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六讲(第7~8品)▪P2

  ..续本文上一页指批评),我们对于他人在批评他人时,我们能心生起去保护他人的话,就如同是在保护我们自身一样;因为如果是真正在修自他相换,当看到别人对他人作轻微的批评时,我们应生起像在批评自己一样,很难于容忍的心。就如大小二位古萨利,其中小的古萨利在修行时,有一次他看到有一个人拿着棍子,在打一条狗,小古萨利好像是自己被打一般的在那里一直叫,之后他的背部就像有好像被棍子打后的淤青生起,真正菩萨的修行到某种程度时,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仁波切说:没有记错的话是小古萨利。

  

问题四:是位修行者,名字叫小古萨利是吗?

  

回答四:藏文是「给哇仅」,在上师传承祈请文里面有。应该是修行到某种程度时才会有的现象,否则的话,如果经常看到有打人的事情,那岂不是被打的伤痕累累。

  

如果听到别人即使是轻微逆耳言的批评他人时,也要认为是在批评自己一样,更何况是在对别人作大伤害时,那更不用说,我们必须要去保护他。有时候朋友聚在一起,因比较熟悉,个性都了解,有时候对方会在你的面前,去批评别人很多事情,如果我们知道他的个性是如此,或许当他在我们面前批评别人的时候,一起在很高兴的批评某个人时,很难说他在离开我们之后,在我们的背后或许也会批评我们。那如果说这个人即使在你的面前也不会去批评别人,那你可以放心,他在你的背后也不会去批评你,因为他是完全都不会批评别人的话,那应该是前后一致的,那如果他在你的面前批评别人,搞不好他在你的背后也会批评你。

  

仁波切说:如果我们完全不批评的话,时间久了,我们旁边的人就愈安心,不论在人前人后,都不会担心我们会去批评他人,时间久了,喜欢我们的人就会愈来愈多,我们受欢迎的程度就愈高。

  

此处所说不求回报、不求果报,譬如说:有一个朋友,在你的面前批评别人时,当他在批评他人时,而你去保护被他批评的人时,被批评的这个人并不知道你有保护他,也不知道他有被被批评,也不知道有这件事,所以我们也不要冀望保护他,希求他来给我们任何的回报(果报),不求回报的心,要作到这个样子,完全不求回报。

  

仁波切说:譬如说我们帮助过对方,见面的当下,因有帮助过他,心中难免求回报的心会生起,所以我们不求回报的那种利他心要练习;练习到何种程度,就好像那个人跟我完全没有关系一样,很遥远完全看不到。但是这边有一个人批评他,我们就保护他,告诉批评的人不要如此作,被批评的对方完全没有看到,但是我们内心还是要一直想帮他的忙,达到这样的程度,才可说是清净的利他心。有时候我们帮助众生,我们的名字完全不要出现,或者是完全不让对方知道,这也是修行完全不求回报的利他心。

  

这种完全不求回报的利他,才是真正的布施,如果有冀望回报的话,就会变成有如生意往来,有人问尊者说,那我对他那么好,都没有回报的话,尊者就问他说那你是作生意失败了。

  

仁波切说:大众之间有人跟法王问答,其中有一人就问法王,我一直帮助某人,但此人一直对我不好,一直不会改变,要如何面对这件事情,法王就回答说,这样的情况你不是帮助他,你是作生意的,而且作生意失败了。

  

问题五:请问仁波切,如果有一个人在批评另外一个人,我们是利他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帮另外一个人讲话保护他,可是这样作时对方生气了,怎么办?他会说你没有站在我这一边,站在另外他人的那边。在世俗上如果我们都不讲话,好像是默认了,而且也会让对方以为我们与他是同一边的,感情就会很好。我们顶多不讲话,如果还帮对方讲好话的话,就会被认为是敌人。

  

回答五:给他讲话也是骗他,应该是由业果的角度来看,自己就住嘴好了。如果批评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业果的角度来看,批评一定是造自己的恶业,他是不好的,一定会出现不好的,就不要讲,讲也不会多出来,不讲也不会盖上去,因被批评的人一定有缺点,讲出去自己吃亏而已,就不要讲了。应该是不讲可以增加自己的优点,也累积一些善根,对他以往所结的恶缘也会消掉,批评的话又会增加恶缘,来世还更糟糕,又愈来愈不快乐,就没有那么大的意思了。修行到菩萨的话,就没有这些问题,现在我们还没有修行到那里,所以陪他也不行,不陪他也害到他也不行,如果陪他的话也不是真正的陪他,因为还想从他那里得到些什么好处,所以就陪他一下,看是否会得到较多的好处,可见我们内心有非常多的各种烦恼,表面是利他,实际上内心有各种种烦恼。

  

问题六:仁波切,今天好像第二次讲到善根,要如何分辨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是否有次第?我们常说这个是培养善根,有了善根才会造善业、造善业之后才会行善行,到底善根、福德、因缘、善业、善行彼此之间如何分辨清楚?

