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會傷害到他人,如果是傷害到他人,令他人受苦的話,自己也將受苦。
應舍我愛執:
「一切世間所有諸逼惱,怖畏苦痛凡諸衰損事,悉皆從于我執而出生,此大惡魔于我有何益」
就是說我們受到他人的傷害,他人的逼惱,或心生害怕,這一切都源自于我愛執,或者說我們值遇到的不吉祥,也是緣自于我愛執,受的苦也是緣自于我愛執,或者說受苦的當下産生極大的恐懼,這也是源自于我愛執,總之一切都可以歸咎到我愛執,也可以稱我愛執是一個大惡魔。
我愛執如同火一般,火是會燒熱的,火與熱二者是難分難舍的,是無法區分開的,只要有我愛執在,恐懼、害怕這一些,就如同火和熱一樣難分難舍的,一旦不舍棄我愛執,所有的苦終將難以舍棄,故說
「愛執自身若不舍,則不能免諸苦惱,如人執火若不舍,終當不免被焚燒」
如果沒有舍棄珍愛自身的話,則不能免除諸苦惱,如人執火若不舍,終當不免被焚燒。
仁波切說:我愛執的過患此處分叁:一、當我們遇到不吉祥、障礙,或者被他人傷害,這些有點是因的部份。二、在我們尚未遇到之前但知未來會遇到,因而心生恐懼,這個過程是恐懼的一種。叁、是遇到之後非常苦,可分叁個階段。譬如說:(一)我被一個人罵了,罵的時候是一種苦(果報)。(二)罵了之後內心裏面會有些擔心,擔心自己在別人的面前名聲不好,別人會看不起我,讓我的身份地位降低的種種恐懼。(叁)被罵的當下,內心非常的苦,傷害到我的心。所以有叁種:(一)是遇到(二)是受到(叁)是一種恐懼。《入行論》裏主要是分這叁種,前面有說恐懼、擔心,因有我愛執,所以我們希求、追求不停止,而且追求愈來愈高,當追求一直升高時,當然就會恐懼、擔心愈來愈多,恐懼、擔心愈來愈多當然痛苦就會增加,若沒有斷除我愛執的話,恐懼、害怕的痛苦,就會一直增加,而我們遵求的物質、境是無止境的,因而會很累的,一直跟著跑,是追求不完的,跑不完的,是會很辛苦的,所以心裏能滿足,斷除掉追求的心,就已經 O.K.了。
所以《入行論》裏有說,第五品「但敷皮草襯富羅,大地無處不普覆」是說只要我們的心能夠很清淨的有知足,就不會不斷的去追求名利或物質,只要有得到什麼,心都能夠滿足。就如同偈頌所說,只要在腳上穿上一雙鞋子,大地無處不被鞋所覆蓋,意思就是說脫下我愛執,穿上他愛執,就如同在腳上穿上一雙皮鞋一樣。相反的,若沒有脫下我愛執,即使在這麼努力的斬除大地上的荊棘,也永遠斬除不完,只要將我愛執脫下,穿上他愛執的話,那一切都將是平坦的。
攝義分叁科判:一、自他互換之理,二、換已息違悖行,叁、不違悖行,今初
「是故爲滅自災害,亦爲息滅他人苦,應舍自身爲他人,亦應攝他爲自體」
就如同剛才所說珍愛他人是一切安樂功德源,我愛執是一切不吉祥傷害的根源,如果能夠滅我愛執的話,不但自得利,他亦得利,一切皆吉祥,如果想要得到自利及利他,一切皆吉祥者,當要舍棄我愛執。
「汝心于此應勝解,謂我隨他自在轉,唯除利益諸有情,此外非汝所應思」
我們應該要像剛才所說的來行持,心要如何下決心呢
要思惟自己是要爲著他利而行,一切所作都爲饒益一切有情而行,絕不爲己利而行,也就是唯行利他而己,除此之外絕不可生起我愛執。
將自己的身語意叁門供養叁寶,從此以後要謹遵叁寶您的教誨而行,意思也就是說,在我已經下定決心舍棄自利、舍棄我愛執,所行唯行利他而已, 絕不生起我愛執,要如此發心。
第二品「我于一切諸佛佛子前,盡我身心無余至誠獻,祈諸殊勝勇識鹹攝受,至心願爲諸尊作臣民」 是說將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的獻于諸佛佛子了,祈請他們能夠攝受,從此以後我將會非常的恭敬,成爲您的臣民,而且遵照你的囑咐而行,也就是完全不爲自己而想,完全不會依我的想法。
自己已經完全隨他自在而轉,所作唯有利益諸有情而已,絕不爲自己而想。仁波切舉色拉傑寺的一位仁波切爲例,他的修行就類似如此,在他的房間裏面一無所有,連要供養的供杯都沒有,只有一個缽而已,就如同《掌中解脫》裏面所說的故事,早上起來要供水時,就用他的缽乘水供養,中午要吃飯時,就跟叁寶說,我要吃飯了,你的缽借我用一下,就將缽取下來然後吃飯,吃完飯後又把缽洗幹淨,再乘水再供上去,等于說將他自己的身、語、意叁門及所有的一切財物都供養給叁寶了,要用的時候,再跟叁寶借來用。
