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六》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5/14
寂天菩薩說不論是任何的宗派或教派,都應該要來修自他相換,因修自他相換是最好的對治我愛執的修持,寂天菩薩所寫的《入行論》、《集學論》是噶當派的論典派非常重視的論典,尤其是《入行論》裏面的詞句,可以說是非常有利于我們修行的論著。《入行論》可以說是噶當論典派六部主要論著的其中一部,六部論分別是《聲聞地》、《精莊嚴論》、《入行論》、《集學論》、《本生經》、《天聞集》(收集了很多論著在裏面)。
仁波切說:噶當論典派裏面主要是用六部論,現在所說的《入行論》即是這六部論中的一部,所以現在學的也是學習道次第論典派中的一部分。
修持自他相換,自他相換即是自他相等的意思,換即是交換,即是舍棄我愛執的心,自己以及他人都希望離苦得樂,這都是一樣的。舍棄我愛執的心之後,去取他愛執,這樣子的修心就是交換。賈操傑在寫科判的時候,將自他相換的修持分爲二個科判:一個是禅修自他相換,另一個是自他相換之理。講到禅修自他相換時,主要是要舍棄我愛執,舍棄我執來修我,所以在這裏面談到很多修無我的詞句。
仁波切說:所以自他相換,先要有自他相同等的觀念,再來就是要交換。相同的部分主要是要破除我愛執,要破除我愛執,先要破除我執,所以了解了無我的話,比較容易破除我愛執。
修無我事實上並不那麼容易可以讓我們證得無我,無我不是那麼容易悟得的,必須要配合正知見,尤其必須要有非常特別的廣大的智慧,才有可能。 至于修七重因果就比較容易,因爲只要去思惟前後世的無量無邊,尤其思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當中的有情,都曾經作過我們的母親,用這種方式去思惟會比較好了解。可是修自他相換必須要悟得無我的道理,必須要先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有情,有非常深沈的關系存在,了解之後再緣念于其他有情,其緣念的範圍,盡量的去把它擴大,愈擴大所集聚的善就會愈多、愈圓滿。要建築在這一點上來修自他相換,也就是必須要透過去思惟很多的理由,依著不偏正理門,才能夠去悟得自他相換的道理,所以這就是爲什麼自他相換的修持,會比較深入一點。
自他相換的修持法門是屬于廣大行持,是寂天菩薩親見到文殊菩薩,從文殊菩薩那邊所得到的。爲什麼說自他相換是廣大行持呢?所謂的廣大是它力量非常的強,就如我們說的加持,在我們面前虛空當中觀想皈依境叁寶,然後由于叁寶的威勢力的關系,所以就改變了我們自己。同樣的,廣大行也是一樣,依于廣大的威勢力來加以改變,所以我們可以作很大的改變,如果我們可以修自他相換的話,就可以即刻之間生起菩提心。
問題一:請問仁波切,我剛才好像聽到要修自他相換,也要修學無我、證得無我,那無我空慧不是屬于勝義谛嗎?修自他相換是要學菩提心嗎?菩提心是屬于世俗谛的,不曉得爲什麼修菩提心也要證得無我?
回答一:不要有這種想法,把深見及廣行看成是兩回事,事實上這二者是互相有緊密的關系。我們會說深見是見解的,廣行是行爲的。我們內心有一種道理、一種理由,理由最殊勝、最有道理的是見解、是空性慧,從空性慧這邊判斷出來,行爲上面改變,行爲也可以說是內心中的一種行爲,真正背後是空性慧,由空性慧這邊了解很深的、很細的道理,心裏面就想很多的想法。剛才說我跟他是非常的依賴、相互依賴的,所以我以後要承辦佛陀的果位,完全靠他人,這種緣起或空性的道理,我們能很深入的了解的話,那我們後面利他的心就會生起。利他的心從深見那邊行動出來的一些東西,所以廣行的行是從很深、很細的智慧或見解那邊判斷出來,內心裏面的各種行動,這是行爲,也可以說是方便。所以「見」和「行」是非常有關系的。我們會說深見與廣行,「行」說出來就是方便、菩提心、悲心這種,爲什麼我們修菩提心,爲什麼我們修悲心,這個最深、最細的理由,能夠講出來的話,能夠思惟的話,那就是空性。那是不是一定要有,這個不一定,比較粗的一些道理也可以用,但是後面的行爲也不是那麼強、那麼殊勝,比如說如果不了解空性的話,能不能修悲心呢?也是可以修行。
廣行的「行」是一種方法、一種道,如大悲心、菩提心是廣行的道,但悲心、菩提心並不是我們內心的見解,可是我們既然要生起悲心、菩提心的話,要先知道生起的因是什麼?這個因即是要了解自他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需要去了解這一點,這一點就是見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需求自他能夠得到圓滿的果報的話,那就特別需要去依于等同虛空般的有情,才能成辦圓滿的果。以此爲目標,我們必須要生起能夠成辦圓滿果的心,能夠生起這個心的話,所有功德都可以圓滿,所有過失都可以去除掉,這就是爲什麼說我們要去了解必須生起這樣子的心的因,這個因即是這樣的見解,如果依于這個見解,悲心及世俗菩提心都可以依次生起。
問題二:加持是一種力量,如果本身沒有轉的話,也沒有得到加持,所以加持也含本身的力量在裏面,剛才仁波切說,自他都能夠有這個力量才是加持,是嗎?
