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五講(第7~8品)▪P3

  ..續本文上一頁left">回答十四:這裏我們要清楚,我剛才講的是找得到、找不到,跟有、沒有是另外一回事,而我們現在障礙的是找得到五蘊的執著心,這個障礙著我們,所以我們要去除這個,然後這個「我」名言安立假的,這種情況很清楚的話,就很容易放下自我的我愛執,我愛執能夠放下,他愛執就較易思惟。他人的角度要思惟什麼呢?「他」也是名言假立的,但是從離苦得樂的角度看,我們不會執著我跟他,所以這跟上周說的爲什麼要消除這個?這個就是苦,爲什麼要得到?這個就是樂,我們不會說我的樂、我的苦,不會從我跟他的角度,我們會看這個是樂,是我要的,這個是苦,是我要消除的,所以從樂及苦的角度看,他人的樂及苦也是樂呀,也是苦呀,我爲什麼不注重。要從沒有執著心的方向,實際上的情況當下走,所以說他人也是名言安立的他,我們要破除的是我執的部份,破除之後比較容易放得下我愛執。

  

度脫一切諸有情,幾許歡喜廣大海,于彼若尚未爲足,何爲欲求解脫樂

  

此處是說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使得有情能脫離輪回的樂,也是無量無邊的,因爲有情是無量無邊的。一位專是尋求利他者,他令有情解脫輪回的樂,也一樣是無量無邊的。如果只有尋求獨自解脫輪回的樂,這樣的樂跟這一位專是尋求利他者使一切有情解脫輪回的樂,無量無邊的樂,相比較起來,是無法相比的。因利他者令有情解脫輪回所獲得的安樂,他是令所有等同虛空般那麼多的有情解脫輪回的樂,這樣的樂跟一個人獨自解脫的樂,二者之樂是無法比較的,所以說何以獨求自解脫樂。

  

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來修自他等換的話,將來可以獲得像這樣的有情解脫輪回的無量無邊的樂,所以說自他等換能帶來如是的利益。修自他等換並不是只有這樣利益而已,而且可以止息掉內心的煩惱。譬如我慢,如果在修利他行時,沒有自他相換的修持話,可能在修利他行時,愈會增加我慢心,因爲在想說我在幫助他什麼什麼事,我作了什麼什麼事,到最後會覺得自以爲是的慢心會升高,如果在作利他行時,慢心愈增高,那表示自己未修自他等換的征兆。所以此處說

  

如是雖作利他事,不以爲奇不驕舉

  

若修自他等換的話,當他作利他事時,就不會生起驕舉、驕慢心。並不是只有如此而已,譬如說當在幫助他人的時候,如果沒有修自他等換的話,心中一定會有所寄望,希望有所回報,因我們心中都有我愛執的關系,所以心中會寄望他人的回報,因爲協助他人作什麼事,心中會寄望他人的回報,這就是貪,貪著于將來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實際上在修自他等換時,心中不應該有如是的貪著,不應該要寄望于未來的異熟果,所以說

  

唯是樂爲他義利,異熟果報非所求。

  

修自他等換可帶來這樣的利益,我們的樂會增加,煩惱會止息掉,所以依著我愛執所作的,與珍愛他人所作的他愛執二者,所作出來的利弊是有差別的。當在修自他等換的時候,我們聽到他人不悅耳的批評的言詞時,我們就自然的不會跟著去作這種事,譬如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在背後批評別人,在我們沒有修自他等換之前,我們可能還會添油加醋的講一些,可是如果有修自他等換的話,那當聽到別人在批評他人時,我們會爲對方來著想,想著若他人聽到這些不悅耳的言詞時,心中一定會不舒服,那自然就不會去附和,也不會去添油加醋,甚至于我們還會想辦法製止掉不要再說這樣的言語,我們會生起保護他人,好像在保護自己一樣的這種心,如偈頌

  

如于極小逆耳言,亦護自身不令受,護他之心亦應爾,大悲心當如是修」。

  

如果如此修持自他等換是否能生起呢?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這種修持,是否可以生起呢?是可以的。我們心中都會想著我的身體、我的,我會有這些念頭,這些想法會生起,是因爲我們去串習的關系,所以會認爲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這樣的想法。事實上這個身軀並不是我的身軀,這個身軀是父精母血所構成的,如果能夠用自他等換,把自己跟他人的位置換過來,加以串習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在他人身上視爲是我,把他人視爲是我,就如同

  

由串習故諸凡夫,于他有情精血滴,雖非我物謂爲我,亦能視他爲自身,諸修行者于他身,何不如是執爲我,如是亦于我自身,不難安立以爲他」。

  

自他等換是否能夠生得起?是可以的。要如何修呢?要先了解如何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方法,知道之後就要加以串習去舍棄我愛執,加以串習去取他愛執,

  

應觀自身多過失,于他見爲功德海,于己棄舍我執心,于他攝取當修習

  

