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八講(第7~8品)

  

《入菩薩行論 卅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6/18

  

爲了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位的緣故,所以發起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像根本一樣,爲了發起菩提心,可以依著自他相換的修持法來修持,自他相換的修持法是非常甚深的,而且加持力也是非常大的,在這當中寂天菩薩是爲大衆所頂戴的一位祖師,尤其是他所寫的這部《入行論》,是爲大家所著重的一部經論著,所以我們應該要生起這樣子的動機,願依著寂天菩薩所傳下來的自他相換的修持法來修持,直至能迅速的證得圓滿佛果。

  

上次講到實際來修持自他相換,這當中從第 239 頁「此身本無主宰我」到第 235 頁「愛執自身若不舍」,此偈頌是在作廣的解說,接著是攝義的辰一自他相換之理,今天從第 236 頁辰二開始,辰二、辰叁主要目的是講,既然要來修自他相換的話,實際在透過身語在實踐的時候,就不可以顛倒而行,也就是說不可與自他相換的修持顛倒而行,應該要隨順而行,辰二換己息違悖行,是指在交換時不可以有相違悖而行(顛倒而行),辰叁不違悖行,是指如何不顛倒行。

  

第 236 頁偈頌

  

以彼自在眼根等,成辦自義不應理,爲他義故以眼等,于彼不應違悖行

  

也就是說既然是來修自他相換,修自他相換之後,自己的眼晴就好像是成爲他人的東西了,也就是自己已經舍棄了我愛執,而取他愛執,以利他行爲主了。自己的眼晴已經成爲他人的東西了的話,那就不應該以這個眼晴來作自利的事,「成辦自義不應理」這是一個原因,「爲他義故以眼等,于彼不應違悖行」,也就是我們所應作的僅僅是利他行而已,絕對不可以有絲毫的傷害其他有情的行爲出來,這也是原因之一。

  

一般我們個人的手足眼耳,好像是用來保護自己、保護我的,而修自他相換就是要把他改變過來,要使得自己的手足眼耳等這些變成保護他人的東西、承侍他人的東西,在修自他相換時,地位就要交換。用自他相換的方式不斷的去修心,最後可以舍棄自己的身軀,完全去爲他人了,利他的思惟變得非常強烈之後,當在舍身爲他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自己的身軀,不會生起是自己身軀的念頭起來。經過長久的累積資糧之後呢,等到證悟成佛的時候,就可以非常廣泛的去利益到遍滿虛空界有情的一切利益,就可作到這一點了,也能夠圓滿所有衆生各個不同的意願,他們的一切所求,能夠達到這樣的能力,絕對不是短時間就能達成的,必須要靠著在有學位的這個階段,努力的去發起利他的心,而且去廣泛無邊際的去利益其他的一切有情,才有可能作到這一點,也就是必須要作無量無邊的累積資糧,才有可能去圓滿。等到資糧圓滿之後呢?到了成佛時,要實際去利益其他有情的時候,可以說是無一不成就。

  

仁波切說:我們會說,佛的話對利益衆生上面,沒有一個不圓滿的地方。他什麼能力都圓滿的,從利益衆生的角度,這位衆生需要救生命的,或需要 將疾病醫好等各種的問題,在幫助衆生的角度說,佛是否可以圓滿,我們會說佛是可以圓滿的。這個圓滿不是只對一位衆生,而是一切衆生,從佛的能力而言,沒有一個不圓滿的。這個能力是成佛時突然冒出來的嗎?不是的!是經叁大阿僧祗劫這麼長時間,對各種各色的衆生,對各種各色的情況,對各種各色的問題,當中他發菩提心,一直不斷的發菩提心,一直發菩提心,自他相換的在各種的情況上作累積資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努力的累積資糧,累積資糧的能力愈來愈增加,後面一切的能力就都圓滿了。成佛之後,從對境衆生的根器具足的話,從佛的角度來說,因爲佛的能力已經圓滿了,不論任何不同衆生的根器都可以圓滿的。所以我們以後需要如佛一樣的圓滿能力的話,在現在尚未成佛的過程中,要爲處理衆生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要發菩提心,不只發菩提心,也要一直作累積資糧。如果這樣的話,譬如說我現在要幫助你們將病醫好,或者是幫助解決財務上的問題,爲了這個我發菩提心,我常常發菩提心作一些善根,然後一直不斷的發菩提心,這個力量在我成佛之後,對衆生不論是疾病問題、財上的問題的解決才能圓滿。我在還未成佛之前,在利益衆生、處理衆生的問題上,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那以後成佛時就缺這個部分,在這個部分上就無法利益到衆生。所以佛在發菩提心時,是各式各樣的,而此處所說的自他相換,我們的一切行爲,都是爲了要利益衆生,以此發菩提心是一直要作的。所以在佛陀前世的傳記裏面,有些人用各種方式要害佛陀,如給佛陀吃毒要害佛,結果沒有辦法害到佛,佛就講在他尚未成佛時的故事,修行的過程中有些什麼,所以我現在變成怎樣子。所以每一位佛的能力,與他尚未成佛之前的修行過程,累積資糧的過程,都一定有密切的關系。爲了成佛時什麼都要圓滿,所以在我們還未成佛之前,要發各式各樣的菩提心。

