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卅六》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5/14
寂天菩萨说不论是任何的宗派或教派,都应该要来修自他相换,因修自他相换是最好的对治我爱执的修持,寂天菩萨所写的《入行论》、《集学论》是噶当派的论典派非常重视的论典,尤其是《入行论》里面的词句,可以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修行的论著。《入行论》可以说是噶当论典派六部主要论著的其中一部,六部论分别是《声闻地》、《精庄严论》、《入行论》、《集学论》、《本生经》、《天闻集》(收集了很多论著在里面)。
仁波切说:噶当论典派里面主要是用六部论,现在所说的《入行论》即是这六部论中的一部,所以现在学的也是学习道次第论典派中的一部分。
修持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即是自他相等的意思,换即是交换,即是舍弃我爱执的心,自己以及他人都希望离苦得乐,这都是一样的。舍弃我爱执的心之后,去取他爱执,这样子的修心就是交换。贾操杰在写科判的时候,将自他相换的修持分为二个科判:一个是禅修自他相换,另一个是自他相换之理。讲到禅修自他相换时,主要是要舍弃我爱执,舍弃我执来修我,所以在这里面谈到很多修无我的词句。
仁波切说:所以自他相换,先要有自他相同等的观念,再来就是要交换。相同的部分主要是要破除我爱执,要破除我爱执,先要破除我执,所以了解了无我的话,比较容易破除我爱执。
修无我事实上并不那么容易可以让我们证得无我,无我不是那么容易悟得的,必须要配合正知见,尤其必须要有非常特别的广大的智慧,才有可能。 至于修七重因果就比较容易,因为只要去思惟前后世的无量无边,尤其思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当中的有情,都曾经作过我们的母亲,用这种方式去思惟会比较好了解。可是修自他相换必须要悟得无我的道理,必须要先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有情,有非常深沉的关系存在,了解之后再缘念于其他有情,其缘念的范围,尽量的去把它扩大,愈扩大所集聚的善就会愈多、愈圆满。要建筑在这一点上来修自他相换,也就是必须要透过去思惟很多的理由,依着不偏正理门,才能够去悟得自他相换的道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他相换的修持,会比较深入一点。
自他相换的修持法门是属于广大行持,是寂天菩萨亲见到文殊菩萨,从文殊菩萨那边所得到的。为什么说自他相换是广大行持呢?所谓的广大是它力量非常的强,就如我们说的加持,在我们面前虚空当中观想皈依境三宝,然后由于三宝的威势力的关系,所以就改变了我们自己。同样的,广大行也是一样,依于广大的威势力来加以改变,所以我们可以作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们可以修自他相换的话,就可以即刻之间生起菩提心。
问题一:请问仁波切,我刚才好像听到要修自他相换,也要修学无我、证得无我,那无我空慧不是属于胜义谛吗?修自他相换是要学菩提心吗?菩提心是属于世俗谛的,不晓得为什么修菩提心也要证得无我?
回答一:不要有这种想法,把深见及广行看成是两回事,事实上这二者是互相有紧密的关系。我们会说深见是见解的,广行是行为的。我们内心有一种道理、一种理由,理由最殊胜、最有道理的是见解、是空性慧,从空性慧这边判断出来,行为上面改变,行为也可以说是内心中的一种行为,真正背后是空性慧,由空性慧这边了解很深的、很细的道理,心里面就想很多的想法。刚才说我跟他是非常的依赖、相互依赖的,所以我以后要承办佛陀的果位,完全靠他人,这种缘起或空性的道理,我们能很深入的了解的话,那我们后面利他的心就会生起。利他的心从深见那边行动出来的一些东西,所以广行的行是从很深、很细的智慧或见解那边判断出来,内心里面的各种行动,这是行为,也可以说是方便。所以「见」和「行」是非常有关系的。我们会说深见与广行,「行」说出来就是方便、菩提心、悲心这种,为什么我们修菩提心,为什么我们修悲心,这个最深、最细的理由,能够讲出来的话,能够思惟的话,那就是空性。那是不是一定要有,这个不一定,比较粗的一些道理也可以用,但是后面的行为也不是那么强、那么殊胜,比如说如果不了解空性的话,能不能修悲心呢?也是可以修行。
广行的「行」是一种方法、一种道,如大悲心、菩提心是广行的道,但悲心、菩提心并不是我们内心的见解,可是我们既然要生起悲心、菩提心的话,要先知道生起的因是什么?这个因即是要了解自他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需要去了解这一点,这一点就是见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需求自他能够得到圆满的果报的话,那就特别需要去依于等同虚空般的有情,才能成办圆满的果。以此为目标,我们必须要生起能够成办圆满果的心,能够生起这个心的话,所有功德都可以圆满,所有过失都可以去除掉,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去了解必须生起这样子的心的因,这个因即是这样的见解,如果依于这个见解,悲心及世俗菩提心都可以依次生起。
问题二:加持是一种力量,如果本身没有转的话,也没有得到加持,所以加持也含本身的力量在里面,刚才仁波切说,自他都能够有这个力量才是加持,是吗?
