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七讲(第7~8品)▪P3

  ..续本文上一页也会伤害到他人,如果是伤害到他人,令他人受苦的话,自己也将受苦。

  

应舍我爱执:

  

一切世间所有诸逼恼,怖畏苦痛凡诸衰损事,悉皆从于我执而出生,此大恶魔于我有何益

  

就是说我们受到他人的伤害,他人的逼恼,或心生害怕,这一切都源自于我爱执,或者说我们值遇到的不吉祥,也是缘自于我爱执,受的苦也是缘自于我爱执,或者说受苦的当下产生极大的恐惧,这也是源自于我爱执,总之一切都可以归咎到我爱执,也可以称我爱执是一个大恶魔。

  

我爱执如同火一般,火是会烧热的,火与热二者是难分难舍的,是无法区分开的,只要有我爱执在,恐惧、害怕这一些,就如同火和热一样难分难舍的,一旦不舍弃我爱执,所有的苦终将难以舍弃,故说

  

爱执自身若不舍,则不能免诸苦恼,如人执火若不舍,终当不免被焚烧

  

如果没有舍弃珍爱自身的话,则不能免除诸苦恼,如人执火若不舍,终当不免被焚烧。

  

仁波切说:我爱执的过患此处分三:一、当我们遇到不吉祥、障碍,或者被他人伤害,这些有点是因的部份。二、在我们尚未遇到之前但知未来会遇到,因而心生恐惧,这个过程是恐惧的一种。三、是遇到之后非常苦,可分三个阶段。譬如说:(一)我被一个人骂了,骂的时候是一种苦(果报)。(二)骂了之后内心里面会有些担心,担心自己在别人的面前名声不好,别人会看不起我,让我的身份地位降低的种种恐惧。(三)被骂的当下,内心非常的苦,伤害到我的心。所以有三种:(一)是遇到(二)是受到(三)是一种恐惧。《入行论》里主要是分这三种,前面有说恐惧、担心,因有我爱执,所以我们希求、追求不停止,而且追求愈来愈高,当追求一直升高时,当然就会恐惧、担心愈来愈多,恐惧、担心愈来愈多当然痛苦就会增加,若没有断除我爱执的话,恐惧、害怕的痛苦,就会一直增加,而我们遵求的物质、境是无止境的,因而会很累的,一直跟着跑,是追求不完的,跑不完的,是会很辛苦的,所以心里能满足,断除掉追求的心,就已经 O.K.了。

  

所以《入行论》里有说,第五品「但敷皮草衬富罗,大地无处不普覆」是说只要我们的心能够很清净的有知足,就不会不断的去追求名利或物质,只要有得到什么,心都能够满足。就如同偈颂所说,只要在脚上穿上一双鞋子,大地无处不被鞋所覆盖,意思就是说脱下我爱执,穿上他爱执,就如同在脚上穿上一双皮鞋一样。相反的,若没有脱下我爱执,即使在这么努力的斩除大地上的荆棘,也永远斩除不完,只要将我爱执脱下,穿上他爱执的话,那一切都将是平坦的。

  

摄义分三科判:一、自他互换之理,二、换已息违悖行,三、不违悖行,今初

  

是故为灭自灾害,亦为息灭他人苦,应舍自身为他人,亦应摄他为自体

  

就如同刚才所说珍爱他人是一切安乐功德源,我爱执是一切不吉祥伤害的根源,如果能够灭我爱执的话,不但自得利,他亦得利,一切皆吉祥,如果想要得到自利及利他,一切皆吉祥者,当要舍弃我爱执。

  

汝心于此应胜解,谓我随他自在转,唯除利益诸有情,此外非汝所应思

  

我们应该要像刚才所说的来行持,心要如何下决心呢

   要思惟自己是要为着他利而行,一切所作都为饶益一切有情而行,绝不为己利而行,也就是唯行利他而己,除此之外绝不可生起我爱执。

  

将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供养三宝,从此以后要谨遵三宝您的教诲而行,意思也就是说,在我已经下定决心舍弃自利、舍弃我爱执,所行唯行利他而已, 绝不生起我爱执,要如此发心。

  

第二品「我于一切诸佛佛子前,尽我身心无余至诚献,祈诸殊胜勇识咸摄受,至心愿为诸尊作臣民」 是说将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的献于诸佛佛子了,祈请他们能够摄受,从此以后我将会非常的恭敬,成为您的臣民,而且遵照你的嘱咐而行,也就是完全不为自己而想,完全不会依我的想法。

  

自己已经完全随他自在而转,所作唯有利益诸有情而已,绝不为自己而想。仁波切举色拉杰寺的一位仁波切为例,他的修行就类似如此,在他的房间里面一无所有,连要供养的供杯都没有,只有一个钵而已,就如同《掌中解脱》里面所说的故事,早上起来要供水时,就用他的钵乘水供养,中午要吃饭时,就跟三宝说,我要吃饭了,你的钵借我用一下,就将钵取下来然后吃饭,吃完饭后又把钵洗干净,再乘水再供上去,等于说将他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及所有的一切财物都供养给三宝了,要用的时候,再跟三宝借来用。