這邊也講到要舍棄我愛執,而取愛執他。能夠修得起自他等換,修的方式

  

如何于彼手足等,許爲人體之支分,而不如是許衆生,爲諸有情之支分

  

此偈有點類似前面的「如手足等雖有諸差別,同爲一身悉皆所愛護,如是別異衆生諸苦樂,悉欲求樂如我等無異」類似。

  

仁波切說:如果把身體一個一個區分的話,是無量無邊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我愛執包容下來我的、我的,什麼地方都是我的、我的、我的,可以如此思考,現在此處是說衆生是那麼多,對我的這種執著這麼樣的注重,對境如果變成無量無邊的衆生話,可以包容那麼多嗎?這是問題所在。

  

我們都會重視我,重視我們自己,因爲我們有重視自己的關系,會認爲有情是無量無邊的,那我們要如何去重視無量無邊的有情呢?所以此處就用了以上的譬喻,如我們的手足細分下去也是無量無邊的,可是我們都不會認爲很多呀,事實上細分下去真的是各各不同,可是我們的心會認爲都是一樣的,都是我身體。所以說有情雖然都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也可以把他認爲是跟我沒有差別的,只要是修自他等換,就可以作到這一點。所以說,能如是串習的原因,能修自他等換的原因就在此,就好像我們的手足將它區分下去是非常的多,可是我們可以把他認爲是一的,有情雖然無量無邊,我們也可以將他們認爲是一樣的。

  

雖然我們都說無我,可是我們仍然還會執有我,事實上,當我們在執有我時,不需要去特別成立起我,因爲不斷串習的原因,自然的就執有我。就用這個道理來說,只要加以串習自他相換的話,我們心中也可以去執有情,如此處說

  

此身本無主宰我,如是熏習起我想,于余有情亦練修,我想何不能生起

  

只要加以串習,何以不能在其他有情身上起我想呢?此處並不是說要執其他有情爲我,而是說我們可以去串習珍愛他人的這一點,他愛執的這一點。

  

是故雖作利他事,不爲希有不自矜

  

如果能珍愛他人的話,我們自心的我慢、煩惱也都可以止息掉、息滅掉,這樣的來作利他事會有這樣的利益是不足爲奇的,而且也不會生起自矜,自以爲是的感覺。相反的,如果去串習我愛執的話,煩惱會生起來,在心相續中的我慢、煩惱會生起,當然去作利他的事,就會變爲非常的希奇了。

  

問題十五:請問仁波切,我們平常講的心相續,是否可以看成是識蘊?心相續與識蘊一樣嗎?心相續代表什麼?

  

回答十五:不一樣。我們所說的心相續,是指一位補特伽羅是同一個心相續的,可是說到相續它也不是識,它有點類似續流,就如同我們說到我時,我是補特伽羅相續的續流,可是我並不是識,相續是不相應行。

  

問題十六:識不是我,我不是識,但是識跟我又永遠在一起,是否可說識與我是體性一?

  

回答十六:是體性一。

  

問題十七:這個我是補特伽羅,心相續就是這個補特伽羅一樣相續下去,就是這個我的意思,所以剛才仁波切說,這個我與識是不一樣的,但體性是一的,而我們所說的我是指心相續的意思,而不是指識,是嗎?

  

回答十七:是的,但是還是要思惟很多,應成派他們說的非常神奇,因爲在唯識來說,所有一切法唯心顯現,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心,就好像是唯識所說的心是獨立的,但應成派又沒有這種心。

  

問題十八:現在感覺到比較困擾的是說,我們一開始學廣論時,都是中觀應成的知見在理解的,因宗大師造廣論就是依中觀應成的角度,所以我們學習的都是這個資訊進來的,而現在從有部、經部開始學上來,結果有很多地方覺得奇怪,覺得奇怪的地方,現在講的是心相續,心相續、天天在講心相續,但不曉得心相續怎麼去解釋它,變成有時候每一個宗派解釋的不一樣,現在會覺得自己好像是中觀應成派的,但事實上有部都還沒有開始,這是問剛才問題的動機,我們怕說識呀、我呀、心相續呀、我們要輪回者到底是誰呀?我們死了以後會到那裏去呀?這樣才不會覺得奇怪,否則都搞不清楚。

  

回答十八:對,中觀應成派非常的難,有人會說宗喀巴大師,中觀應成派裏的主張會講一些量,其他的一些教派,認爲量這個名字不可以用,因中觀應成派裏沒有量,所以用量會有問題,因爲量的意思好像是會找得到一種正確的法,所以也有這樣的說法,這是非常難的。

  

問題十九:我們剛才講的「可以這麼說」是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在說?譬如心相續就是那個我,輪回者也就是那個我,剛才仁波切說:嗯可以這樣說,不過很複雜,是從那個角度來說,是可以這麼說?

  

回答十九:單單純純這樣說是沒有錯,可是內心裏面,心續好像一直是獨立的看法的話,那就不對了。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五講(第7~8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