  

問題:請問仁波切,佛什麼都圓滿,可以利益衆生,就是衆生有什麼需求都可以圓滿,如衆生生病或缺錢,不是因自己的業果嗎?是業報的問題嗎?仁波切以前有講過,佛不是以水洗罪,不是用水將衆生的罪洗掉,不是用手摸一摸就可將功德給衆生嗎?主要是要依法,此處就無法連接。佛本身圓滿都很有能力,佛要如何去利益每一位衆生,去滿每一位衆生的願呢?所以就有人會說,佛經上說我讀什麼經多少遍,我的病就會好,可是爲什麼沒有好,佛爲什麼要這樣對我,就有這樣的問題。

  

回答:這是我們一般都會有這種的問題,是常常出現的,但是以前的修行者,他們見到佛,見到什麼什麼佛,他們有沒有得到加持,這是確實有的。 所以這個中間我們要如何判斷呢?佛有加持衆生,譬如佛是太陽,我們衆生沒有水的話,太陽就沒有辦法映在水裏面,所以從衆生的角度也要圓滿,沒有的話也不可能出現。佛的力量沒有存在的話,以前的修行者,他們怎樣修行也不會見到佛,佛也不會給他們加持,這也是有的,二邊都需要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要靠自己的根器,從自己方面,應該具足的沒有具足,缺點在這方面。而現在這裏講的,主要是自他相換之後,爲什麼要那麼嚴格,自己的東西都變成衆生的樣子,所有一切我的行爲,我自己要作的,這些都是爲了他人,爲什麼要這樣子,這個跟我們以後成佛是非常有關系的。

  

是故有情爲主要,所有我身可得者,縱使彼彼悉奪取,何爲利他饒益行

  

意思是說,既然已經發起自他相換的心,那我們的一切所行,都應該與自他相換的修持相隨順而行,不應該顛倒行,不應該違悖行,不應該違逆而行。所以不論是自己的衣食等等,所有這一切都不應該爲我愛執所奪,不應該屈伏在我愛執之下,所行應該是唯有爲一切其他有情而行而已。

  

前面說過既然已經修持自他相換了,就應該依著所修的自他相換,使得所發起的自他相換的心能輾轉增長;下面就要說如何讓這種心生起,以及如何來修。寅二自他相換意樂隨行之理,分二個科判,卯一總明卯二別釋。一般而言,我們依著我愛執的心,見到他人比我們還卑劣時,就會生起慢心,見到他人比我們高、比我們好的話,就生起嫉妒心,見到他人與我們相等的時候,就會生起競爭的心。在這裏修自他相換的話,態度就要正好反過來,好像是站在有情的角度上,爲了要滅除我愛執的心的緣故,所以要來與我愛執的心,對他生起我慢、嫉妒、競爭的心。

  

仁波切說:這個非常好玩,我們完全不會思惟這樣子,就是一直替別人想,平常我們遇到別人時,會一直比較,馬上從自己的位子(角度)比較,現在要替別人的角度比較,從自己的角度比較,而且我們會舍棄他,有點會害他的心,當下作比較。現在從他的角度舍棄他(自己),下面講的他的是自己的意思,所以從他人的角度,這個是不好的,從他人的角度慢心要生起來,慢心要幫助消除我們自己的我愛執,嫉妒心要消除我們自己的我愛執,競爭心也要消除我們自己的我愛執,所以我們這裏要修的慢心、競爭心、嫉妒心,跟一般的嫉妒心是不一樣的,內就變成他的。

  

劣等有情攝爲我,自身易地爲他人,依無分別心修習,嫉妒競爭及我慢

  

就是說一般而言,當我們見到比我們還低劣的,我們會生起慢心,在這裏修自他相換時,就是要換過來,如果對方是沒有學識、什麼都不好的話,相形比較之下,好像自己是比較高,一般人就會生起我慢想,在修自他相換的時候,位子就換過來了,我們就變成對方,本來是我們比較高,對方比較低,現在我們與對方的角色換過來,我們就變得比較低,對方變得比較高,一般從低看到高,就會産生嫉妒心,現在就是要對自己産生嫉妒心,因爲角色已經換過來了,換成變成他人了,用這種角度來對自己起嫉妒心,用這種方式來滅除我愛執。

  

仁波切說:用修他人的嫉妒心滅掉自己的慢心。

  …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八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