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卅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4/23
先前讲到修持自他平等的部份,接着讲修持自他平等的利益(功德)。讲到自他平等并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所谓的自他平等,「自」:即是非常重视自己能够离苦得乐,如果也能够将这种重视转移到他人身上来重视他人的离苦得乐,这样才称为平等。前面(p.221)子一修自他平等时有讲到 「总明及广释」 丑一、总明:「最初应当勤修习,自他可异平等舍,所受苦乐相等故,应护众生如爱己」 意思是说,重视自己的除苦承办安乐,也应该重视他人的除苦成办安乐,爱一切有情就如同爱护自己一般,尽力的去守护。我们重视自己的离苦得乐是有过患的,因为重视自己个人的离苦得乐,将会产生强烈的执我为实有的心,要如何去除掉只重视自己的离苦得乐呢?就应该要去了解无我。要去除掉只重视自己离苦得乐的心,必须要透过无我才有可能。将重视自己离苦得乐的心去除掉,要去除的原因何在呢?「已三释不能修自他平等之难」「谓是相续及聚积,如鬘军等唯虚妄,有苦者谁毕竟无,此中谁为主宰者,若无主宰受苦者,一切有情无差别」 用广说的方式来说到自他平等的修持,这几句最主要的是说要了解无我的意义,了解无我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无我的意义,并非可以很轻易的让我们了解到的,看偈颂: 「有苦者谁毕竟无,一切有情无差别」 这个词句中就阐释出无我的意义了,这里面所要阐释的文义是非常深奥的,很难从词句的表面上去马上了解到无我的意义的,除非我们要先对四部宗所说的意义中先去了解,因为要了解四部宗所说的无我意义之前,要先了解外道是怎么说的。譬如外道说有我,内道说无我,一个说有我,一个说无我,二者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我们要先加以了解。因为要了解无我的意义,并不是没有先了解各宗义的主张,就能够很轻易的了解的,所以至少要先学习一下上、下部宗里面阐释无我的意义,即使粗略的了解至少也会有点帮助的。
了解何谓无我的意义,又譬如说,我们会说到无我,说到有苦,我们会说应该为众生除苦,为众生成办安乐,我们会如是说,而又是「无我」,受苦者应该是这个「我」呀,感受安乐的也是这个我呀,可是我们都说「无我」,没有我,所以有时候这二者会弄不清楚,衔接不起来,一个说有苦,一个说无我,这二者之间要如何衔接起来,所以我们要加以区分,要去了解当我们讲到补特伽罗的我,或讲到自己的我的时候,补特伽罗、自己、我,这些是怎么有的,讲到苦、乐,是怎么有苦,怎么有乐,这也要加以了解,如自续派以下各宗,当他们讲到我和蕴的时候,会说我是假有、蕴是实有,二者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差别,要先了解。
仁波切说:这里是否觉得有点矛盾,有时候离苦得乐非常的注重,另一边受到乐及苦的能受者他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为何还要那么注重离苦得乐,能受者不存在,所以会觉得中间无法连接。我们想一想本身的我及受蕴,是如何产生的,情况又不一样,我不像五蕴,五蕴可以直接说这个就是受蕴,这个就是色蕴,可以马上指认出来,而「我」到底在那里,说是受蕴不可以,说是色蕴也不可以,但内心里还是会出现一个我,这个我的产生与蕴的产生情况不一样。
对于「我」与「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要知道,因为蕴我们似乎可以直指出来,但「我」是无法直指出来的,有时候我们应该想一下,到底我们时常说的「我」是否有错,既然我们会说「我」,这个「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要加以去观察,去思惟一下。如外道他会说我并非是蕴,我是蕴之外另外有的,好像「我」是可以连系这些蕴,「我」好像是蕴的总管,可以连系这些蕴,但我与蕴的体性是相异的,但我与蕴又可以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譬如我们会说,我肚子饿了,我需要吃东西,我肚子饱了,在说这些词的时候都有一个我,外道就认为这个「我」是存在的,可是「我」它并不是东西呀,「我」虽然不是东西,可是又好像在蕴之另有一个存在的,所以外道会认为这个我是实有的。自续派以下,认为我(补特伽罗)在蕴上去寻找,是寻找得到的,所以他们会说补特伽罗(我)是可以在蕴上寻找得到的,在那里寻找到呢?在意识上寻找得到的,所以他们会主张我是自性成立的。应成派说我在蕴上寻找是寻找不到的,我好像是在蕴外有的,应成派如此说,与外道的讲法有些类似。
