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五》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4/23
先前講到修持自他平等的部份,接著講修持自他平等的利益(功德)。講到自他平等並不是那麼容易修的,所謂的自他平等,「自」:即是非常重視自己能夠離苦得樂,如果也能夠將這種重視轉移到他人身上來重視他人的離苦得樂,這樣才稱爲平等。前面(p.221)子一修自他平等時有講到 「總明及廣釋」 醜一、總明:「最初應當勤修習,自他可異平等舍,所受苦樂相等故,應護衆生如愛己」 意思是說,重視自己的除苦承辦安樂,也應該重視他人的除苦成辦安樂,愛一切有情就如同愛護自己一般,盡力的去守護。我們重視自己的離苦得樂是有過患的,因爲重視自己個人的離苦得樂,將會産生強烈的執我爲實有的心,要如何去除掉只重視自己的離苦得樂呢?就應該要去了解無我。要去除掉只重視自己離苦得樂的心,必須要透過無我才有可能。將重視自己離苦得樂的心去除掉,要去除的原因何在呢?「已叁釋不能修自他平等之難」「謂是相續及聚積,如鬘軍等唯虛妄,有苦者誰畢竟無,此中誰爲主宰者,若無主宰受苦者,一切有情無差別」 用廣說的方式來說到自他平等的修持,這幾句最主要的是說要了解無我的意義,了解無我的意義是很重要的。
無我的意義,並非可以很輕易的讓我們了解到的,看偈頌: 「有苦者誰畢竟無,一切有情無差別」 這個詞句中就闡釋出無我的意義了,這裏面所要闡釋的文義是非常深奧的,很難從詞句的表面上去馬上了解到無我的意義的,除非我們要先對四部宗所說的意義中先去了解,因爲要了解四部宗所說的無我意義之前,要先了解外道是怎麼說的。譬如外道說有我,內道說無我,一個說有我,一個說無我,二者之間爲什麼會有差別,我們要先加以了解。因爲要了解無我的意義,並不是沒有先了解各宗義的主張,就能夠很輕易的了解的,所以至少要先學習一下上、下部宗裏面闡釋無我的意義,即使粗略的了解至少也會有點幫助的。
了解何謂無我的意義,又譬如說,我們會說到無我,說到有苦,我們會說應該爲衆生除苦,爲衆生成辦安樂,我們會如是說,而又是「無我」,受苦者應該是這個「我」呀,感受安樂的也是這個我呀,可是我們都說「無我」,沒有我,所以有時候這二者會弄不清楚,銜接不起來,一個說有苦,一個說無我,這二者之間要如何銜接起來,所以我們要加以區分,要去了解當我們講到補特伽羅的我,或講到自己的我的時候,補特伽羅、自己、我,這些是怎麼有的,講到苦、樂,是怎麼有苦,怎麼有樂,這也要加以了解,如自續派以下各宗,當他們講到我和蘊的時候,會說我是假有、蘊是實有,二者之間到底會有什麼差別,要先了解。
仁波切說:這裏是否覺得有點矛盾,有時候離苦得樂非常的注重,另一邊受到樂及苦的能受者他不存在,既然不存在,爲何還要那麼注重離苦得樂,能受者不存在,所以會覺得中間無法連接。我們想一想本身的我及受蘊,是如何産生的,情況又不一樣,我不像五蘊,五蘊可以直接說這個就是受蘊,這個就是色蘊,可以馬上指認出來,而「我」到底在那裏,說是受蘊不可以,說是色蘊也不可以,但內心裏還是會出現一個我,這個我的産生與蘊的産生情況不一樣。
對于「我」與「蘊」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我們要知道,因爲蘊我們似乎可以直指出來,但「我」是無法直指出來的,有時候我們應該想一下,到底我們時常說的「我」是否有錯,既然我們會說「我」,這個「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我們要加以去觀察,去思惟一下。如外道他會說我並非是蘊,我是蘊之外另外有的,好像「我」是可以連系這些蘊,「我」好像是蘊的總管,可以連系這些蘊,但我與蘊的體性是相異的,但我與蘊又可以建立起這樣的關系,譬如我們會說,我肚子餓了,我需要吃東西,我肚子飽了,在說這些詞的時候都有一個我,外道就認爲這個「我」是存在的,可是「我」它並不是東西呀,「我」雖然不是東西,可是又好像在蘊之另有一個存在的,所以外道會認爲這個我是實有的。自續派以下,認爲我(補特伽羅)在蘊上去尋找,是尋找得到的,所以他們會說補特伽羅(我)是可以在蘊上尋找得到的,在那裏尋找到呢?在意識上尋找得到的,所以他們會主張我是自性成立的。應成派說我在蘊上尋找是尋找不到的,我好像是在蘊外有的,應成派如此說,與外道的講法有些類似。
