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批評),我們對于他人在批評他人時,我們能心生起去保護他人的話,就如同是在保護我們自身一樣;因爲如果是真正在修自他相換,當看到別人對他人作輕微的批評時,我們應生起像在批評自己一樣,很難于容忍的心。就如大小二位古薩利,其中小的古薩利在修行時,有一次他看到有一個人拿著棍子,在打一條狗,小古薩利好像是自己被打一般的在那裏一直叫,之後他的背部就像有好像被棍子打後的淤青生起,真正菩薩的修行到某種程度時,真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仁波切說:沒有記錯的話是小古薩利。
問題四:是位修行者,名字叫小古薩利是嗎?
回答四:藏文是「給哇僅」,在上師傳承祈請文裏面有。應該是修行到某種程度時才會有的現象,否則的話,如果經常看到有打人的事情,那豈不是被打的傷痕累累。
如果聽到別人即使是輕微逆耳言的批評他人時,也要認爲是在批評自己一樣,更何況是在對別人作大傷害時,那更不用說,我們必須要去保護他。有時候朋友聚在一起,因比較熟悉,個性都了解,有時候對方會在你的面前,去批評別人很多事情,如果我們知道他的個性是如此,或許當他在我們面前批評別人的時候,一起在很高興的批評某個人時,很難說他在離開我們之後,在我們的背後或許也會批評我們。那如果說這個人即使在你的面前也不會去批評別人,那你可以放心,他在你的背後也不會去批評你,因爲他是完全都不會批評別人的話,那應該是前後一致的,那如果他在你的面前批評別人,搞不好他在你的背後也會批評你。
仁波切說:如果我們完全不批評的話,時間久了,我們旁邊的人就愈安心,不論在人前人後,都不會擔心我們會去批評他人,時間久了,喜歡我們的人就會愈來愈多,我們受歡迎的程度就愈高。
此處所說不求回報、不求果報,譬如說:有一個朋友,在你的面前批評別人時,當他在批評他人時,而你去保護被他批評的人時,被批評的這個人並不知道你有保護他,也不知道他有被被批評,也不知道有這件事,所以我們也不要冀望保護他,希求他來給我們任何的回報(果報),不求回報的心,要作到這個樣子,完全不求回報。
仁波切說:譬如說我們幫助過對方,見面的當下,因有幫助過他,心中難免求回報的心會生起,所以我們不求回報的那種利他心要練習;練習到何種程度,就好像那個人跟我完全沒有關系一樣,很遙遠完全看不到。但是這邊有一個人批評他,我們就保護他,告訴批評的人不要如此作,被批評的對方完全沒有看到,但是我們內心還是要一直想幫他的忙,達到這樣的程度,才可說是清淨的利他心。有時候我們幫助衆生,我們的名字完全不要出現,或者是完全不讓對方知道,這也是修行完全不求回報的利他心。
這種完全不求回報的利他,才是真正的布施,如果有冀望回報的話,就會變成有如生意往來,有人問尊者說,那我對他那麼好,都沒有回報的話,尊者就問他說那你是作生意失敗了。
仁波切說:大衆之間有人跟法王問答,其中有一人就問法王,我一直幫助某人,但此人一直對我不好,一直不會改變,要如何面對這件事情,法王就回答說,這樣的情況你不是幫助他,你是作生意的,而且作生意失敗了。
問題五:請問仁波切,如果有一個人在批評另外一個人,我們是利他的話,我們是否可以幫另外一個人講話保護他,可是這樣作時對方生氣了,怎麼辦?他會說你沒有站在我這一邊,站在另外他人的那邊。在世俗上如果我們都不講話,好像是默認了,而且也會讓對方以爲我們與他是同一邊的,感情就會很好。我們頂多不講話,如果還幫對方講好話的話,就會被認爲是敵人。
回答五:給他講話也是騙他,應該是由業果的角度來看,自己就住嘴好了。如果批評也沒有什麼意義,就業果的角度來看,批評一定是造自己的惡業,他是不好的,一定會出現不好的,就不要講,講也不會多出來,不講也不會蓋上去,因被批評的人一定有缺點,講出去自己吃虧而已,就不要講了。應該是不講可以增加自己的優點,也累積一些善根,對他以往所結的惡緣也會消掉,批評的話又會增加惡緣,來世還更糟糕,又愈來愈不快樂,就沒有那麼大的意思了。修行到菩薩的話,就沒有這些問題,現在我們還沒有修行到那裏,所以陪他也不行,不陪他也害到他也不行,如果陪他的話也不是真正的陪他,因爲還想從他那裏得到些什麼好處,所以就陪他一下,看是否會得到較多的好處,可見我們內心有非常多的各種煩惱,表面是利他,實際上內心有各種種煩惱。
問題六:仁波切,今天好像第二次講到善根,要如何分辨善根、福德、因緣?這叁個是否有次第?我們常說這個是培養善根,有了善根才會造善業、造善業之後才會行善行,到底善根、福德、因緣、善業、善行彼此之間如何分辨清楚?