回答二:寂天菩薩傳下來的傳承,在藏文裏加持裏面有二個含義:一個是對方那個的力量,另一個是從那個力量很大的改變。所以自他相換這種修持的法,他非常有能力,他可以改變很大,譬如很容易可以生起菩提心,很容易可以生起悲心,所以他改變的力量非常大,所以也可以說是加持派。至于中文裏面的加持二字,是否有這二個意思我不太清楚,好像他本身的力量,我有時候覺得他有力量,從那邊比較多的樣子,他有力量後面的改變好像不強,藏文有這二個意思要弄清楚。
問題叁:到底是要翻譯成廣行、廣大行或加持?
回答叁:由翻譯決定。(法炬師: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所以這裏也也一個疑問,阿底峽尊者廣大行派是從金洲大師那裏傳來的,而金洲大師沒有中觀應成的見解,所以他講的無我,可能是由自己的角度講的,在第九品中也可能是以他自己的角度在講。阿底峽尊者是中觀應成派,他的老師是唯識的,所以從唯識的角度一定有講這個傳承,那我們不可以說金洲大師是唯識,就沒有辦法傳《入行論》,不可以如此說。無我站在唯識的角度想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從唯識的角度想無我的話,我執也是會降下來的,中觀應成派的角度想無我的話還更有力量,所以我們剛才講唯識的見解也可以用,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也可以用,都可以將我執心降下來。
修自他相換分成二個科判:一是總明,一是廣釋。總明又分二科判,一是修自他相換之理由,只有一個偈頌已說完;二是自他相換是可以串習的,這也有一個偈頌也已說完。至于廣釋的部份比較詳細,最主要是說我愛執是我們所應斷的,他愛執是主要所應修的,如果以我愛執爲主的話,是過患重重,如果以他愛執爲主的話,可以說是一切的功德。所以在廣釋裏面就講到很多的道理,就是講到我們爲什麼要去串習愛他,爲什麼要去斷除我愛執,因爲我們都是以無我爲有我,我們的心不斷的串習在這一點上,如果將心中所串習的我,改變爲他的話,在他人身上串習的話,那自然就可以修得成珍愛他人的這一點,所以修愛執他人的這一點是有很多理由可以成立的,也是我們應該修的。
「是故雖作利他事,不爲希有不自矜」既然要來修自他相換,就要去串習自他相換,串習自他相換的方法,必須要作到無羞、無愧的程度,也就是說要視他人如同自己一般的以他人爲主,而不是以自己爲主。我們說幫助他人,一則是幫助一個團體,一則是幫助很窮困的那些人。如果幫助完了之後,心中想著我曾經施惠于他人,有這種心的話,那表示珍愛他人不如珍愛自己,這個征兆表示自己有施惠他人了。那如果我們可以在他人的身上,爲他著想的話,而去作幫助他人的行爲的話,幫助完了之後就不會有一種自以爲是,或者說自己作了一件很希有事的感覺。
我們要發起珍愛他人的心,必須要幹幹淨淨的來修,也就是以不希求回報、不希求果報的方式來作。有時候我們生起珍愛他人的心,協助他人之後,我們往往會有希求回報的心,事實上我們對自己好時,我們都不會有希求回報的心,都不會說我幫助了自己,你要如何如何,不會這樣子。當我們去珍愛他人時、協助他人時,也應該要作到像珍愛自己、幫助自己一般不希求回報,要如此。如偈頌
「如以飲馔奉自身,不希酬報索償值,如于輕微逆耳言,亦于自身善防護,亦應如是修大悲,思善防護諸衆生」
前面二句是譬喻,真正的意思是下面,要以這種方式來修大悲。
當見到他人在批評某個人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視同在批評自己一樣,可是一般我們都無法作到這樣子,我們見到別人在批評某個人的時候,我們還會加進去添油加醋的一起批評他。如果對于這些輕微逆耳言(是…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六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