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
当作布施有着我爱执的话,就会担心我这个钱给了别人的话,那我日后自己要用什么,有这样的担心,有这样的话,就像偈颂里面所说是魔的事业,是鬼的事业。相反的是自己在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想着自己在使用时,他人将没有东西可用,如果这样想的话,就是舍弃自己为他人着想,甚至会在自己尚未使用之前,先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天人之法、天神之法。
由损恼增上
「为己之故而损他,能成地狱等热恼」
这是我爱执,
「为他人故自受损,圆满资粮无不成」
这是他爱执。我爱执到底是如何呢?就如同前面所说,我爱执甚至可以杀戮禽兽及虫鱼等,甚至杀害父母等。如果是他爱执的话,即使他人来伤害自己的身躯,伤害自己的财富、受用,心中可以完全舍弃,完全不贪心,这就是他爱执。伤害他人是绝对不可以的,伤害自己是可以的,这是一种修心的法门。
有二件事,一害、一利,如果利大者、害小者,我们当然舍去害小者,而去作利大者,在自利和他利这二者而言,自利是小、利他是大,我们应该要取大、取利他,如第五品「勿为细行伤大节,志在利他大义利,如是知已为利他,应当恒时住勤勇」 如果是会伤害他人利益到自己的话,这一点应舍弃,不可以作,如果是利益到他人伤害到自己的话,那倒是可以作。
仁波切说:也是要了解大小,譬如利益他是很小,如利益他是今天给他吃饱,利益自己是我没有给他吃得饱,对给他吃得饱上没有帮助,但我自己有修行、念经、打坐或者是较殊胜的事有作的话,我们要看大小,大的要学、要作,小的可以舍弃。
也不可以说完完全全都为他人而作,所以每次都要衡量一下「勿为细行伤大节」,这一点要思惟一下。
仁波切说:自己本身修行上就很长远的路来看,对他也是有帮助的,短期来说好像没有帮助。
由名闻增上
「欲求自身高胜者,恶趣丑陋愚痴因,若即以此推及他,能成善趣享用乐」
欲求自己是崇高的,受他人赞扬的话,如此作将来可能投生到六道当中的最低下处,即是恶趣,若即使得到人身,也会长的丑陋,而且愚钝的。所以可以看到有一些人讲起话来,左说右说最后都是在赞叹自己而已,表示自己很崇高、很殊胜,这样子作到最后引伸的结果,就是来世将投生到六趣当中最下处、最卑劣的地方去,即使得到好的人身,也会长的非常丑陋、非常的愚钝。相反的,若欲求他人非常高尚的话,将来反而会投生到善趣,得到一切圆满的因。
仁波切说:所以我们赞叹时,不要赞叹自己,在赞叹自己时,里面的动机有舍弃、毁谤他人,或者说他人比我低,好像赞叹自己的目的,是他人比我差,我比他人高,我比他人要看得起,转过来,即是他人比我,将他压着,一直压着的结果,来世我们会堕三恶道,因为我们一直贬低他人。在菩萨戒四十六恶作里面,有时也要赞叹自己,但是不是在我爱执的情况下赞叹,这是对为他人上面赞叹自己,我要帮助他人,我要带他人走好的路,所以我赞叹自己在修行上的学习,不是说我很棒,我学的比较好,我修的比较好,或者是我的行为比较好,我们的动机需求是我们比他人更高尚,更看重自己,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就不对了,就会如此处所说的,我们会堕三恶道,如果没堕三恶道而投生三善道的话,也会非常的不庄严,心也会非常没有智慧,好像笨笨的。
问题一:仁波切丑陋的因不是瞋恚吗?自己认为自己很高尚,也会变得很丑陋的因吗?
