財力,不會貪著心,這個無常想,心會轉過來,我來世怎麼走。最主要是我們對外面的貪著心,這個轉過來,內心才會有機會,修禅定是注重內心上面,重視的心要生起,如果內心上面,重視的心沒有生起的話,不可能生起禅定,(所以內心不重視的話,不可能會禅修)只是自己爲了放松一點,不一定希求禅定。

  

如果貪著于外在、他人利養的心,會自然生起我慢的心,因爲他會認爲別人都對我這麼恭敬,自然會對我生起我慢的所緣境。我慢的所緣境,會變成爲他人的恭敬利養,自然會去貪著那些。我們以前有提到過「我有利養及恭敬,我爲衆人所歡喜,若起如是憍慢言,死後當生大怖畏」,當時他是一個我慢心、貪著心,我慢心的目標,是什麼?人家要供養我、人家要尊敬我、很多人要尊敬我、很多人要喜歡我,這個目標的貪著心、傲慢心,這樣的目標,實際上在他來世是完全沒有用,人家尊敬我們,沒什麼意思,人家供養我們也沒什麼幫助,人家喜歡我,對來世有什麼幫助,沒有,那些都沒什麼幫助,那這樣的心,一邊是我慢心,一邊是貪著這目標的心,我們的生命,就這樣的過去,當有一天我們要往生的時候呢?我們一直以來那麼多的時間,我們希求心當下,我們執著心很強,這一生的執著心,在我們離開的時候會舍不得,那要離開時,心念很很難過,會特別傷心,死的時候就會很恐怖。如果沒有這樣,我們沒有這樣的慢心,沒有這樣的貪著目標的話,越可以平平安安的離開,會平靜的離開。

  

是故若由愚癡心,貪著種種可樂事,彼彼總皆成虛空,唯能生起苦自性,故諸智者不應貪,由貪能生怖畏故

  

因此自欺、愚癡的心,使得我們的對境,貪著有多大,就會帶來有多大的苦,所貪著的這些對境,臨命終時,都會成爲空,所以這些智者,絕不與他爲伍,決不與這顆貪著的心爲伍,貪只會帶來痛苦而已,只會引生恐怖而已。這我慢的對境,我慢的目標,就是他人的恭敬與利養,這些他人的恭敬利養,所有這一切都不離無常性,他的體性不離無常,終將會散離去,對于這一點,我們要生起肯定,確定的了解,因而不隨著貪而行,要去了知它的過患。

  

諸法自性散離故,當堅信解當觀察

  

就是剛剛說的。

  

若能獲得多財利,亦能獲得美名聞,盡其所有名利聚,所欲于我皆無幹

  

有一些人還沒有得到之前,會說我對這些沒有希求,可以舍棄他,但是一旦得到以後,那貪著的心會更強烈,即使你得到了財、利、名聞,但當你死亡以後,沒有一樣可以帶著走,沒有一樣可以。

  

這些財、利以及在別人對我沒有那麼喜歡時,可能對這些希求,沒有那麼強,因爲沒有,所以可以舍棄掉,有了之後也要小心,有了之後會更危險。所以有了之後,要「盡其所有名利聚,所欲于我皆無幹」。

  

對于貪著可能貪著在吃的、用的上面,是這一世要用的,但名聲的貪著可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這名聲經過百年、千年可能還會在,所以有人會對他人的贊揚很貪著,我們活著的時間,不止是我們死亡了而已,人死了但名字還在,吃的上面可能是一天一餐,用的時間就一段時間而已,但名字可能就幾百年都會在,他的影響會比較大,所以在這上面的貪著心會轉強,吃的、用的是短期,名字是很長的時間存在。

  

問:這是我們一般人對治上的一些想法嗎?

