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eft">回答十四:这里我们要清楚,我刚才讲的是找得到、找不到,跟有、没有是另外一回事,而我们现在障碍的是找得到五蕴的执着心,这个障碍着我们,所以我们要去除这个,然后这个「我」名言安立假的,这种情况很清楚的话,就很容易放下自我的我爱执,我爱执能够放下,他爱执就较易思惟。他人的角度要思惟什么呢?「他」也是名言假立的,但是从离苦得乐的角度看,我们不会执着我跟他,所以这跟上周说的为什么要消除这个?这个就是苦,为什么要得到?这个就是乐,我们不会说我的乐、我的苦,不会从我跟他的角度,我们会看这个是乐,是我要的,这个是苦,是我要消除的,所以从乐及苦的角度看,他人的乐及苦也是乐呀,也是苦呀,我为什么不注重。要从没有执着心的方向,实际上的情况当下走,所以说他人也是名言安立的他,我们要破除的是我执的部份,破除之后比较容易放得下我爱执。
「度脱一切诸有情,几许欢喜广大海,于彼若尚未为足,何为欲求解脱乐」
此处是说有情的数量是无量无边的,使得有情能脱离轮回的乐,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有情是无量无边的。一位专是寻求利他者,他令有情解脱轮回的乐,也一样是无量无边的。如果只有寻求独自解脱轮回的乐,这样的乐跟这一位专是寻求利他者使一切有情解脱轮回的乐,无量无边的乐,相比较起来,是无法相比的。因利他者令有情解脱轮回所获得的安乐,他是令所有等同虚空般那么多的有情解脱轮回的乐,这样的乐跟一个人独自解脱的乐,二者之乐是无法比较的,所以说何以独求自解脱乐。
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来修自他等换的话,将来可以获得像这样的有情解脱轮回的无量无边的乐,所以说自他等换能带来如是的利益。修自他等换并不是只有这样利益而已,而且可以止息掉内心的烦恼。譬如我慢,如果在修利他行时,没有自他相换的修持话,可能在修利他行时,愈会增加我慢心,因为在想说我在帮助他什么什么事,我作了什么什么事,到最后会觉得自以为是的慢心会升高,如果在作利他行时,慢心愈增高,那表示自己未修自他等换的征兆。所以此处说
「如是虽作利他事,不以为奇不骄举」
若修自他等换的话,当他作利他事时,就不会生起骄举、骄慢心。并不是只有如此而已,譬如说当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果没有修自他等换的话,心中一定会有所寄望,希望有所回报,因我们心中都有我爱执的关系,所以心中会寄望他人的回报,因为协助他人作什么事,心中会寄望他人的回报,这就是贪,贪着于将来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实际上在修自他等换时,心中不应该有如是的贪着,不应该要寄望于未来的异熟果,所以说
「唯是乐为他义利,异熟果报非所求。」
修自他等换可带来这样的利益,我们的乐会增加,烦恼会止息掉,所以依着我爱执所作的,与珍爱他人所作的他爱执二者,所作出来的利弊是有差别的。当在修自他等换的时候,我们听到他人不悦耳的批评的言词时,我们就自然的不会跟着去作这种事,譬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背后批评别人,在我们没有修自他等换之前,我们可能还会添油加醋的讲一些,可是如果有修自他等换的话,那当听到别人在批评他人时,我们会为对方来着想,想着若他人听到这些不悦耳的言词时,心中一定会不舒服,那自然就不会去附和,也不会去添油加醋,甚至于我们还会想办法制止掉不要再说这样的言语,我们会生起保护他人,好像在保护自己一样的这种心,如偈颂
「如于极小逆耳言,亦护自身不令受,护他之心亦应尔,大悲心当如是修」。
如果如此修持自他等换是否能生起呢?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这种修持,是否可以生起呢?是可以的。我们心中都会想着我的身体、我的,我会有这些念头,这些想法会生起,是因为我们去串习的关系,所以会认为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这个身躯并不是我的身躯,这个身躯是父精母血所构成的,如果能够用自他等换,把自己跟他人的位置换过来,加以串习的话,那我们也可以在他人身上视为是我,把他人视为是我,就如同
「由串习故诸凡夫,于他有情精血滴,虽非我物谓为我,亦能视他为自身,诸修行者于他身,何不如是执为我,如是亦于我自身,不难安立以为他」。
