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七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卅七》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6/04

  

不论或自或他任何人,都希望离苦得乐,可是剎那之乐我们也未曾经历过,就是这种情形,虽然心中极欲得乐,可是未曾得过,那何时所欲得之乐,才能开始呢?从真正的舍己为他,发菩提心时才开始,当发起唯为利他求证圆满佛果位时的当下就开始了,就像寂天菩萨《入行论》里面所说,一旦生起菩提心,快乐即将开始。

  

发起了珍贵的菩提心,真正生起了为利他而舍己的心,《入行论》第三品「愿如地等四大种,亦如虚空常无尽」,就像发起珍贵的菩提心一样,生起了如同四大一般,四大种完全不会为自利唯为他人,生起了真的菩提心之时,也就是生起唯为他人而求证得圆满佛果位,所发起的唯为他人的菩提心,即是无毫髪许的为自己,自己就会变成如同四大种一般,去转成圆满菩提的体性,这就是为他人而完全舍去自己,舍去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舍弃自己的一切,在生生世世当中唯为他行。

  

这快乐从何时开始呢?从舍弃我爱执,从完全舍弃掉自己开始的,就像「是故希除疲厌心,菩提心马为乘载,转从安乐趣安乐,心既了知何怯为」,一旦发起了菩提心,不论作什么事都不会觉得劳累,即使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来积聚资粮,也不会感到疲厌,不仅如此,发起菩提心才能使我们迅速的圆满资粮,安乐即从此开始,好像如日出般的从此开始。简单而言,如果我们需要快乐,就必需要灭除掉我爱执,发起最上等、最殊胜的善心、菩提心,一旦发起菩提心,安乐就如同日出般的一切安乐即将开始,一般人如果不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要诉求,或不以自己的主张为主要诉求的话,那自己不但会快乐,左右的人也会得到快乐,更何况发起最为殊胜上等的菩提心,当然可以带来最殊胜的安乐,带来不可思议的安乐,只要我们肯做,我们都可以作得到。

  

要发起菩提心,必需要先生起大悲心,要生起大悲心,必需要先生起视一切有情是悦意相的慈爱心,要生起慈爱心有二种方法,第一个要去思惟一切有情都曾经作过我们的母亲,也就是透过思惟知母、念母…等发起;第二个方法是透过自他相换的方式来发起慈爱的心,透过自他相换的方法,发起慈爱的心是甚深的方法,所以「应修自他相换法,秘密正士之所行」,也就是透过自他相换的方法来生起慈爱的心,是属于秘密正士之所行,意思就是指那些劣慧者是不容易来修持这个法门的。

  

要生起慈爱的心,就是要透过见到他爱执的功德之后才会生起,也就是见到他爱执的功德,让他爱执增长,观见到我爱执的过患,将我爱执灭除掉,这样才能生起慈爱的心,上次我们讲到「秘密正士之所行」,也就是讲到使得他爱执增长的部份,今天讲断除我爱执的部份。

  

我爱执是有过患的,可是我们是看不到的,我爱执可说是一切怖畏的因,它会导致我们去造作罪恶,就如偈颂所说

  

为所贪爱之自身,少可怖处亦生怖,于此能生怖畏身,何不瞋之如寇仇

  

就如当我们看到蛇时,会产生害怕,害怕它来伤害我们的身躯,当一个人有很强烈的我爱执时,害怕的心会更为强烈,就好像有一些人看到一些小虫,如小蟑螂,他就会害怕,他为什么害怕?因他怕那些小虫来伤害他,事实上小虫根本就不会来伤害他,而是他可能会伤害小虫,这就是代表他心中有很强烈的我爱执,所以对小虫就会很害怕它来伤害他。

  

我们自我反观(反省)一下就会知道,会产生害怕的因,就是我爱执,也就是会产生害怕的背后,是害怕对方来伤害你的身躯,事实上是根本不要害怕的,可是我们有极端自我珍爱的心的关系,所以就会产生害怕,反正不管是生起何等害怕,追究原因就可以了解,是缘自于我爱执而生起的,若没有我爱执的话,恐惧是不会生起的,所以也可以说大小的一切怖畏,都缘自于我爱执。

  

仁波切说:好像我们内心里面,对未来我们要得到的、要追求的很多,在这个背后,我们内心里面,还会有如果得不到的话,怎么办?有这种的恐惧,一直有得不到怎么办的恐惧,若更惨的话怎么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一种恐惧的心,它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我爱执,没我爱执的话,这个恐惧就不见了,所以一切的担心、恐惧,其来源即是我爱执。

  