  

回答六:在藏文里,善根与善没有差别是一样的,善业的「业」好像只是一部分,譬如:「业」是心所、是思心所,跟它一起是善心所的话,所有的心、所有的心王也都是善的。所以善与善业有不同,善业好像是指定一个东西,而善是整个一起的,心王、心所都是一起的。而业跟轮回有关系,跟来世有关系的是善业,有漏业里分善及恶,说善业时都会说有漏的善业,无漏的善业很少用,都会用无漏业,不会说这个是善业,因无漏业都是善的,所以善业、恶业都是放在有漏里面。如果问无漏业是不是善业?是善也是业,一般我们用时善业都是指有漏里面的善业,若较仔细的问的话,无漏业也是善业。而另外一种,佛成佛之后有没有善呢?有善,如果说有没有善业或无漏业,没有这样的说法,业好像是我们要依靠的,而佛不需要依靠业,因佛已经完全圆满了,有业的意思是说有这个才会有那个,这是业的关系,所以成佛了以后,因已经都圆满了,已经得到果报了,就不再需要业了,没有因的角度,佛成佛了以后,不会用业这个字。但是仔细问业到底是什么,好像佛也有业的样子,业是思心所,如果问佛有没有思心所?有呀!但是业这个名称,一般而言不可以用在佛的身上,为什么呢?我们要成办一个果报,要靠的就是业,佛是不需要的,所以就说佛没有业。成佛也不会说善根,因为根有点需要靠它的意思,有点因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成办这个果报,要靠它,根有这个要靠它的意思。佛有善,不可说佛有善根,说佛有善根会觉得很奇怪,佛有没有善?有!有没有善根?没有善根。善根及善业都是因的部分,善根就因的部份来说分有漏、无漏的所有善业,也是善根,还不止思心所,旁边的那些心所及心王也是善根。好像善是最广→是善根→善业,善根、善业站在果报的角度来看,是好(善)或不好 (恶);智慧的主要果报是法身;福德的主要果报是色身。

  

龙树菩萨好像在《中观宝鬘论》中有说到「愿以此善一切生世中,积聚福德智慧二资粮,由彼成办二种身(色身、法身)」。至于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有差别的,譬如说我们看佛书,然后思惟可称之为智慧资粮,一般我们礼拜供养是福德资粮,这二种资粮我们都是要具足。

  

问题七:我们平常会说你这个人很有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你碰到了大乘师长,可以来学习正法。你真的是很有善根、福德、因缘,三个一起讲,这三者是否有次第,善根是代表这位补特伽罗的那一个角度,福德是指补特伽罗的那一个角度,因缘是指那一个角度?

  

问题七:仁波切,这让我想到《阿弥陀佛经》里面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投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回答七:《阿弥陀佛经》里的善根是站在因的角度,积聚广大的善根,福德是站在一种助力的角度来说的,因缘是站在时间成不成熟,时间是否适当的角度来看的。

  

仁波切说:听起来好像是这样的,我们会说一个人学的、修的非常好,但是生病时就会不顺,我们会说他福德不够,他善根非常强,但福德不够。有些人的善根、福德什么都圆满,但是因缘还未到。佛陀到这个世间也是看时间(因缘),洽好时间佛陀就来了,时间还未到即是尚未成熟,所以也有善根、福德圆满,但时间未到的,也是一直卡住这里。

  

我们要如何来串习利他心呢?此处以观世音菩萨为例

  

大悲依怙观世音,是故亦为诸众生,生死怖畏遣除故,以自名号为加持。

  

以观世音菩萨为譬喻,观世音菩萨还在有学位的阶段,他发了本愿,将来成佛之后,凡是持他名号者,都可以净化罪障、净除苦因及苦果。因为有发这样愿望的关系,再加上努力的净化罪障、积聚资粮,最后资粮圆满了而成就了。我们现在念六字大明咒或念佛号,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加持、净化罪障,都是由于观世音菩萨所发的本愿而来。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名字,被他人所称颂的时候也得到加持,也得到净化罪障的话,就必须要透过自己不断的去实修。以我们的身语意三门,为了利益他人而来修持,并不是说发愿与我们有关系的人…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六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