  

仁波切说:在《掌中解脱》里应该有这样的故事,是以前在色拉寺里的一位儒卡仁波切,他平常就这样作,自己房间里连八供的东西都没有,只有自己吃饭、喝茶的木碗,这个木碗是每一位出家众都要有的,所以他就用木碗早上供,中午要吃饭时跟佛菩萨借下来,吃饭吃完饭后,又将木碗洗干净,再乘水再供上去,所以供佛累积资粮不一定要有钱、要买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密勒日巴尊者也没有办法成佛了,他要如何累积资粮呢?因为他没有钱、没有东西,所以儒卡仁波切他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变成三宝的东西,他就跟三宝借,这里我们连接的话,所有一切的身、语、意的东西都是众生的,实际上也是呀,我们也没有办法带到来生去,一直都留在这个世间给众生用,所以不要执着。

  

仁波切说:我昨天从台北回来时买电话卡,打到印度及大陆的电话卡,买了六张,给格西二张,自己要用二张,给洛曲杰二张,买的时候共计八百元,给钱之后找了二百元,卡呢?没有拿就坐车回来了,在身上找电话卡,结果找不到,想一想好像电话卡没有拿,心里想一想刚开始有点舍不得的样子,从他人的角度想,拿到电话卡的他人会非常高兴,从这个角度想我心里也会欢喜,从他人的角度想,自己应该欢喜不要难过了,所以我爱执及利他心马上可以对内心也有帮助,马上就不会舍不得了,也会觉得是应该的,这本来就是众生的东西,不能说这是我的、他的呀,因自身也没有办法带到来生去,这是世间的东西跟钱,就在世间人之间绕来绕去。

  

问题二:刚才讲到自他相换时,为何仁波切会转到「我于一切诸佛佛子前,尽我身心无余至诚献,祈诸殊胜勇识咸摄受,至心愿为诸尊作臣民」,思惟理路是如何去思考到这一点上,是否可告知?

  

回答二:对一个修行菩萨的角度来说,对众生与对佛菩萨来说是平等的,《入行论》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位修菩萨行者,对众生是非常非常尊重的,对佛菩萨也是非常非常尊重的,对于佛上的尊重与对众生上的尊重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从一位修菩萨行的角度来说,所以想到前面的偈颂。

  

问题三:仁波切刚才有说到自赞,那跟随喜是否一样?自赞自己时要检视我们的动机,随喜时随喜增长自己的善法是否一样?

  

回答三:「赞」不一定有我爱执,所以菩萨戒四十六恶作里面,有时候我们也要自赞,所以在没有我爱执的当下也有自赞,我爱执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生起的。就随喜来说,在没有我爱执的情形下,我们自己的好处上赞叹的话,即是随喜,这种随喜跟赞叹二者来说,随喜本身是内心里的东西,赞叹是我们语言行为上的,随喜时要小心,有时跟贪欲会混在一起,用时我们会说随喜,但内心里真正用的时候,会跟贪欲混在一起,那就错了。赞叹也是一样,我们不可以在喜欢烦恼的当下,我爱执的当下,赞叹的话,是不可以作的,所以赞叹与随喜要区分的话,赞叹不一定是好,而随喜一般而言是善行。

  

问题四:仁波切随喜有分为善、无记、不善?

  

回答四:对不起,刚刚讲的是七支供养里面的随喜,这个随喜的对境是善的,若随喜的对境是恶的话,就不可以说他是随喜,但是我们会说在对境恶上随喜,在恶上的随喜不是随喜,就如同早上说的皈依戒不是戒一样意思,所以随喜的真正对境是善行上的随喜。

  

问题五:仁波切有的人心中是嫉妒心,可是嘴巴说的是随喜,这样子说出来表面上看起来,嘴巴是说随喜是善行,但心里却是嫉妒心是不善,那这样的随喜是否会构成有善也有不善,二种业是否会混在一起?

  

回答五:是恶业,因动机是恶、是骗人的,不是真正的善行,所以动机是不正确的,而口中念「嗡吗咪呗哞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依轻重来判断,这种也不是他自己真正造的,而是福田力的缘故,刚才讲的随喜也没有所谓的福田力,就真的是烦恼的恶行而已,内心有恶念但作出来的是念经,这就由福田力来判断。动机上没有恶念的话,福田力就比较强,譬如有只猪被小狗追绕着佛塔跑,因内心里没有什么烦恼,只是绕着佛塔跑,在福田力上就造了善业,在动机没有善、恶的情况上,造的福田力也是很强的。

  

问题六:当我们自己造下一个善行,我们不会去赞叹我们自己,如果用赞叹跟随喜的话,我对我自己所造下的善行,我会用随喜的方式去随喜自己,这样的随喜心是可以的吗?

  

回答六:是对的,也是要的,我们有的时候要思惟睱满难得,这是随喜的意思,有的时候也要思惟无常,就像酸、甜、苦、辣,有时候也不能太酸,也要有点甜,内心里太甜也不好,一直随喜也不好,有时候也要苦一点。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七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