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七講(第7~8品)

  

《入菩薩行論 卅七》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6/04

  

不論或自或他任何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可是剎那之樂我們也未曾經曆過,就是這種情形,雖然心中極欲得樂,可是未曾得過,那何時所欲得之樂,才能開始呢?從真正的舍己爲他,發菩提心時才開始,當發起唯爲利他求證圓滿佛果位時的當下就開始了,就像寂天菩薩《入行論》裏面所說,一旦生起菩提心,快樂即將開始。

  

發起了珍貴的菩提心,真正生起了爲利他而舍己的心,《入行論》第叁品「願如地等四大種,亦如虛空常無盡」,就像發起珍貴的菩提心一樣,生起了如同四大一般,四大種完全不會爲自利唯爲他人,生起了真的菩提心之時,也就是生起唯爲他人而求證得圓滿佛果位,所發起的唯爲他人的菩提心,即是無毫髪許的爲自己,自己就會變成如同四大種一般,去轉成圓滿菩提的體性,這就是爲他人而完全舍去自己,舍去自己的身語意叁門,舍棄自己的一切,在生生世世當中唯爲他行。

  

這快樂從何時開始呢?從舍棄我愛執,從完全舍棄掉自己開始的,就像「是故希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爲乘載,轉從安樂趣安樂,心既了知何怯爲」,一旦發起了菩提心,不論作什麼事都不會覺得勞累,即使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來積聚資糧,也不會感到疲厭,不僅如此,發起菩提心才能使我們迅速的圓滿資糧,安樂即從此開始,好像如日出般的從此開始。簡單而言,如果我們需要快樂,就必需要滅除掉我愛執,發起最上等、最殊勝的善心、菩提心,一旦發起菩提心,安樂就如同日出般的一切安樂即將開始,一般人如果不以自己的需求爲主要訴求,或不以自己的主張爲主要訴求的話,那自己不但會快樂,左右的人也會得到快樂,更何況發起最爲殊勝上等的菩提心,當然可以帶來最殊勝的安樂,帶來不可思議的安樂,只要我們肯做,我們都可以作得到。

  

要發起菩提心,必需要先生起大悲心,要生起大悲心,必需要先生起視一切有情是悅意相的慈愛心,要生起慈愛心有二種方法,第一個要去思惟一切有情都曾經作過我們的母親,也就是透過思惟知母、念母…等發起;第二個方法是透過自他相換的方式來發起慈愛的心,透過自他相換的方法,發起慈愛的心是甚深的方法,所以「應修自他相換法,秘密正士之所行」,也就是透過自他相換的方法來生起慈愛的心,是屬于秘密正士之所行,意思就是指那些劣慧者是不容易來修持這個法門的。

  

要生起慈愛的心,就是要透過見到他愛執的功德之後才會生起,也就是見到他愛執的功德,讓他愛執增長,觀見到我愛執的過患,將我愛執滅除掉,這樣才能生起慈愛的心,上次我們講到「秘密正士之所行」,也就是講到使得他愛執增長的部份,今天講斷除我愛執的部份。

  

我愛執是有過患的,可是我們是看不到的,我愛執可說是一切怖畏的因,它會導致我們去造作罪惡,就如偈頌所說

  

爲所貪愛之自身,少可怖處亦生怖,于此能生怖畏身,何不瞋之如寇仇

  

就如當我們看到蛇時,會産生害怕,害怕它來傷害我們的身軀,當一個人有很強烈的我愛執時,害怕的心會更爲強烈,就好像有一些人看到一些小蟲,如小蟑螂,他就會害怕,他爲什麼害怕?因他怕那些小蟲來傷害他,事實上小蟲根本就不會來傷害他,而是他可能會傷害小蟲,這就是代表他心中有很強烈的我愛執,所以對小蟲就會很害怕它來傷害他。

  

我們自我反觀(反省)一下就會知道,會産生害怕的因,就是我愛執,也就是會産生害怕的背後,是害怕對方來傷害你的身軀,事實上是根本不要害怕的,可是我們有極端自我珍愛的心的關系,所以就會産生害怕,反正不管是生起何等害怕,追究原因就可以了解,是緣自于我愛執而生起的,若沒有我愛執的話,恐懼是不會生起的,所以也可以說大小的一切怖畏,都緣自于我愛執。

  

仁波切說:好像我們內心裏面,對未來我們要得到的、要追求的很多,在這個背後,我們內心裏面,還會有如果得不到的話,怎麼辦?有這種的恐懼,一直有得不到怎麼辦的恐懼,若更慘的話怎麼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一種恐懼的心,它的真正來源是什麼呢?就是我愛執,沒我愛執的話,這個恐懼就不見了,所以一切的擔心、恐懼,其來源即是我愛執。

  