不论生起何等畏惧心,都是源自于担心受到伤害、担心得不到、担心愿望未得偿,所以心中一直担心着,没完没了,无止尽的担心,这代表着我爱执有多强,你的担心恐惧就有多大。我爱执不但是一切怖畏之因,甚至也是使得我们欲望无止尽增长的因,因为我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会去作出舍弃他人、伤害他人的行为出来,因为爱己胜于他的关系,所以甚至可以宁可舍弃他人的心力,宁可去造作不予取等等的行为,为了珍爱自己,所以也可以说,我爱执是一切罪行的造作者。

  

所以说我爱执是能造作一切罪行者

  

此身常患饥渴病,为求疗治具方便,杀戳禽兽及虫鱼,伏道要人行劫掠,乃于弒害杀父母

  

到此为止因为我爱执的关系,自己的欲望会无穷尽,甚至会造作伤害他人的行为,更甚至会造作杀害杀父杀母的行为。

  

盗取三宝清净财,能成无间焚烧业,何有智者于此身,贪爱守护作供养,不疾视之如寇仇

  

即是对于我爱执这一点,从内心深处完全舍弃,而且相反的要视之如寇仇一般,因为如果愈珍爱依于蕴而安立的我的话,只有引来一切怖畏而已,也只有引来一切罪行而已,更甚至会使我们生生世世入于无间狱当中,也就是会去造作入无间狱的因,所以怎么有智者不生舍弃此呢?也就是智者应该要生舍弃我爱执,而且要视我爱执如寇仇一般。

  

还有一句

  

于之轻弃而诃谴

  

也就是说我爱执是一切怖畏之因,而且也是一切罪行之因,它可以使得我们去造作不善业,简单而言,一旦有我爱执的话,那就会导致于我们入于恶趣当中,即使造了能投生善趣的因,也将不得善趣,即使得到善趣,也不得圆满菩提,也就是令不得圆满者,即是我爱执也。

  

所以我们应该视我爱执如仇敌一般,完全将它断除掉。以前噶当巴格西绷功佳格西,有一次到功德主家去修法,修法要作朵玛,修了二、三天的法之后,所修的法就是抛食子的法,可去除一些障碍,修了二、三天的法之后,要将朵玛(食子)给烧掉,烧食子的地方已经准备好了,可是绷功佳格西拿着食子到处找,不知道要把食子抛到什么地方去烧,找呀找,都找不到,最后只好说,功德主在那里,找到功德主出来,就将朵玛(食子)丢到功德主的怀里去,照说作朵玛抛食子,主要的目的是要将未来一年的不顺或四大不调,这些障碍将它去除掉,所以才抛食子、烧食子,那绷功佳将食子抛到功德主的怀里去,最主要的意思是因为功德主我爱执的关系,来修这个法,来作这个朵玛,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功德主了解到,我爱执才是真正需要烧掉的。

  

仁波切说:在西藏的习俗有这样的作法,一些比较有福的家庭,就会请很大的仁波切一年修一次大的法会,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大家一起参加,可能会三天、五天、七天各有不同,但至少三天,修法的目的是新的一年里面要顺利,不要有障碍出现,所以他们会作一个食子,丢的时候,会丢到自己障碍来源的地方,我们会算命看什么地方不顺,金、木、水、火、土,家里什么地方不顺,在不顺的地方丢食子,绷功佳格西在修法的时候,就有准备好要烧食子的地方,但绷功佳格西故意找不到烧食子的地方,找一找,就大声说,大功德主在那里?一找到大功德主,就将食子丢到大功德主的怀里,大功德主觉得这个好像害到自己,大功德主的我爱执非常强,食子一丢到怀里就非常的受不了,格西绷功佳就看到功德主的我爱执非常的强,所以家里中最不顺的地方是他的我爱执,所以当食子丢到功德主的怀里时,功德主非常受不了,好像心都碎了,这个我爱执怎么办,功德主非常的喜欢自己的家庭,自己有名、有福的这种我慢、我爱执非常强,一丢朵玛时,他觉得很丢脸,丢脸的是我爱执,所以他的我爱执就降下来了,所以修法就非常的有效果。

  

不疾视之如寇仇」是说,何有智者不疾视之如寇仇呢?

  

这边细数我爱执及他爱执的功过,其中分五点来说:一、由施增上而行,二、由损恼增上,三、由赞誉增上,四、事业加行增上,五、利乐增上。首先说由施增上而行,布施之前先生起舍不得吝啬的心,这就是我爱执,如果要布施,心中是想着要利他人而布施的话,这是他爱执的布施,所以针对布施而言可分为这二种

  

若问施己何所用,是自利心魔事业,问受用已何以施,是利他心天人…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七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