  

答:對。

  

若有他人罵詈我,贊揚于我有何樂,若有他人贊揚我,罵詈于我何不樂

  

如果喜歡他人贊揚的話,就應該想一想毀謗這件事,不喜歡毀謗的話,就應該想一想贊揚的事。他人來贊揚我,只會使得我執、我慢、貪著的心更加強而已。爲什麼我們不喜歡毀謗,因爲我們喜歡別人贊揚,如果心中沒有喜歡贊揚,那自然就不會不喜歡毀謗。他人的贊美不會增長我們的功德,他人的毀謗也不會減少我們的功德;因爲他人的贊美,只是言詞,肚子也不會飽,所以贊與毀,對我們而言也沒什麼利和害,也沒有什麼關系如p.152,「聚沙爲屋若摧倒,令諸童稚號啕哭,若思贊譽與名聞,我心惱喪亦可彼」,原因是p.151「贊揚美名譽相阿谀,不能增福不延壽,不增色力不愈疾,亦不能令身安樂」,如果那麼喜歡,那就把錄音帶一直聽。入行論先前講過的,他不會再提起,我們必須自己再回顧先前講過的。

  

到此爲止,卯一、離內貪有情,卯二、斷外貪名利,已經講完了,我們要好好的去思惟。並不是只有從我們的內心不斷的去串習,去斷除內貪有情及外貪名利,也要斷除貪著憤鬧的、與人交往太過頻繁的環境,要去思惟前後左右外在環境的這種過患。

  

有情勝解種種別,如來尚難令歡喜,況複惡人如我者,故于世法勿貪著

  

這個是喧鬧、喧嘩,環境很複雜的意思,我們有時爲了要宏揚佛法,就弄了一大堆的計劃,這個計劃會變成喧鬧的環境,變成喧鬧的環境那就不好了;釋迦牟尼佛來,也沒有達到讓一切衆生滿足願望,所以我們就不用那麼希求努力,弄了一大堆,變成喧鬧環境。

  

問:那這樣聽起來,很像在講出離心的部份,那這裏是大乘修行的部份,要怎麼樣思惟,才不會變成像小乘出離心的方式在做?

  

答:現在主要是在講環境,這個環境也有出離心的關系,也有悲心的關系,我們要做利益衆生的事,但不需要喧鬧的環境,也就是不可以做太過的意思,有時我們要想一想,釋迦牟尼佛來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會比釋迦牟尼佛更厲害,所以這裏講的是釋迦牟尼佛來也沒有辦法做,我也不要做。真正利益衆生要有五個神通,他的效果非常大,如果沒有,就不要那麼努力,這是我自己講的。

  

不得助時既加诃,得利之時複譏毀,有情自性難親近,雲何能令生歡喜

  

有情不管是使他有,也無法去滿足他,或則沒有,也沒有辦法滿足他。如果一個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別人好像會诃責他,好像他沒有福報;如果有一天他有了的話,就會說他是做生意,用不正當的手段才獲得的。所以有情不管他有或則無,都會招來诃責,所以「有情自性難親近,雲何能令生歡喜」。

  

衆生也會說,例如有人說一個人怎樣好、怎樣好,馬上就會有別人說他的缺點,這是很正常的,一聽到在講優點的時候,沒有一兩分鍾,就會有人說但是怎麼、怎麼,就因爲怕別人比我好。

  

再來這邊引證,引經中所說的爲證,「愚夫唯求自利故,非得自利不歡喜,愚夫一切非親友,是諸如來所宣說」,愚夫指的是那些來障礙我們修行的人,不是指一般的人,一般的人我們是要親近的,但是那些障礙我們的人,我們要跟他遠離,不要跟他在一起。既然我們不應該去貪著內在的有情,也不應該去貪著外在的恭敬利養,更應該要遠離這些喧鬧的環境,那應該怎麼做?依以阿蘭若,依以甯靜處來修,那助伴是誰呢?就像這裏說的「叢林鳥獸及草木,從不能爲逆耳言,與彼同遊則安樂,何時我能與爲侶」。就是要與鳥獸共住、共行,因那些鳥獸不會贊揚我,也不會毀謗,好像我們可以離開世間的環境。(就是說我們要遠離世間吵鬧的環…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