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换或菩萨行的修行者来说,他是修行者,跟他平等的修行者遇到时,我们自己内心里马上会比较,在那一方面我们是差不多,我们会这样想。在相差不多时我们内心一定有我爱执,我跟他差不多,这个心也是我爱执,还有在我们遇到大众时,大众尊敬他,看一看尊敬他多少,尊敬我多少,这样子的念头出现时,就已经非常我爱执了,这个内心里面,我要什么的希求心,现在把这个舍弃掉,而要一直从他的角度替他想,人家有没有尊敬他,人家有没有供养他,就一直从他的位子角度想,至于自己有没有受到尊敬供养完全不要想,这是我们遇到跟我们平平的时候,我们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平平的时候没有竞争心,自己没有竞争的心,而且从他人的角度竞争的目标要有想,我们现在这里要修竞争心,要修竞争心的意思,是要从他人的位置角度生起竞争心的时候,是他人要什么、希求什么、缺什么的希求心,我们要修到这种的希求心,在内心里面要修这个。而我们自己要什么,内心里希求什么,要舍弃掉,这就是要修竞争心的意思。如果他人的角度有点缺的话,讲话的人是我,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说,他需要别人的尊敬,他需要别人的供养。「不恤斗争决令成」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争取名利,所以我们要纠正自己。对功德名闻之争:
「云何能令我功德,普遍显扬于世间,彼之所有诸功德,任何一人不令闻」。
还是一样站在他人的角度在想的,也就是代替他人想,这个「我」也是一样指的是他人。想着说:如果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时,他人的功德名声是那么的大,现在我应该要让他的功德名声,不令任何一人知道,这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想的。
仁波切说:譬如二个修行者,A修行者(指自己),B修行者(指他人),AB二位修行者的学问修行都是平平的,当别人在赞叹时,有时是赞叹B 修行者比较多,有时候又是赞叹A修行者比较多,这时A修行者(我们自己)内心里竞争的心就会生起,这竞争的心就是我们内心里的我爱执。而现在我们自己内心里的竞争心要破除掉我爱执,我要别人对我的名声要多高的这种希求,要把它去除掉;然后从他人的角度竞争心生起的时候,有什么希求,目标是什么,他的名声要非常的广大,我的名声完全没有这是最好的,人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样是最好的,应该有这样的希求。所以我们现在从他人的希求上我们要作,如果这样作的话,我们自己的我爱执就会破除掉,我们自己我爱执的目标就会完全没有了,而且相违的他人的希求就一直有作,如果这样子,对自己在自他相换的修行上,就非常有帮助。所以后面我们要作的是什么,在大众之间一直赞叹他人,自己的一些好处都不要讲,都把它盖起来,希望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这样作的话,就是自他相换的一位修行者。
修自他相换时,就是要令所有有情的功德善扬世间,令自己的功德不让任何一个人知道。接着更细一点:
「我之过失令覆藏,供养于我彼不尔」
「我」泛指有情,有情的任何过失我们都要将之隐藏起来,要使有情成为别人供养之处,而自己不要成为有情的供养之处,自己的过失要到处张扬。
应该要让其他的有情成为供养处,让大家能够去供养有情,在修自他相换时,自己不要冀望,自己将来会成为他人的供养处,也不去冀望得到别人的供养,就好像《修心八颂》里面的「任于谁等会具时,施给教诸他人悲,从心深处视众生,恒常尊他为最胜」。「从心深处视众生」不是只有口头说说,表面上的而已,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待众生,愿所有的众生在未来都能够成为被尊敬、为最胜的。
倘遇损害当生欢喜,
「彼遭横逆恒拂意,我当欣然久乐观,彼为众人所讥笑,亦复相与作诃厌」
「彼」指我,「我」指有情,此处是指转恶缘为道的修持。也就是当遇到不吉祥的恶缘时,我们都应该利用这些来对抗我爱执,来伤害我爱执,这种修持是非常甚深的自他相换的修持法,这种修持法是有利于来对抗我爱执的,像这种甚深的自他相换之道,是我们应该修的。
仁波切说:他是我们不顺利、不吉祥、各种违缘,别人都不喜欢,都一直批评,都看不起我们时,这些都害到谁呢?害到我爱执。也可以说他先直接伤害到我爱执的目标,而我爱执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我的名声要好,我什么都要好,因害到我爱执的目标,就害到我们的心,很注重我爱执目标的心上面也有害到,所以害到我爱执的心的话,就有帮助到修行自他相换。帮助到修行自他相换的话,可以说是修行里面很殊胜的一个法,所以我们能够将恶缘转换成为道用。
阿底峡尊者说:最胜的口诀是观自心,最胜的行持是不随顺世间行,最殊胜的悉地是烦恼降低,最殊胜的修行征兆是少欲,最胜的善知识是能揭发我们的过失,最胜的激励是怨敌、障碍、疾病等。
仁波切说:《广论》里面有四个殊胜,第二个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这个意思是我们常常看书时,会有缺失,没有办法变成圣言教授,这是我们的缺点。所以我们看《广论》、学《广论》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一切圣言都会变成教授,意思就是可以帮助度我们的烦恼。现在讲的教授跟口诀是一样的,会不会变成教授,会不会变成口诀,最殊胜的口诀是,看书时透过观察自己的心来看书,这就会成为最殊胜的教授,所以最胜的口诀是观察心,原因就在此,如果没有观察心的话,就不可能成为教授、成为口诀。最胜的行持是不顺世间行,是完全不照顾自己的目标,不照顾我爱执的目标,完全破除我爱执,就世间人来看,这完全是神精病,所以最胜的行持是跟世间相违,意思在这里。在这六个里面比较不清楚的是最殊胜的修行征兆是少欲,这个是指真正学佛的修行者,应该有的征兆,是没有烦恼的代表者,其他的手印、脚印不一定是征兆。所以最胜的征兆是没有欲望、没有贪心,这个即是正量的征兆,其他的外道有神通的,也有各种的征兆,手印、脚印他们也会,所以这个就不一定是征兆,因外道也会有。最胜的善知识是揭过失。最胜的激励是怨敌、障碍、疾病。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想到法王,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在藏文里有二句未翻译出来。
回答:此二句是
「我将获得令善得,我将受敬彼不尔」
意思是我今善得衣食等利养,他人于我恭敬,而于彼无如是事也。(此处翻译说不知翻的是什么)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八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