回答二:寂天菩萨传下来的传承,在藏文里加持里面有二个含义:一个是对方那个的力量,另一个是从那个力量很大的改变。所以自他相换这种修持的法,他非常有能力,他可以改变很大,譬如很容易可以生起菩提心,很容易可以生起悲心,所以他改变的力量非常大,所以也可以说是加持派。至于中文里面的加持二字,是否有这二个意思我不太清楚,好像他本身的力量,我有时候觉得他有力量,从那边比较多的样子,他有力量后面的改变好像不强,藏文有这二个意思要弄清楚。
问题三:到底是要翻译成广行、广大行或加持?
回答三:由翻译决定。(法炬师: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所以这里也也一个疑问,阿底峡尊者广大行派是从金洲大师那里传来的,而金洲大师没有中观应成的见解,所以他讲的无我,可能是由自己的角度讲的,在第九品中也可能是以他自己的角度在讲。阿底峡尊者是中观应成派,他的老师是唯识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一定有讲这个传承,那我们不可以说金洲大师是唯识,就没有办法传《入行论》,不可以如此说。无我站在唯识的角度想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从唯识的角度想无我的话,我执也是会降下来的,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想无我的话还更有力量,所以我们刚才讲唯识的见解也可以用,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也可以用,都可以将我执心降下来。
修自他相换分成二个科判:一是总明,一是广释。总明又分二科判,一是修自他相换之理由,只有一个偈颂已说完;二是自他相换是可以串习的,这也有一个偈颂也已说完。至于广释的部份比较详细,最主要是说我爱执是我们所应断的,他爱执是主要所应修的,如果以我爱执为主的话,是过患重重,如果以他爱执为主的话,可以说是一切的功德。所以在广释里面就讲到很多的道理,就是讲到我们为什么要去串习爱他,为什么要去断除我爱执,因为我们都是以无我为有我,我们的心不断的串习在这一点上,如果将心中所串习的我,改变为他的话,在他人身上串习的话,那自然就可以修得成珍爱他人的这一点,所以修爱执他人的这一点是有很多理由可以成立的,也是我们应该修的。
「是故虽作利他事,不为希有不自矜」既然要来修自他相换,就要去串习自他相换,串习自他相换的方法,必须要作到无羞、无愧的程度,也就是说要视他人如同自己一般的以他人为主,而不是以自己为主。我们说帮助他人,一则是帮助一个团体,一则是帮助很穷困的那些人。如果帮助完了之后,心中想着我曾经施惠于他人,有这种心的话,那表示珍爱他人不如珍爱自己,这个征兆表示自己有施惠他人了。那如果我们可以在他人的身上,为他着想的话,而去作帮助他人的行为的话,帮助完了之后就不会有一种自以为是,或者说自己作了一件很希有事的感觉。
我们要发起珍爱他人的心,必须要干干净净的来修,也就是以不希求回报、不希求果报的方式来作。有时候我们生起珍爱他人的心,协助他人之后,我们往往会有希求回报的心,事实上我们对自己好时,我们都不会有希求回报的心,都不会说我帮助了自己,你要如何如何,不会这样子。当我们去珍爱他人时、协助他人时,也应该要作到像珍爱自己、帮助自己一般不希求回报,要如此。如偈颂
「如以饮馔奉自身,不希酬报索偿值,如于轻微逆耳言,亦于自身善防护,亦应如是修大悲,思善防护诸众生」
前面二句是譬喻,真正的意思是下面,要以这种方式来修大悲。
当见到他人在批评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视同在批评自己一样,可是一般我们都无法作到这样子,我们见到别人在批评某个人的时候,我们还会加进去添油加醋的一起批评他。如果对于这些轻微逆耳言(是…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六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