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四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卅四》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4/16

  

我们这里面主要是讲修持菩提心的方法,修菩提心的方法就是修自他相换的方法,在《菩提道次第论》里面有讲到阿底峡尊者总摄起三个修菩提心的方法的传承,因为他具有这三种传承,这三个传承就是广大行的传承、深观传承及广大传承,广大传承就是指自他相换。先前讲到《入行论》第八品的时候,甲曹杰将科判分为两个,就是修自他平等及修自他相换,讲到先修平等后修相换,先将不平等修成平等。我们一般都会舍他爱己,这就是不平等,为了让这样的不平等成为平等,我们就要先从这里着手,就像射箭之前要先瞄准目标再射过去。

  

如果将这种不平等的思惟铲平之后,就有机会来观察如何在他人上来生起珍爱他人的心,在自己上生起珍爱自己的心,如果没有先将这一点铲平的话,可能连这样的想法都不会生起,因为我们任何时候都只会想到自己而已,并不会想到别人。所以,首先要将不平的铲平,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们都有一个过失,也就是我们会去执补特伽罗我,执常一自在之我,执独立实有之我。因为我们会去执补特伽罗我,所以,我们要先问一 下:「到底有没有补特伽罗我?」虽然在经典、论著里面说无我,或许我们会因为法上说无我就认为可能应该是无我。实际上,我们想一想,我们还是都认为有一个我,所以,如果不好好的珍爱、照顾这个我的话,似乎也讲不过去。

  

在论著里面都说无我,可是,外道都说有我,他们认为「没有我」是很奇怪的,因为我们有五蕴,而且我们的识有无边,当然就需要有一个主人来照顾、联系这一些。我们会说:我肚子饿了,我的某个地方痛。这样讲来,好像我跟蕴必须要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的话,那么,谁来说「肚子饿了」、「吃饱了」?肚子饿了跟吃饱了之间的关系要怎么联系起来呢?如果双方没有一个把它联系起来的话,那不是很奇怪吗?

  

刚刚讲的是自他平等跟我们的我执应该也是非常有关系的,我们我执的对境存不存在呢?一般人也会说不存在,但是,这是因为看到书上说的或听闻到法而这样说的,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先要想一想外道为什么认同「我」,他们觉得我执是没有错的、我执的对境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的话,他们也会讲说会有什么问题,他们也不输我们,他们也是相当聪明的。他们会说:「肚子饿了」接着就是「我要吃饭」,这两个中间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会说:我们内心里有各式各样的心,先是「我饿了」的心,然后产生「我要吃」的心,吃了之后产生「我饱了」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各各散掉的话,那么,这三个都没有办法连接。所以,他们说:各式各样的心、各式各样的蕴一定要集在一起,然后要有一个主人来照顾它们,如果没有主人的话,怎么会感觉到饿了、要吃了和饱了呢?这三个怎么会有这样的连接呢?如果没有一个连接的地方的话,那些都会散掉,饿了、要吃跟饱了好像就完全没有关系,那就很奇怪了。所以,应该要有一个主人把它们互相连接在一起,他们就把这个主人称为「我」,这就是我执的对境。

  

他们大概有二十几种理由,用各式各样的理由来承认我执的对境,我们如果去用一用他们的正因的话,那么,我们的脑筋里也会出现「他们讲的有道理」。如果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的话,我们会觉得我执的对境是不存在的,一旦看了他们所用的正因的话,也会觉得他们讲的也是蛮有道理的,他们讲的跟我们内心的想法好像也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当然我们就觉得「我」好像是其中负责连接的,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我执,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认为没有主人是不行的。在这个当下,我们就会产生我爱执,而且我爱执会一直很强,于是,自他相换的修行就完全没有办法修,因为我们会认为: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怎么能够相换呢?于是就会听不进去,这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自己认为我执的对境是存在的,听不进去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先要破除我执的对境,然后才可以自他平等,然后才能够观察注重自己跟注重他人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才有这种观察的能力产生,否则我们是没有办法观察的,因为我们都是以我执的角度去看,即使一直去看也看不到我爱执跟爱他的心的差别,一点都看不出来。

  

