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三讲(第7~8品)▪P2

  ..续本文上一页名不同而已,并不是说在修止时观就不可以运作,并不是这样的意思,只是取名处有所不同而已。在这两者当中,我们要先制止掉内心的涣散,之后才能在善所缘上作观察。

  

这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同时有修的,一个菩萨修行者同时这两个都有修,比如当他思惟空性的时候,同时有没有修奢摩他跟毗钵舍那呢?两个都有修。他有修毗钵舍那应该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因为他当下就是一直在观察空性,我们从哪里判断他思惟空性时有修奢摩他呢?从他遮止内心涣散的角度,我们就说他有修奢摩他。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说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体性一个,菩萨同时都有修这两个,但是,这两个的作用有一点不一样,一个是遮止心涣散的,另一个则是思考使智慧增长。以这两个来说,我们首先要把奢摩他的功夫打好,要先把遮止心涣散的基础打好,然后再去思惟令智慧增长。

  

依于如是种种相,思惟阿兰若功德,应即息灭诸分别,应当修习菩提心。最初应当勤修习,自他不异平等舍,所受苦乐相等故,应护众生如爱己。

  

也就是首先就是要修自他相换,修自他相换是很重要的,要怎么修呢?就是要去思惟我们所欲求的是安乐,而我们所不欲的是痛苦,而且所有其他的有情都跟我们是一模一样的,这边的「相等」就是这样的意思,也就是都跟我们是一模一样的,故「应护众生如爱己」。

  

有人或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别人的苦乐跟我的苦乐不一样,我希求安乐而要去除痛苦,这是我的苦乐,别人的苦乐怎么可能跟我想要追求的乐及去除的苦一样呢?一定有人会生起这样的怀疑,以下就是回答。

  

如手足等虽有诸差别,同为一身悉皆所爱护,如是别异众生诸苦乐,悉欲求乐如我等无异。

  

有人会想到其他的有情是无量无边的,我要对所有的有情发起这种心,心中就会有一点怕怕的。这边说不需要怕,我们只要去思惟:我们的身躯如果细分下去,会有很多微细的支分,这只手也是我,那只手也是我,再分下去的话,每一个都是我,变成我就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这只是心的习惯问题而已,也不用去担心有情无量无边多到我的心容纳不下去,并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就像我们在分析我们的手足一样,细分下去也可以细分到无量无边的。

  

刚刚讲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是他,我是我,怎么能够对别人也生起如同对我自己同等的重视呢?这在「最初应当勤修习,自他不异平等舍,所受苦乐相等故,应护众生如爱己」四句中就讲出来,他也是要离苦得乐,我也是要离苦得乐。我们找一找我们为什么会重视自己的理由,就是因为我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会重视这个,就只有这个理由而已。他也要离苦得乐啊!并不是只有单单我自己要而已,那么,我为什么不重视他呢?比如我们看自己和别人,把自己看成别人一样,奇怪,我为什么在这个人上面那么重视而在那个人上面不是那么重视呢?两个人都一样是要离苦得乐啊!所以,要离苦得乐是平等的,那么,我为什么重视自己而不重视别人呢?应该在这上面修平等舍。

  

我们在看自己和看别人的时候,不要用执着心的角度去看,如果以那些事物本身该要的角度是什么来看的话,好像都是平等的。但是,我们却是一直看内心的他也执着、我也要执着,以这种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清净的看,看其他众生时就马上会看他的心的执着心,当然我们也就跟着马上就生起执着心,所以就没有办法清净的看。所以,我们看的时候不要从这个角度去看,如果从花草等等物质的角度去看的话,它们必须要具足一些东西,如果不具足的话,就会一直有各式各样的希求心出现。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应该都是平等的,可能就会这样子想。

  

问题:平等舍的「舍」是舍掉「自己比别人重要的概念」还是舍掉「要离苦得乐的概念」呢?还是说我们跟众生都要平等的意思呢?在知母、念恩、报恩的前面也是要平等舍,既然平等舍这么重要,那么,到底是要舍掉什么呢?

