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八講(第7~8品)▪P3

  ..續本文上一頁相換或菩薩行的修行者來說,他是修行者,跟他平等的修行者遇到時,我們自己內心裏馬上會比較,在那一方面我們是差不多,我們會這樣想。在相差不多時我們內心一定有我愛執,我跟他差不多,這個心也是我愛執,還有在我們遇到大衆時,大衆尊敬他,看一看尊敬他多少,尊敬我多少,這樣子的念頭出現時,就已經非常我愛執了,這個內心裏面,我要什麼的希求心,現在把這個舍棄掉,而要一直從他的角度替他想,人家有沒有尊敬他,人家有沒有供養他,就一直從他的位子角度想,至于自己有沒有受到尊敬供養完全不要想,這是我們遇到跟我們平平的時候,我們要有這樣的想法,遇到平平的時候沒有競爭心,自己沒有競爭的心,而且從他人的角度競爭的目標要有想,我們現在這裏要修競爭心,要修競爭心的意思,是要從他人的位置角度生起競爭心的時候,是他人要什麼、希求什麼、缺什麼的希求心,我們要修到這種的希求心,在內心裏面要修這個。而我們自己要什麼,內心裏希求什麼,要舍棄掉,這就是要修競爭心的意思。如果他人的角度有點缺的話,講話的人是我,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說,他需要別人的尊敬,他需要別人的供養。「不恤鬥爭決令成」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爲他爭取名利,所以我們要糾正自己。對功德名聞之爭:

  

雲何能令我功德,普遍顯揚于世間,彼之所有諸功德,任何一人不令聞」。

  

還是一樣站在他人的角度在想的,也就是代替他人想,這個「我」也是一樣指的是他人。想著說:如果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時,他人的功德名聲是那麼的大,現在我應該要讓他的功德名聲,不令任何一人知道,這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想的。

  

仁波切說:譬如二個修行者,A修行者(指自己),B修行者(指他人),AB二位修行者的學問修行都是平平的,當別人在贊歎時,有時是贊歎B 修行者比較多,有時候又是贊歎A修行者比較多,這時A修行者(我們自己)內心裏競爭的心就會生起,這競爭的心就是我們內心裏的我愛執。而現在我們自己內心裏的競爭心要破除掉我愛執,我要別人對我的名聲要多高的這種希求,要把它去除掉;然後從他人的角度競爭心生起的時候,有什麼希求,目標是什麼,他的名聲要非常的廣大,我的名聲完全沒有這是最好的,人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這樣是最好的,應該有這樣的希求。所以我們現在從他人的希求上我們要作,如果這樣作的話,我們自己的我愛執就會破除掉,我們自己我愛執的目標就會完全沒有了,而且相違的他人的希求就一直有作,如果這樣子,對自己在自他相換的修行上,就非常有幫助。所以後面我們要作的是什麼,在大衆之間一直贊歎他人,自己的一些好處都不要講,都把它蓋起來,希望別人都不知道這個事情,這樣作的話,就是自他相換的一位修行者。

  

修自他相換時,就是要令所有有情的功德善揚世間,令自己的功德不讓任何一個人知道。接著更細一點:

  

我之過失令覆藏,供養于我彼不爾

  

「我」泛指有情,有情的任何過失我們都要將之隱藏起來,要使有情成爲別人供養之處,而自己不要成爲有情的供養之處,自己的過失要到處張揚。

  

應該要讓其他的有情成爲供養處,讓大家能夠去供養有情,在修自他相換時,自己不要冀望,自己將來會成爲他人的供養處,也不去冀望得到別人的供養,就好像《修心八頌》裏面的「任于誰等會具時,施給教諸他人悲,從心深處視衆生,恒常尊他爲最勝」。「從心深處視衆生」不是只有口頭說說,表面上的而已,而是要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看待衆生,願所有的衆生在未來都能夠成爲被尊敬、爲最勝的。

  

倘遇損害當生歡喜,

  

彼遭橫逆恒拂意,我當欣然久樂觀,彼爲衆人所譏笑,亦複相與作诃厭

  

「彼」指我,「我」指有情,此處是指轉惡緣爲道的修持。也就是當遇到不吉祥的惡緣時,我們都應該利用這些來對抗我愛執,來傷害我愛執,這種修持是非常甚深的自他相換的修持法,這種修持法是有利于來對抗我愛執的,像這種甚深的自他相換之道,是我們應該修的。

  

仁波切說:他是我們不順利、不吉祥、各種違緣,別人都不喜歡,都一直批評,都看不起我們時,這些都害到誰呢?害到我愛執。也可以說他先直接傷害到我愛執的目標,而我愛執的目標是什麼呢?是我的名聲要好,我什麼都要好,因害到我愛執的目標,就害到我們的心,很注重我愛執目標的心上面也有害到,所以害到我愛執的心的話,就有幫助到修行自他相換。幫助到修行自他相換的話,可以說是修行裏面很殊勝的一個法,所以我們能夠將惡緣轉換成爲道用。

  

阿底峽尊者說:最勝的口訣是觀自心,最勝的行持是不隨順世間行,最殊勝的悉地是煩惱降低,最殊勝的修行征兆是少欲,最勝的善知識是能揭發我們的過失,最勝的激勵是怨敵、障礙、疾病等。

  

仁波切說:《廣論》裏面有四個殊勝,第二個是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這個意思是我們常常看書時,會有缺失,沒有辦法變成聖言教授,這是我們的缺點。所以我們看《廣論》、學《廣論》的話,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一切聖言都會變成教授,意思就是可以幫助度我們的煩惱。現在講的教授跟口訣是一樣的,會不會變成教授,會不會變成口訣,最殊勝的口訣是,看書時透過觀察自己的心來看書,這就會成爲最殊勝的教授,所以最勝的口訣是觀察心,原因就在此,如果沒有觀察心的話,就不可能成爲教授、成爲口訣。最勝的行持是不順世間行,是完全不照顧自己的目標,不照顧我愛執的目標,完全破除我愛執,就世間人來看,這完全是神精病,所以最勝的行持是跟世間相違,意思在這裏。在這六個裏面比較不清楚的是最殊勝的修行征兆是少欲,這個是指真正學佛的修行者,應該有的征兆,是沒有煩惱的代表者,其他的手印、腳印不一定是征兆。所以最勝的征兆是沒有欲望、沒有貪心,這個即是正量的征兆,其他的外道有神通的,也有各種的征兆,手印、腳印他們也會,所以這個就不一定是征兆,因外道也會有。最勝的善知識是揭過失。最勝的激勵是怨敵、障礙、疾病。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想到法王,就是這個意思。

  

問題:在藏文裏有二句未翻譯出來。

  

回答:此二句是

  

我將獲得令善得,我將受敬彼不爾

  

意思是我今善得衣食等利養,他人于我恭敬,而于彼無如是事也。(此處翻譯說不知翻的是什麼)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八講(第7~8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