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三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卅三》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4/02

  

就像早上我们说到根本六句一样,我们应该要去思惟:从无始以来,我们飘荡在轮回当中,无一生处未曾出生过,无一痛苦未曾经历过,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轮回从未曾自行消失过,要将轮回灭掉,就只有靠我们自己而已,最重要的就是先关闭三恶趣的门,要如何将无始以来积聚的无量无边的罪恶消灭掉呢?这就唯有靠菩提心,菩提心可以剎那间灭掉无量无边的罪恶,就好像《入行论》第一品讲到菩提心的时候,就有讲到这样的意义,只要一发起菩提心,剎那间就能灭掉众多的罪恶。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为寂天菩萨的马首是瞻,他就好像是所有在阐释菩提心教法的主宰者。

  

我们的身体如果住于阿兰若处(寂静处),只有这样是不足的,心中应该要去思惟喧闹的过患,如果不断除外在的喧闹的话,所要希求的究竟安乐是不可能有的,而且还会去造作更多我们所不欲值遇到的痛苦的因,我们会去造作无间的痛苦的因。

  

这就是我们上次所讲的「辰二,众多不可爱乐过失随逐」,在这一个科判里面又分为五个科判,今天从第五个开始,就是「思维贪着欲境为一切过患生源」,当中又分两个,首先要去思惟欲的过患,也就是要去思惟轮回圆满、轮回喧闹的一切过患,如果在喧闹的轮回当中,我们就必须再一次去感受无量无边的苦(比如地狱的苦),虽然现在暂时在轮回的圆满当中享受短暂的安乐,可是,究竟还是要感受无间的痛苦。所以,在这边思惟的时候,就是要在因上来思惟,而且要去思惟因和果是体性一的。

  

请看第 220 页的偈颂,

  

当思地狱等诸苦,利刀毒药及猛火,危岩及与诸怨敌,无可比喻贪欲者。

  

也就是说贪欲会引生这些痛苦,比世间的刀、毒、悬崖、怨敌所带来的苦还更苦,这些比喻所说的苦都无法来形容我们将会遭受到的苦。

  

这里的科判「午二于寂静地修欢喜」有点问题,藏文在第 357 页第四行开始,藏文里面并没有分成两个。第 208 页的「断邪分别」分为两个科判,就是丑一和丑二,到了第 220 页的「巳五思维贪着欲境为一切过患生源」就不应该分二了,因为到此为止就已经将「丑一于五欲修厌患」讲完了,这边应该属于「丑二于阿兰若修欢喜」。

  

这边说:一开始修的时候应该先去思惟五欲的过患,之后再来修欢喜阿兰若,必须要这样子。如果没有先去思惟五欲过患而先去修欢喜阿兰若的话,那么,你到了阿兰若处就会怀念五欲之乐,然后你的心就想要赶快出关下山去。

  

如果我们对五欲的过患加以禅修所生起来的观他过患的心越强的话,到了后面的欢喜阿兰若的心也一样会越强,前者有多强,后者就会有多强。所以,思惟五欲过患就像是奠定一个基础一样,所以,我们要先断除欢喜五欲。

  

接着看「丑二于寂静地修欢喜」,这就是和「于阿兰若修欢喜」同样的科判。

  

如是于欲生厌离,于闲静处生欢喜。

  

下面就是详细的解释,

  

诤论烦恼悉空寂,住于寂静丛林中,可爱月光旃檀香露涤,广大盘石适悦如华居,万籁萧然微飔拂林薄,为他饶益白净善心生。

  

这边说「诤论烦恼悉空寂,住于寂静丛林中」,如果在很多人的地方,一定会有诤论,所谓诤论就是话会非常多,不但是人多,东西也会变多,话多就生起贪心,贪心就会变成很多的东西。即使没有跟你讲很多的话,可是,也可能因为你内在的妄念的干扰,使你自己的心涣散掉。这边是就瑜伽行者的情形来说,在阿兰若处就没有这些诤论,烦恼即空寂。处在寂静的丛林当中,

  

可爱月光旃檀香露涤,广大盘石适悦如华居

  

瑜伽行者住在丛林当中,他的房子就是很平坦的一块石头,他把它视同宫殿一般,就好像是待在非常悦意的宫殿里面。月光就好像是他的灯光,旃檀香所飘来的清凉风吹拂着。

  

万籁萧然微飔拂林薄,为他饶益白净善心生

  