  

回答:我们说自他平等,这是指我们自己有要离苦得乐的希求,跟他人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求是平等的、相同的,而平等舍的「舍」就是舍掉我爱执, 也就是舍掉珍爱自己这一点,用「我们都是平等的」这个理由,就是要舍掉我爱执,这就是平等舍。

  

我们说自他平等,在思惟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置心于身外,就是好像要把我们的心跟身体分开,置心于身外来看。如果不这样子做的话,我们的心本来的我爱执就会跟烦恼混在一起了。如果在我们思惟自己跟他人都想要离苦得乐这一点时,又能够置心于身外来看这个身躯的话,就是将这个身躯视为如同物质一般,那就不会跟烦恼、我爱执混杂在一起了,这样子对我们的思惟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前面讲到「自他不异平等舍」,这是原因,我们以这个原因来思惟自己和他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自己想要离苦得乐,他人也一样想要离苦得乐,这一点是一样的、平等的。所以,这边说自他并没有不平等,也就是自他是相等的,所受的苦乐是相等的,想要离苦得乐也是相等的。所以,应该要爱护众生如同爱自己一般。

  

下面的偈颂用手足来作比喻,前面讲到我和其他有情都一样要离苦得乐,我们就应该要担负起使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不可以将众生轻舍掉。可是,又可能会担心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心中就会有一点怕怕的,自己真得能够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吗?这一句就是要去除这样的质疑。

  

在我们的心中生起重视他人如同重视我们自己一般的时候,在实修时要使得其他有情能够离苦得乐的时候,在做这种取舍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担心是不是会有做错的时候。我们会担心:我们要去除自己的苦,不见得别人的苦就能够去除掉,我们自己要得乐,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乐。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惑生起,因为我们会觉得他的乐是他的乐而不是我的乐,我的苦是我的苦而不是他的苦,他的苦是他的苦而不是我的苦,我的乐是我的乐而不是他的乐。我们会有这种怀疑的时候,下面的「既我自身所有苦,不能损恼他人身」这一句就是要去除这种怀疑,这里只有引了这一句出来,其实其实就涵盖了刚才所说的意思在里面。

  

刚刚是讲我们对自己的重视,同样的,在对众生上面就变成对于众生离苦得乐的重视,既然我已经自他换了,在真正该取舍的时候,在众生的乐上面,我应该要一直去做,而在众生的苦上面,我就应该要一直去消除。虽然内心是已经改为重视他人了,但是,我真正这样做是很恰当吗?他的乐是他的,我即使一直去做,我也得不到,他的苦也不会让我苦,我的乐也没办法给他,他也不会受到我的苦。好像实际上也是各人的东西,如果我这样做的话,虽然内心的动机已经改了,好像也还是会有一些问题的感觉。

  

故知但由执我故,于自所苦难安忍,如是他人之所苦,虽未降临加我身,彼亦能令我生苦,执为我故不能忍。

  

因为先前已经将自他相换了,而在还没有自他相换之前,如果我们还有我爱执在的话,自己所受的苦就无法安忍,而在自他相换之后,如果我们能珍爱他人像珍爱自己一般的话,自然也会对于他人所受的苦心生不忍,因为其他的有情与我是相同的,他乐我亦乐,他苦我亦苦,虽未加临于我身,却因为有珍爱他人的缘故,所以,虽然是他心生苦,而我亦不忍。

  

这个回答的跟问题有一点不一样,刚刚的问题是:他的乐是他的,我不会得到他的乐,他的苦也是他的,我也不会受到这个苦。现在回答的时候没有说:他的苦我也会受到,他的乐我也会得到。回答时是说这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看到他人苦的时候,我们也受到影响而觉得忍不住,而在看到他人乐的时候,我也会影响到。所以,我们也会感受到苦或乐,而并不是我们得到他的乐或苦。当我看到他人乐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受到影响,当我看到他人苦的时候,我的内心也会受到影响,如此一来,百分之百就会增长我们重视他人的心,不然的话,刚刚这种问题就会卡住。我们内心会觉得我的感受好像也有关系,如果这样想的话,我们就会越来越想做,因为这跟我的感受有关系,这样我们才做得下去。不然的话,我们只是嘴巴讲讲自他相换,如果对于内心的感受没有影响的话,那就会做不下去。所以,配合上自己的感受的话,自他相换的修行就会越来越增长,用意是在这个地方。下面再以理由来成立,

  

我应除去他人苦,是苦受故如自苦,我应为他作饶益,是有情故如自身。

  