回答六:在藏文裏,善根與善沒有差別是一樣的,善業的「業」好像只是一部分,譬如:「業」是心所、是思心所,跟它一起是善心所的話,所有的心、所有的心王也都是善的。所以善與善業有不同,善業好像是指定一個東西,而善是整個一起的,心王、心所都是一起的。而業跟輪回有關系,跟來世有關系的是善業,有漏業裏分善及惡,說善業時都會說有漏的善業,無漏的善業很少用,都會用無漏業,不會說這個是善業,因無漏業都是善的,所以善業、惡業都是放在有漏裏面。如果問無漏業是不是善業?是善也是業,一般我們用時善業都是指有漏裏面的善業,若較仔細的問的話,無漏業也是善業。而另外一種,佛成佛之後有沒有善呢?有善,如果說有沒有善業或無漏業,沒有這樣的說法,業好像是我們要依靠的,而佛不需要依靠業,因佛已經完全圓滿了,有業的意思是說有這個才會有那個,這是業的關系,所以成佛了以後,因已經都圓滿了,已經得到果報了,就不再需要業了,沒有因的角度,佛成佛了以後,不會用業這個字。但是仔細問業到底是什麼,好像佛也有業的樣子,業是思心所,如果問佛有沒有思心所?有呀!但是業這個名稱,一般而言不可以用在佛的身上,爲什麼呢?我們要成辦一個果報,要靠的就是業,佛是不需要的,所以就說佛沒有業。成佛也不會說善根,因爲根有點需要靠它的意思,有點因的意思,所以我們要成辦這個果報,要靠它,根有這個要靠它的意思。佛有善,不可說佛有善根,說佛有善根會覺得很奇怪,佛有沒有善?有!有沒有善根?沒有善根。善根及善業都是因的部分,善根就因的部份來說分有漏、無漏的所有善業,也是善根,還不止思心所,旁邊的那些心所及心王也是善根。好像善是最廣→是善根→善業,善根、善業站在果報的角度來看,是好(善)或不好 (惡);智慧的主要果報是法身;福德的主要果報是色身。
龍樹菩薩好像在《中觀寶鬘論》中有說到「願以此善一切生世中,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由彼成辦二種身(色身、法身)」。至于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是有差別的,譬如說我們看佛書,然後思惟可稱之爲智慧資糧,一般我們禮拜供養是福德資糧,這二種資糧我們都是要具足。
問題七:我們平常會說你這個人很有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碰到了大乘師長,可以來學習正法。你真的是很有善根、福德、因緣,叁個一起講,這叁者是否有次第,善根是代表這位補特伽羅的那一個角度,福德是指補特伽羅的那一個角度,因緣是指那一個角度?
問題七:仁波切,這讓我想到《阿彌陀佛經》裏面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投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回答七:《阿彌陀佛經》裏的善根是站在因的角度,積聚廣大的善根,福德是站在一種助力的角度來說的,因緣是站在時間成不成熟,時間是否適當的角度來看的。
仁波切說:聽起來好像是這樣的,我們會說一個人學的、修的非常好,但是生病時就會不順,我們會說他福德不夠,他善根非常強,但福德不夠。有些人的善根、福德什麼都圓滿,但是因緣還未到。佛陀到這個世間也是看時間(因緣),洽好時間佛陀就來了,時間還未到即是尚未成熟,所以也有善根、福德圓滿,但時間未到的,也是一直卡住這裏。
我們要如何來串習利他心呢?此處以觀世音菩薩爲例
「大悲依怙觀世音,是故亦爲諸衆生,生死怖畏遣除故,以自名號爲加持。」
以觀世音菩薩爲譬喻,觀世音菩薩還在有學位的階段,他發了本願,將來成佛之後,凡是持他名號者,都可以淨化罪障、淨除苦因及苦果。因爲有發這樣願望的關系,再加上努力的淨化罪障、積聚資糧,最後資糧圓滿了而成就了。我們現在念六字大明咒或念佛號,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加持、淨化罪障,都是由于觀世音菩薩所發的本願而來。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名字,被他人所稱頌的時候也得到加持,也得到淨化罪障的話,就必須要透過自己不斷的去實修。以我們的身語意叁門,爲了利益他人而來修持,並不是說發願與我們有關系的人…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六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