仁波切说:比较粗略的说,应成派的看法有些接近外道,外道说我与五蕴是异体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自续派以下与蕴是异体的补特伽罗我是存在的,这样是不对的,而他们会认为补特伽罗我与蕴非常紧密的连在一起,要寻找的话,是可以找得到的,那就是第六识-意识,这是自续派以下的看法。中观应成派看自续派以下认为寻求会找得到的话,那就变成是自性成立的,那这就有问题了,所以中观应成派不主张自续派以下的说法,那中观应成派的说法是什么呢?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即表示,五蕴中都找不到我,所以五蕴不是我,五蕴里面没有我,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就很像外道,但是外道的主张是比中观应成派还要粗的说法,所以我们不愿意跳入外道里面,想一想如果中观应成派掉入外道里那就更惨了,中观应成派的说法是什么呢?补特伽罗我唯名言安立而已,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想想中观应成派的想法,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那里跑出来的?怎么产生出来的?仔细思惟,中观应成派说的很有道理「唯名言安立而已」。这种我是唯名言安立想出来的,那我们是否也可以在别的上面安立我呢?那当然可以,因为它是唯名言安立而已,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角度想,「他」也是可以名言安立为我的,所以此处名言安立的情况清楚之后,可以从「他」人的角度,去想这个「我」似乎是比较简单些,那这个「我」是如何由名言安立而产生呢?这个不清楚的话,那就很难从「他」人的角度去想这个「我」。
问题一:请问自续派以下在五蕴上去寻找,他们认为是可以找得到的,在找得到的那一点上,称为自相有、自性有、或自性相有,或自相有、自性有都可以呢?
回答一:自续派以下他们的说法,我不是实有,但我里面的那一点是实有,我分二种:一种是假有的我,一种是实体有的我,主要的是实体有的我,但假有的我,我们一般会认为在假有的我上面会看成实体有的我,这是不对的,但是他们会说我里面是否有一个实体的我呢?有呀。这个部份要分清楚。现在此处所讲的「我」,是站在实体有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他们所说的「无我」的角度来说的,他们说「无我」的角度,是假有的「我」,不是实体有的「我」,在假有的我之上没有实体有的我是「无我」。
问题二:自续派在五蕴上去找是找得到的,在识蕴上认为是我,翻译时说自性有、自性成立,有的说自相成立,找得到的部份是「相」或「性」,藏文是否一样?
回答二:自相成立与自性成立是一样的。
仁波切现在说的要弄清楚,清楚的地方在那里呢?
这有点复杂,当我们说自续派以下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这个补特伽罗分二种:一个是假有,一个是实体有的。所说的假有的补特伽罗是依于五蕴任一,心中所生起的我,称之为假有,这个假有他们认为是有的。另一实有的补特伽罗,他们认为是往来于前、后世的「识」,是实体有的补特伽罗,也是有的。他们所说的补特伽罗与外道的差别在那里呢?外道所说的补特伽罗是依于蕴而安立的补特伽罗,就称为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实体有的,这是差别点。自续派以下认为依于蕴任一个所安立的我,这个补特伽罗是假有的,而外道认为是实体有的,这是一个差别。而另一个差别是,自续派以下,他们虽然说,这个补特伽罗我是假有的,可是却是自性成立的,这是与应成派的差别,而假有的补特伽罗是如何假有的?他们认为这个补特伽罗是安立于往来于前、后世的「识」上而有的,所以是假有的。
自续派以下说,补特伽罗是假有的,是自性相成立的,是如何以自性相成立呢?这就要追溯到它的施设处了,它的施设处即是实体有的补特伽罗。
问题三:这个施设处的实体有,是指稳固的、坚固的施设处吗?
回答三:施设处是指五蕴的部份。
问题四:为何说五蕴是实体有,这不是外道的主张吗?假有的才是自续派以下的?
回答四:自续派以下会说五蕴是实体有,在五蕴之上安立的我是假有,但五蕴里面有没有我呢?他们也会说有我,所以我有二个:一个是假有的我, 一个是实体有的我。现在所说的假有的我为何是自性成立,要看他的施设处,在施设处里有实体有的我,依于这个缘故,会说假有的我是自性成立。所以自性成立,为什么自性成立?这跟实体有的我有关系,或者说「我」去寻找的话,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说它是自性成立,找得到是指实体有的我,若不是寻找,只是放(安…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五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