我们应该将其他有情的苦去除,因为他人的苦就如同我的苦一般,我们自己要去除自己的苦一定是不遗余力的,如果我们将去除他人的苦认为是自己应该要负担起的责任,对于去除他人的苦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在任何时中都绝对不会有终止的时刻,就像佛乃至轮回未空前会永住于轮回,永住于轮回就是为了除众生苦。同样的,其他的有情所希望获得的安乐,也就如同我欲安乐一般,所以,成办他人安乐也就如同成办自己的安乐一般,同样的不遗余力。

  

佛一直不断的除众生的苦,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样呢?就是因为他把对于自己重视的心改过来放在对待众生上面,所以就变成众生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中间一点都没有隔阂,所以,他就会不断的去做除众生苦的事情。我们现在就是要了解我们以后能不能做到一直不断除众生的苦,我们不用怕,一定会做到的,因为我们现在自己就不间断的一直在除自己上面的苦,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很重视自己的,所以我们就会不断的去除自己的苦,如果我们把重视自己改为重视众生的话,我们也跟佛一样,以后也会不断的除众生的苦。帮助众生得到快乐方面也是一样,我们把对自己的重视改为对于众生方面的重视,我们自己的想法跟众生上面一点都没有距离,就会不断的这样去做。

  

若时自他二者间,欲求安乐均相等,我与他有何差别,何故唯勤求自乐。

  

因为先前已经用这些理由而成立起我们应该去为他人除苦及使他人得乐,我们现在都非常重视自己,原因就在于自己很重视自己的离苦得乐,如果自他两者在希求离苦得乐上都相同的话,我们既然能够持续的为了一己而求离苦得乐,那么,他人也一样要离苦得乐,我们也应该可以持续作令他人离苦得乐的事,这一点也应该可以成立起来。

  

刚刚我们讲的对于众生上面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断的除众生苦,理由就是我们现在对于除自己的苦上面一直都能够做到,所以,对于不断的除众生苦这件事也一定能做到。这里讲用这个理由不周遍,对于自己上面虽然有,却没有办法成立对众生上面能够做到不断的除众生的苦。那么,对于自己方面为什么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去除自己的苦呢?原因就在于我们重视自己。那么,我们为什么重视自己呢?因为我们自己想离苦得乐。想要离苦得乐就是根本的因,那么,众生也想要离苦得乐,所以,众生跟我们就没有差别,在想离苦得乐方面都是平等的。所以,众生也有离苦得乐的希求,因此,对众生方面重视的心也可以生起。有些人会对于刚刚前面的正因有疑问,认为是不周遍的,因此,后面就成立、周遍。

  

若时自他二者间,不欲受苦亦均等,我与他有何差别,何故护己舍他人。

  

前面讲到自他都是希求安乐的,接着就讲到自他都是不欲痛苦的,成立的方法跟先前所讲的是一样的。下面又有人生起了一个疑问,

  

若云他身所受苦,不能损我故无关,未来自身所受苦,今亦无损何须护。

  

他人的苦不会损害到我,所以,我不需要去保护他而使他不受苦。前面寂天菩萨说:如果你心中仍然把他放在一旁的话,那么,明天的你也不是你而是他,前世的你也不是你而是他,未来的你也不是你而是他,那么,又样怎么把他放在一旁呢?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说他身所受的苦不会损及到我而与我无关的话,那么,为来自身所受的苦跟你现在的我也是无关的,那也是他。

  

这边所讲的逻辑,我们会有一点听不下去,我们还是会觉得明天、后天、来世的我还是我的续,他人也还是他人的生命过程,我们还是会这样想,这是因为我们自己修行差的关系才会这样想。如果是真正修行很好的时候,我们本身所有一切的法都是名言安立的,所有一切自己内心的法都是想的而已。这些想的是有用还是没有用呢?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想。我们认为这些法是永续的,以为它有一种独立的、实有的能力,所以,我们就会分得很清楚「这是我的、这是他的」。如果从法本身是名言安立的角度来看的话,既然都是名言安立的,而我却在这个上面比较注重一点,而在那个上面比较不注重一点。如果以名言安立角度来看的话,我的来世也是他,他的也是他,在名言安立上是没有差别的,这样的讲法有一点点空性的逻辑在里面。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达到这种修行,所以,听的时候马上就会有执着心生起,认为他是他、我是我,这是不一样的。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三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