仁波切說:在《掌中解脫》裏應該有這樣的故事,是以前在色拉寺裏的一位儒卡仁波切,他平常就這樣作,自己房間裏連八供的東西都沒有,只有自己吃飯、喝茶的木碗,這個木碗是每一位出家衆都要有的,所以他就用木碗早上供,中午要吃飯時跟佛菩薩借下來,吃飯吃完飯後,又將木碗洗幹淨,再乘水再供上去,所以供佛累積資糧不一定要有錢、要買東西,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密勒日巴尊者也沒有辦法成佛了,他要如何累積資糧呢?因爲他沒有錢、沒有東西,所以儒卡仁波切他所有的一切東西都變成叁寶的東西,他就跟叁寶借,這裏我們連接的話,所有一切的身、語、意的東西都是衆生的,實際上也是呀,我們也沒有辦法帶到來生去,一直都留在這個世間給衆生用,所以不要執著。
仁波切說:我昨天從臺北回來時買電話卡,打到印度及大陸的電話卡,買了六張,給格西二張,自己要用二張,給洛曲傑二張,買的時候共計八百元,給錢之後找了二百元,卡呢?沒有拿就坐車回來了,在身上找電話卡,結果找不到,想一想好像電話卡沒有拿,心裏想一想剛開始有點舍不得的樣子,從他人的角度想,拿到電話卡的他人會非常高興,從這個角度想我心裏也會歡喜,從他人的角度想,自己應該歡喜不要難過了,所以我愛執及利他心馬上可以對內心也有幫助,馬上就不會舍不得了,也會覺得是應該的,這本來就是衆生的東西,不能說這是我的、他的呀,因自身也沒有辦法帶到來生去,這是世間的東西跟錢,就在世間人之間繞來繞去。
問題二:剛才講到自他相換時,爲何仁波切會轉到「我于一切諸佛佛子前,盡我身心無余至誠獻,祈諸殊勝勇識鹹攝受,至心願爲諸尊作臣民」,思惟理路是如何去思考到這一點上,是否可告知?
回答二:對一個修行菩薩的角度來說,對衆生與對佛菩薩來說是平等的,《入行論》裏面我們可以看出來,一位修菩薩行者,對衆生是非常非常尊重的,對佛菩薩也是非常非常尊重的,對于佛上的尊重與對衆生上的尊重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從一位修菩薩行的角度來說,所以想到前面的偈頌。
問題叁:仁波切剛才有說到自贊,那跟隨喜是否一樣?自贊自己時要檢視我們的動機,隨喜時隨喜增長自己的善法是否一樣?
回答叁:「贊」不一定有我愛執,所以菩薩戒四十六惡作裏面,有時候我們也要自贊,所以在沒有我愛執的當下也有自贊,我愛執是任何時候都不可以生起的。就隨喜來說,在沒有我愛執的情形下,我們自己的好處上贊歎的話,即是隨喜,這種隨喜跟贊歎二者來說,隨喜本身是內心裏的東西,贊歎是我們語言行爲上的,隨喜時要小心,有時跟貪欲會混在一起,用時我們會說隨喜,但內心裏真正用的時候,會跟貪欲混在一起,那就錯了。贊歎也是一樣,我們不可以在喜歡煩惱的當下,我愛執的當下,贊歎的話,是不可以作的,所以贊歎與隨喜要區分的話,贊歎不一定是好,而隨喜一般而言是善行。
問題四:仁波切隨喜有分爲善、無記、不善?
回答四:對不起,剛剛講的是七支供養裏面的隨喜,這個隨喜的對境是善的,若隨喜的對境是惡的話,就不可以說他是隨喜,但是我們會說在對境惡上隨喜,在惡上的隨喜不是隨喜,就如同早上說的皈依戒不是戒一樣意思,所以隨喜的真正對境是善行上的隨喜。
問題五:仁波切有的人心中是嫉妒心,可是嘴巴說的是隨喜,這樣子說出來表面上看起來,嘴巴是說隨喜是善行,但心裏卻是嫉妒心是不善,那這樣的隨喜是否會構成有善也有不善,二種業是否會混在一起?
回答五:是惡業,因動機是惡、是騙人的,不是真正的善行,所以動機是不正確的,而口中念「嗡嗎咪呗哞吽」,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依輕重來判斷,這種也不是他自己真正造的,而是福田力的緣故,剛才講的隨喜也沒有所謂的福田力,就真的是煩惱的惡行而已,內心有惡念但作出來的是念經,這就由福田力來判斷。動機上沒有惡念的話,福田力就比較強,譬如有只豬被小狗追繞著佛塔跑,因內心裏沒有什麼煩惱,只是繞著佛塔跑,在福田力上就造了善業,在動機沒有善、惡的情況上,造的福田力也是很強的。
問題六:當我們自己造下一個善行,我們不會去贊歎我們自己,如果用贊歎跟隨喜的話,我對我自己所造下的善行,我會用隨喜的方式去隨喜自己,這樣的隨喜心是可以的嗎?
回答六:是對的,也是要的,我們有的時候要思惟睱滿難得,這是隨喜的意思,有的時候也要思惟無常,就像酸、甜、苦、辣,有時候也不能太酸,也要有點甜,內心裏太甜也不好,一直隨喜也不好,有時候也要苦一點。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七講(第7~8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