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卅八》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6/18
为了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位的缘故,所以发起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像根本一样,为了发起菩提心,可以依着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来修持,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是非常甚深的,而且加持力也是非常大的,在这当中寂天菩萨是为大众所顶戴的一位祖师,尤其是他所写的这部《入行论》,是为大家所着重的一部经论著,所以我们应该要生起这样子的动机,愿依着寂天菩萨所传下来的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来修持,直至能迅速的证得圆满佛果。
上次讲到实际来修持自他相换,这当中从第 239 页「此身本无主宰我」到第 235 页「爱执自身若不舍」,此偈颂是在作广的解说,接着是摄义的辰一自他相换之理,今天从第 236 页辰二开始,辰二、辰三主要目的是讲,既然要来修自他相换的话,实际在透过身语在实践的时候,就不可以颠倒而行,也就是说不可与自他相换的修持颠倒而行,应该要随顺而行,辰二换己息违悖行,是指在交换时不可以有相违悖而行(颠倒而行),辰三不违悖行,是指如何不颠倒行。
第 236 页偈颂
「以彼自在眼根等,成办自义不应理,为他义故以眼等,于彼不应违悖行」
也就是说既然是来修自他相换,修自他相换之后,自己的眼晴就好像是成为他人的东西了,也就是自己已经舍弃了我爱执,而取他爱执,以利他行为主了。自己的眼晴已经成为他人的东西了的话,那就不应该以这个眼晴来作自利的事,「成办自义不应理」这是一个原因,「为他义故以眼等,于彼不应违悖行」,也就是我们所应作的仅仅是利他行而已,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伤害其他有情的行为出来,这也是原因之一。
一般我们个人的手足眼耳,好像是用来保护自己、保护我的,而修自他相换就是要把他改变过来,要使得自己的手足眼耳等这些变成保护他人的东西、承侍他人的东西,在修自他相换时,地位就要交换。用自他相换的方式不断的去修心,最后可以舍弃自己的身躯,完全去为他人了,利他的思惟变得非常强烈之后,当在舍身为他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身躯,不会生起是自己身躯的念头起来。经过长久的累积资粮之后呢,等到证悟成佛的时候,就可以非常广泛的去利益到遍满虚空界有情的一切利益,就可作到这一点了,也能够圆满所有众生各个不同的意愿,他们的一切所求,能够达到这样的能力,绝对不是短时间就能达成的,必须要靠着在有学位的这个阶段,努力的去发起利他的心,而且去广泛无边际的去利益其他的一切有情,才有可能作到这一点,也就是必须要作无量无边的累积资粮,才有可能去圆满。等到资粮圆满之后呢?到了成佛时,要实际去利益其他有情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一不成就。
仁波切说:我们会说,佛的话对利益众生上面,没有一个不圆满的地方。他什么能力都圆满的,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这位众生需要救生命的,或需要 将疾病医好等各种的问题,在帮助众生的角度说,佛是否可以圆满,我们会说佛是可以圆满的。这个圆满不是只对一位众生,而是一切众生,从佛的能力而言,没有一个不圆满的。这个能力是成佛时突然冒出来的吗?不是的!是经三大阿僧祗劫这么长时间,对各种各色的众生,对各种各色的情况,对各种各色的问题,当中他发菩提心,一直不断的发菩提心,一直发菩提心,自他相换的在各种的情况上作累积资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努力的累积资粮,累积资粮的能力愈来愈增加,后面一切的能力就都圆满了。成佛之后,从对境众生的根器具足的话,从佛的角度来说,因为佛的能力已经圆满了,不论任何不同众生的根器都可以圆满的。所以我们以后需要如佛一样的圆满能力的话,在现在尚未成佛的过程中,要为处理众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发菩提心,不只发菩提心,也要一直作累积资粮。如果这样的话,譬如说我现在要帮助你们将病医好,或者是帮助解决财务上的问题,为了这个我发菩提心,我常常发菩提心作一些善根,然后一直不断的发菩提心,这个力量在我成佛之后,对众生不论是疾病问题、财上的问题的解决才能圆满。我在还未成佛之前,在利益众生、处理众生的问题上,没有发菩提心的话,那以后成佛时就缺这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上就无法利益到众生。