清凉的风徐徐的吹拂过来,在这种非常宁静而没有任何声音来伤害禅定的地方,也是没有任何恶人可以来伤害的宁静之处,就是像在《广论》讲到奢摩他的时候,里面有引《经庄严论》讲到要五个资粮,其中一个是阿兰若处,就像这里说的这样,就像是在一片天然美景当中,你内心中利他的心自然就会增长起来,于是,所处的怀境识内在非常清净而外在也非常清净,瑜伽行者都应该要欢喜像这样的阿兰若处。住于阿兰若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空屋树下石室等,随心所欲而安住,远离执持守护苦,无依无着放意行。

  

阿兰若跟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在城市里面有一间房子,然后就会需要很多东西,房子里面需要有床或是坐的、用的东西,天气热的时候要有冷气,冷的时候要有暖气,厨房里要煮饭也需要很多东西,洗澡的浴室也要很多东西,为了这个房子非常的费心。身为瑜伽行者就没有这样的罣碍了,因为他无身外之物,如果一个瑜伽行者还要为了这么多东西去挂念的话,那就不可能去禅修了。瑜伽行者可以随心所欲,随意而住,随意而行。

  

空屋树下石室等,随心所欲而安住

  

他只有一个人,随时都可以搬家,随时都可以起身到任何地方去。不像在城市里租房子要担心房租的问题,没有房子的还要担心买房子的问题,买了以后又需要拥有很多的东西。瑜伽行者远离执持守护,他没有拥有很多的身外之物,他就没有要去保有某个东西的守护苦,而且无依无着放意行,他的心中没有罣碍任何事情,心非常的轻盈,根本就没有任何罣碍。

  

再来就讲到知足的功德,如果能够依于像刚才所说的阿兰若处的话,就会有如此的这些利益,除了住在那里面之外,心也要知足,不会觉得这一顿饭吃得不好而在心中寄望着能够吃一顿好饭,不会有这样的希求,衣服也是有得穿就好了,不会去计较好坏。如果心中知足的话,那么就会快乐了,也会有助于我们修持佛法。

  

自在受用无贪着,不为一物所系属,所有知足受用乐,虽南面王未易有。

  

南面王就是指人间的帝王而言。如果能够知足的话,心中就会比身为帝王还要快乐,帝王每天要为了国事而忧恼,根本不可能像瑜伽行者这样的快乐而住。所以,一个瑜伽行者就应该要自我勉励在阿兰若处知足安乐。

  

这里就会让我们想到噶当派有四个要诀,首先就是心依于法,一心投靠于法。然后就是法依于穷,不要担心我来修持之后会变穷,穷就穷了。然后是穷依于死,死就死了,不需要再去挂念穷了之后会死。最后是死依于沟壑,根本不用担心没钱死后尸体要怎么处理,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这一些,死了之后,这个身体不管丢到哪个地方都可以,任他腐烂也无所谓。

  

讲到这边就会让我们想到噶当巴所说的这四依法,当我们这样思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就都离开了,这样想的本身就已经有非常好的修行了,如果在这当下还更努力去修行的话,那就会非常会成功。所以,它不只是前面的前行而已,在当时的帮助非常非常大。思惟阿兰若也一样算是我们修行的前行,但是,当时它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当我们这样思惟的时候,内心跟烦恼马上就离开了。我们常常去思惟这些的话,对我们帮助是非常大的。

  

前面到此为止就好像是加行,去思惟五欲的过患,去生起欢喜阿兰若的心,之后就可以开始修了,因为已经跟这些外在的违缘离开了,而且对于阿兰若处生起非常踊跃欢喜的心。在这两种条件聚合之下来修的话,利益就非常大了,所以,在顺缘具足及违缘远离的状况之下,就要开始修止,这边的修止是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

  

我们所说的奢摩他是寂住,也就是心安住于寂静,心安住于无烦恼妄念的寂静当中。虽然没有烦恼妄念,可是还有善心,所谓的寂住并不是像睡觉一 般一动也不动的意思,因为我们有止观双运,观是心一直在作意思惟、观察,如果止是像睡觉一样不动的话,那么,这两个要怎么配合起来做呢?那就不可能了。

  

在心中的妄念寂静之后,内心就于善所缘作观察,妄念宁静就是止,寂住就是止,内心于善所缘作观察就是观。奢摩他就是寂住,也就是心的寂静分,去观察内在的善所缘就称为毗钵舍那,也就是观。这只是取…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三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