仁波切說:比較粗略的說,應成派的看法有些接近外道,外道說我與五蘊是異體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自續派以下與蘊是異體的補特伽羅我是存在的,這樣是不對的,而他們會認爲補特伽羅我與蘊非常緊密的連在一起,要尋找的話,是可以找得到的,那就是第六識-意識,這是自續派以下的看法。中觀應成派看自續派以下認爲尋求會找得到的話,那就變成是自性成立的,那這就有問題了,所以中觀應成派不主張自續派以下的說法,那中觀應成派的說法是什麼呢?尋找的話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即表示,五蘊中都找不到我,所以五蘊不是我,五蘊裏面沒有我,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就很像外道,但是外道的主張是比中觀應成派還要粗的說法,所以我們不願意跳入外道裏面,想一想如果中觀應成派掉入外道裏那就更慘了,中觀應成派的說法是什麼呢?補特伽羅我唯名言安立而已,沒有一個實有的東西存在,想想中觀應成派的想法,這個我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從那裏跑出來的?怎麼産生出來的?仔細思惟,中觀應成派說的很有道理「唯名言安立而已」。這種我是唯名言安立想出來的,那我們是否也可以在別的上面安立我呢?那當然可以,因爲它是唯名言安立而已,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角度想,「他」也是可以名言安立爲我的,所以此處名言安立的情況清楚之後,可以從「他」人的角度,去想這個「我」似乎是比較簡單些,那這個「我」是如何由名言安立而産生呢?這個不清楚的話,那就很難從「他」人的角度去想這個「我」。
問題一:請問自續派以下在五蘊上去尋找,他們認爲是可以找得到的,在找得到的那一點上,稱爲自相有、自性有、或自性相有,或自相有、自性有都可以呢?
回答一:自續派以下他們的說法,我不是實有,但我裏面的那一點是實有,我分二種:一種是假有的我,一種是實體有的我,主要的是實體有的我,但假有的我,我們一般會認爲在假有的我上面會看成實體有的我,這是不對的,但是他們會說我裏面是否有一個實體的我呢?有呀。這個部份要分清楚。現在此處所講的「我」,是站在實體有的角度來說的,而不是他們所說的「無我」的角度來說的,他們說「無我」的角度,是假有的「我」,不是實體有的「我」,在假有的我之上沒有實體有的我是「無我」。
問題二:自續派在五蘊上去找是找得到的,在識蘊上認爲是我,翻譯時說自性有、自性成立,有的說自相成立,找得到的部份是「相」或「性」,藏文是否一樣?
回答二:自相成立與自性成立是一樣的。
仁波切現在說的要弄清楚,清楚的地方在那裏呢?
這有點複雜,當我們說自續派以下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這個補特伽羅分二種:一個是假有,一個是實體有的。所說的假有的補特伽羅是依于五蘊任一,心中所生起的我,稱之爲假有,這個假有他們認爲是有的。另一實有的補特伽羅,他們認爲是往來于前、後世的「識」,是實體有的補特伽羅,也是有的。他們所說的補特伽羅與外道的差別在那裏呢?外道所說的補特伽羅是依于蘊而安立的補特伽羅,就稱爲補特伽羅,認爲補特伽羅是實體有的,這是差別點。自續派以下認爲依于蘊任一個所安立的我,這個補特伽羅是假有的,而外道認爲是實體有的,這是一個差別。而另一個差別是,自續派以下,他們雖然說,這個補特伽羅我是假有的,可是卻是自性成立的,這是與應成派的差別,而假有的補特伽羅是如何假有的?他們認爲這個補特伽羅是安立于往來于前、後世的「識」上而有的,所以是假有的。
自續派以下說,補特伽羅是假有的,是自性相成立的,是如何以自性相成立呢?這就要追溯到它的施設處了,它的施設處即是實體有的補特伽羅。
問題叁:這個施設處的實體有,是指穩固的、堅固的施設處嗎?
回答叁:施設處是指五蘊的部份。
問題四:爲何說五蘊是實體有,這不是外道的主張嗎?假有的才是自續派以下的?
回答四:自續派以下會說五蘊是實體有,在五蘊之上安立的我是假有,但五蘊裏面有沒有我呢?他們也會說有我,所以我有二個:一個是假有的我, 一個是實體有的我。現在所說的假有的我爲何是自性成立,要看他的施設處,在施設處裏有實體有的我,依于這個緣故,會說假有的我是自性成立。所以自性成立,爲什麼自性成立?這跟實體有的我有關系,或者說「我」去尋找的話,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說它是自性成立,找得到是指實體有的我,若不是尋找,只是放(安…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五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