回答一:都有的,不可以说如作杀业堕地狱道,强盗就不会堕地狱道吗?也不可以这样说,都有关系,要看讲的是那一个角度,譬如说,修忍辱,刚开始时对方生气,因修忍辱而改成喜欢我了,变成喜欢我的果报出现时,以后很多人看到我都会非常的欢喜得这种果报,而现在这里是说,我非常不想看他,非常想舍弃他,这里有一点,我们心里希求赞叹自己的时候,对他人上面,也希望别人看不起他,别人对我及对他来说,希望别人对我比对他人更高尚,因这种希求的缘故,以后别人看我时,有看不起的这个位置,别人看不起我时,心里会不舒服、不想看,这也是不庄严。
就像上次在解释四十六恶作的时候所说的,有时候是有必要性作自赞的,除此之外就需要很小心,千万不要作自赞毁他的行为,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去赞扬他人,他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推崇,使他人能够得到高胜的话,未来自己也将可以投生善趣,得到殊妙的人身。
由事业加行增上而言
「若为自利使命他,当受果报为奴役」
如果是依着我爱执,而使他人承事我们,来为我们所使役的话,这就是怀着舍弃他人的动机来使役他人,如果不是用这个动机,只是一般的叫他作事的话,那倒是不会,可是如果是依着我爱执的动机的话,来世将为他人所使役。就好像仁波切的侍者,仁波切的侍者是来服侍仁波切的,或许大家会认为他是仁波切的奴隶一样,如果仁波切是以着我爱执的心,舍弃他来突显自己是多么的高尚的这种心态,来叫侍者作事的话,仁波切说将来百分之百自己会为他人所使役。
仁波切说:清楚吗?所以我也要小心,我内心里我爱执,而且就舍弃他人的部份,舍弃他的目标,舍弃他想作的,或舍弃对他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就让他作我的事情,因我爱执,我注重我自己的目标,我自己的想法,而舍弃对他有意义的,这些舍弃之后,就会认为你应该作我的事情,如果当下是这样的心态,而把他当侍者的话,那百分之百我来世就会变成他的侍者,可能还不止一、二世,可能还会是几百世了。另外我如果能想他睱满难得的人生是那么殊胜的,他睱满难得的人生是一定要有意义的,我努力要帮他作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我们一起在弘法上努力,这对他有意义,对弘法上有意义,我不会想我的这个部份,我从弘法的这个部份去思惟,完全没有从我的这个部份去想的话,那我爱执的部份就没有影响,从这个角度一直努力去作的话,就不会感得不好的果报,而且在帮助他时,比注重自己还更注重他的意义上,如果这样子的话,来世我还会在他的上面。
相反的
「若为他利自劳作,当受果报为人君」
仁波切说以他为例而言,他是为了其他有情而作劳役的,譬如雪歌寺有很多僧俗众,仁波切是秉着去承侍雪歌寺里面的僧俗众而作的,如果这样子持续作下去,来世一定还是在雪歌寺僧俗众之上。
由意乐增上而言
「尽其世间诸乐事,皆从求他安乐生,世间所有诸苦事,悉由唯求自乐生」
就如先前所说的,我爱执只会带来对自我的伤害,他爱执唯有带来利益而已。就像世间(指轮回)在轮回当中一切的快乐,完全是依于利他心、行利他业而得的,如果是依着利他心而去造作利他业的话,那未来自己必定得安乐。相反的,如果以我爱执来造作损害他人、舍弃他人的话,终将自得苦,自乐将不得,所以才说我爱执是一切衰损门,他爱执是一切安乐有。
总之,是诉说不尽的,简单而言,佛是如何成佛的?以及愚夫何以持续不断的在轮回当中流转受苦?原因完全是出自于我爱执及他爱执,故说
「总之愚夫唯自利,能仁唯作他利益,即于此二见差别,是中何烦多赘言」。
以致于我爱执及他爱执的差别,由下列可知:我爱执所带来的过患可分为能见的及不能见的,不能见的过患非常的多,如它会阻碍我们成佛,阻碍我们得到解脱,就未见过患而言:
「若于自乐及他苦,不能互换正修行,岂唯正觉不能成,轮回中亦无安乐」
就是说如果我爱执的话,不但无法成就正等佛果,而且即使在轮回当中流转也无安乐可言。
现见之过患:
「后世姑置且勿论,如人佣仆不作务,主人必不酬佣值,现生利益亦不成」
我爱执现见的过患,包括心愿无法完成,或者值逢种种不吉祥事。
刚才分为可见的过患及不可见的过患,二者均会带来不吉祥,总结而言的过患:
「能成现见未见乐,圆满安乐悉弃舍,由于令他受苦因,愚夫受诸难忍苦」
就是说,如果是我爱执的话,我爱执将会导致可见不可见的不吉祥,让我们远离了圆满的安乐,不但自己不吉祥,…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七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