不論生起何等畏懼心,都是源自于擔心受到傷害、擔心得不到、擔心願望未得償,所以心中一直擔心著,沒完沒了,無止盡的擔心,這代表著我愛執有多強,你的擔心恐懼就有多大。我愛執不但是一切怖畏之因,甚至也是使得我們欲望無止盡增長的因,因爲我們會爲了達到自己的欲望,會去作出舍棄他人、傷害他人的行爲出來,因爲愛己勝于他的關系,所以甚至可以甯可舍棄他人的心力,甯可去造作不予取等等的行爲,爲了珍愛自己,所以也可以說,我愛執是一切罪行的造作者。

  

所以說我愛執是能造作一切罪行者

  

此身常患饑渴病,爲求療治具方便,殺戳禽獸及蟲魚,伏道要人行劫掠,乃于弒害殺父母

  

到此爲止因爲我愛執的關系,自己的欲望會無窮盡,甚至會造作傷害他人的行爲,更甚至會造作殺害殺父殺母的行爲。

  

盜取叁寶清淨財,能成無間焚燒業,何有智者于此身,貪愛守護作供養,不疾視之如寇仇

  

即是對于我愛執這一點,從內心深處完全舍棄,而且相反的要視之如寇仇一般,因爲如果愈珍愛依于蘊而安立的我的話,只有引來一切怖畏而已,也只有引來一切罪行而已,更甚至會使我們生生世世入于無間獄當中,也就是會去造作入無間獄的因,所以怎麼有智者不生舍棄此呢?也就是智者應該要生舍棄我愛執,而且要視我愛執如寇仇一般。

  

還有一句

  

于之輕棄而诃譴

  

也就是說我愛執是一切怖畏之因,而且也是一切罪行之因,它可以使得我們去造作不善業,簡單而言,一旦有我愛執的話,那就會導致于我們入于惡趣當中,即使造了能投生善趣的因,也將不得善趣,即使得到善趣,也不得圓滿菩提,也就是令不得圓滿者,即是我愛執也。

  

所以我們應該視我愛執如仇敵一般,完全將它斷除掉。以前噶當巴格西繃功佳格西,有一次到功德主家去修法,修法要作朵瑪,修了二、叁天的法之後,所修的法就是抛食子的法,可去除一些障礙,修了二、叁天的法之後,要將朵瑪(食子)給燒掉,燒食子的地方已經准備好了,可是繃功佳格西拿著食子到處找,不知道要把食子抛到什麼地方去燒,找呀找,都找不到,最後只好說,功德主在那裏,找到功德主出來,就將朵瑪(食子)丟到功德主的懷裏去,照說作朵瑪抛食子,主要的目的是要將未來一年的不順或四大不調,這些障礙將它去除掉,所以才抛食子、燒食子,那繃功佳將食子抛到功德主的懷裏去,最主要的意思是因爲功德主我愛執的關系,來修這個法,來作這個朵瑪,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功德主了解到,我愛執才是真正需要燒掉的。

  

仁波切說:在西藏的習俗有這樣的作法,一些比較有福的家庭,就會請很大的仁波切一年修一次大的法會,自己家人親戚朋友大家一起參加,可能會叁天、五天、七天各有不同,但至少叁天,修法的目的是新的一年裏面要順利,不要有障礙出現,所以他們會作一個食子,丟的時候,會丟到自己障礙來源的地方,我們會算命看什麼地方不順,金、木、水、火、土,家裏什麼地方不順,在不順的地方丟食子,繃功佳格西在修法的時候,就有准備好要燒食子的地方,但繃功佳格西故意找不到燒食子的地方,找一找,就大聲說,大功德主在那裏?一找到大功德主,就將食子丟到大功德主的懷裏,大功德主覺得這個好像害到自己,大功德主的我愛執非常強,食子一丟到懷裏就非常的受不了,格西繃功佳就看到功德主的我愛執非常的強,所以家裏中最不順的地方是他的我愛執,所以當食子丟到功德主的懷裏時,功德主非常受不了,好像心都碎了,這個我愛執怎麼辦,功德主非常的喜歡自己的家庭,自己有名、有福的這種我慢、我愛執非常強,一丟朵瑪時,他覺得很丟臉,丟臉的是我愛執,所以他的我愛執就降下來了,所以修法就非常的有效果。

  

不疾視之如寇仇」是說,何有智者不疾視之如寇仇呢?

  

這邊細數我愛執及他愛執的功過,其中分五點來說:一、由施增上而行,二、由損惱增上,叁、由贊譽增上,四、事業加行增上,五、利樂增上。首先說由施增上而行,布施之前先生起舍不得吝啬的心,這就是我愛執,如果要布施,心中是想著要利他人而布施的話,這是他愛執的布施,所以針對布施而言可分爲這二種

  

若問施己何所用,是自利心魔事業,問受用已何以施,是利他心天人…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七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