前面有讲到我们为什么会生起「我」的念头,主要是阐释出「我」唯名言上是有的、无自性的,请看第 222 页的偈颂,「如手足等虽有诸差别,同为一身悉皆所爱护,如是别异众生诸苦乐,悉欲求乐如我等无异。」 就像这个偈颂所说的,我们的蕴有多个,就像手足等诸种差别,可是,在我们心中还是会生起「这是我的身体」的感觉,然后在这一点上就会生起「我」的念头。

  

在这当中当然还没有很清楚明白的讲出来刚才的意义,可是,间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意义出来,就是让我们了解到「我」的念头到底是怎么来的,这边就是要破除掉执我是实有的、耽着境。事实上,「我」并不是我们的耽着境,它仅仅是在名言上有而已。如果没有生起这样子的了解的话,岂不就跟外道一样了吗?

  

请回到第 224 页,

  

若云他身所受苦,可能损我故无关,未来自身所受苦,今亦无损何须护。

  

我们应该要去除掉「认为不应该去除他人苦」的妄念,不要认为他人的苦是他在受苦而我们不需要去帮他去除,应该要去除这样的念头。也要去除掉我的未来的苦,事实上,我们生起「我的未来的苦」这样的念头仅仅是我们的心安立的而已,这种「我未来的苦」事实上是无谛实存在的,如果「我」是实有独立的话,我们可以注重「我的」这样的执着心,但是,实际上的「我」并不是这样的,它只是内心中一个念头的出现,只是当下生起而已,实际上「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用这种理由成立起「我们应该要去除他人的苦」。

  

从「无我」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有道理的,我们会认为:他人的苦不会伤害到我,所以,我不需要去去除。因为我们自己上面未来的苦会伤害到我,所以,我应该要将它去除。这里面主要的差别是我们内心没有去想「我」只是名言安立的,既然它是名言安立的,我们就不会从独立存在的角度很去注重,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从「他到底有没有真正受苦」的角度去看,而不会从「我跟他的角度」去看,我们就不会去区分这是我的苦、那是他的苦,任何的苦都是我们所要去除的。

  

请看第 224 页的偈颂,

  

若未我当受彼苦,是为颠倒邪分别,今时死者是余身,后时生是他身故,若时彼人于彼苦,唯彼自身当防护,足之所作何关手,何故于彼亦防护。

  

我们会认为「未来我的苦是我会受的」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我执的关系才会产生的,我们会认为「我」是生生世世存在的,这是我爱执,因为有了我爱执的关系,我们就会想办法去去除自己未来的苦。「若谓我当受彼苦,是为颠倒邪分别」,因为有了我爱执的关系,所以,对于「自己未来会受苦」这一件事就难以安忍。他人所受的苦虽然没有降临在我的身上,如果没有我爱执的话,那么,他人之苦也会令我生苦,也能够生起这样的心。

  

下面讲到他人的苦是他人在受苦,我们好像不需要去为他人去除他的苦,这样讲起来,当我们的脚被荆刺刺到的时候,那也只是脚的痛苦,我们的手也不需要去帮它去除这个苦,讲起来好像就会变成这样,这都是因为有我执的关系。这样讲起来,如果说他人的苦是他人在受苦的话,脚的痛苦也不需要手来为它去除了。如果没有我执的对境的当下去看的话,就可以看得出来,可是,如果我执的对境存在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

  

当我们这样讲的时候,可能对方会说:「你说的对!可是,我执从无始以来就已经有了,而且非常的串习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什么改变了。」可能会生起这样的想法。

  

请看第 224 页,

  

若云此虽不应理,由执为我故能尔,何故不执我为他,此即应力求断者。

  

如果去执我是我、他是他,这样的执着都是因为我执生起来的关系,生起这样的执着是不合理的,而且应该要励力加以断除,不应该随之而转。

  

我们常常会说我执,有我执就会有他执,以我执的角度来看他执,所以,他执也是坏的。我有我执的话,他也会有他执,这是一个逻辑。我跟他是从哪里跑出来的?为什么会有我跟他呢?我跟他有一点点内心中许一个东西,我跟他在内心的对境上面好像安立一个东西,好像我跟他就是从这里跑出来的。所以,我有我执的话,他就一定有他执。当「他」这个名词出现的时候,「他」是可以舍弃的,当「我」生起的时候,「我」是不可以舍弃的。所以,我跟他是从哪里出现的呢?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好像都是内心中有一种独立的看法。但是,实际上有没有…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四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