所以佛在发菩提心时,是各式各样的,而此处所说的自他相换,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以此发菩提心是一直要作的。所以在佛陀前世的传记里面,有些人用各种方式要害佛陀,如给佛陀吃毒要害佛,结果没有办法害到佛,佛就讲在他尚未成佛时的故事,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所以我现在变成怎样子。所以每一位佛的能力,与他尚未成佛之前的修行过程,累积资粮的过程,都一定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成佛时什么都要圆满,所以在我们还未成佛之前,要发各式各样的菩提心。
问题:请问仁波切,佛什么都圆满,可以利益众生,就是众生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圆满,如众生生病或缺钱,不是因自己的业果吗?是业报的问题吗?仁波切以前有讲过,佛不是以水洗罪,不是用水将众生的罪洗掉,不是用手摸一摸就可将功德给众生吗?主要是要依法,此处就无法连接。佛本身圆满都很有能力,佛要如何去利益每一位众生,去满每一位众生的愿呢?所以就有人会说,佛经上说我读什么经多少遍,我的病就会好,可是为什么没有好,佛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就有这样的问题。
回答:这是我们一般都会有这种的问题,是常常出现的,但是以前的修行者,他们见到佛,见到什么什么佛,他们有没有得到加持,这是确实有的。 所以这个中间我们要如何判断呢?佛有加持众生,譬如佛是太阳,我们众生没有水的话,太阳就没有办法映在水里面,所以从众生的角度也要圆满,没有的话也不可能出现。佛的力量没有存在的话,以前的修行者,他们怎样修行也不会见到佛,佛也不会给他们加持,这也是有的,二边都需要的。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靠自己的根器,从自己方面,应该具足的没有具足,缺点在这方面。而现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自他相换之后,为什么要那么严格,自己的东西都变成众生的样子,所有一切我的行为,我自己要作的,这些都是为了他人,为什么要这样子,这个跟我们以后成佛是非常有关系的。
「是故有情为主要,所有我身可得者,纵使彼彼悉夺取,何为利他饶益行」
意思是说,既然已经发起自他相换的心,那我们的一切所行,都应该与自他相换的修持相随顺而行,不应该颠倒行,不应该违悖行,不应该违逆而行。所以不论是自己的衣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为我爱执所夺,不应该屈伏在我爱执之下,所行应该是唯有为一切其他有情而行而已。
前面说过既然已经修持自他相换了,就应该依着所修的自他相换,使得所发起的自他相换的心能辗转增长;下面就要说如何让这种心生起,以及如何来修。寅二自他相换意乐随行之理,分二个科判,卯一总明,卯二别释。一般而言,我们依着我爱执的心,见到他人比我们还卑劣时,就会生起慢心,见到他人比我们高、比我们好的话,就生起嫉妒心,见到他人与我们相等的时候,就会生起竞争的心。在这里修自他相换的话,态度就要正好反过来,好像是站在有情的角度上,为了要灭除我爱执的心的缘故,所以要来与我爱执的心,对他生起我慢、嫉妒、竞争的心。
仁波切说:这个非常好玩,我们完全不会思惟这样子,就是一直替别人想,平常我们遇到别人时,会一直比较,马上从自己的位子(角度)比较,现在要替别人的角度比较,从自己的角度比较,而且我们会舍弃他,有点会害他的心,当下作比较。现在从他的角度舍弃他(自己),下面讲的他的是自己的意思,所以从他人的角度,这个是不好的,从他人的角度慢心要生起来,慢心要帮助消除我们自己的我爱执,嫉妒心要消除我们自己的我爱执,竞争心也要消除我们自己的我爱执,所以我们这里要修的慢心、竞争心、嫉妒心,跟一般的嫉妒心是不一样的,内就变成他的。
「劣等有情摄为我,自身易地为他人,依无分别心修习,嫉妒竞争及我慢」
就是说一般而言,当我们见到比我们还低劣的,我们会生起慢心,在这里修自他相换时,就是要换过来,如果对方是没有学识、什么都不好的话,相形比较之下,好像自己是比较高,一般人就会生起我慢想,在修自他相换的时候,位子就换过来了,我们就变成对方,本来是我们比较高,对方比较低,现在我们与对方的角色换过来,我们就变得比较低,对方变得比较高,一般从低看到高,就会产生嫉妒心,现在就是要对自己产生嫉妒心,因为角色已经换过来了,换成变成他人了,用这种角度来对自己起嫉妒心,用这种方式来灭除我爱执。
仁波切说:用修他人的嫉妒心灭掉自己的慢心。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八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