自他等换是否能够生得起?是可以的。要如何修呢?要先了解如何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方法,知道之后就要加以串习去舍弃我爱执,加以串习去取他爱执,
「应观自身多过失,于他见为功德海,于己弃舍我执心,于他摄取当修习」
这边也讲到要舍弃我爱执,而取爱执他。能够修得起自他等换,修的方式
「如何于彼手足等,许为人体之支分,而不如是许众生,为诸有情之支分」
此偈有点类似前面的「如手足等虽有诸差别,同为一身悉皆所爱护,如是别异众生诸苦乐,悉欲求乐如我等无异」类似。
仁波切说:如果把身体一个一个区分的话,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我爱执包容下来我的、我的,什么地方都是我的、我的、我的,可以如此思考,现在此处是说众生是那么多,对我的这种执着这么样的注重,对境如果变成无量无边的众生话,可以包容那么多吗?这是问题所在。
我们都会重视我,重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重视自己的关系,会认为有情是无量无边的,那我们要如何去重视无量无边的有情呢?所以此处就用了以上的譬喻,如我们的手足细分下去也是无量无边的,可是我们都不会认为很多呀,事实上细分下去真的是各各不同,可是我们的心会认为都是一样的,都是我身体。所以说有情虽然都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也可以把他认为是跟我没有差别的,只要是修自他等换,就可以作到这一点。所以说,能如是串习的原因,能修自他等换的原因就在此,就好像我们的手足将它区分下去是非常的多,可是我们可以把他认为是一的,有情虽然无量无边,我们也可以将他们认为是一样的。
虽然我们都说无我,可是我们仍然还会执有我,事实上,当我们在执有我时,不需要去特别成立起我,因为不断串习的原因,自然的就执有我。就用这个道理来说,只要加以串习自他相换的话,我们心中也可以去执有情,如此处说
「此身本无主宰我,如是熏习起我想,于余有情亦练修,我想何不能生起」
只要加以串习,何以不能在其他有情身上起我想呢?此处并不是说要执其他有情为我,而是说我们可以去串习珍爱他人的这一点,他爱执的这一点。
「是故虽作利他事,不为希有不自矜」
如果能珍爱他人的话,我们自心的我慢、烦恼也都可以止息掉、息灭掉,这样的来作利他事会有这样的利益是不足为奇的,而且也不会生起自矜,自以为是的感觉。相反的,如果去串习我爱执的话,烦恼会生起来,在心相续中的我慢、烦恼会生起,当然去作利他的事,就会变为非常的希奇了。
问题十五:请问仁波切,我们平常讲的心相续,是否可以看成是识蕴?心相续与识蕴一样吗?心相续代表什么?
回答十五:不一样。我们所说的心相续,是指一位补特伽罗是同一个心相续的,可是说到相续它也不是识,它有点类似续流,就如同我们说到我时,我是补特伽罗相续的续流,可是我并不是识,相续是不相应行。
问题十六:识不是我,我不是识,但是识跟我又永远在一起,是否可说识与我是体性一?
回答十六:是体性一。
问题十七:这个我是补特伽罗,心相续就是这个补特伽罗一样相续下去,就是这个我的意思,所以刚才仁波切说,这个我与识是不一样的,但体性是一的,而我们所说的我是指心相续的意思,而不是指识,是吗?
回答十七:是的,但是还是要思惟很多,应成派他们说的非常神奇,因为在唯识来说,所有一切法唯心显现,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就好像是唯识所说的心是独立的,但应成派又没有这种心。
问题十八:现在感觉到比较困扰的是说,我们一开始学广论时,都是中观应成的知见在理解的,因宗大师造广论就是依中观应成的角度,所以我们学习的都是这个资讯进来的,而现在从有部、经部开始学上来,结果有很多地方觉得奇怪,觉得奇怪的地方,现在讲的是心相续,心相续、天天在讲心相续,但不晓得心相续怎么去解释它,变成有时候每一个宗派解释的不一样,现在会觉得自己好像是中观应成派的,但事实上有部都还没有开始,这是问刚才问题的动机,我们怕说识呀、我呀、心相续呀、我们要轮回者到底是谁呀?我们死了以后会到那里去呀?这样才不会觉得奇怪,否则都搞不清楚。
回答十八:对,中观应成派非常的难,有人会说宗喀巴大师,中观应成派里的主张会讲一些量,其他的一些教派,认为量这个名字不可以用,因中观应成派里没有量,所以用量会有问题,因为量的意思好像是会找得到一种正确的法,所以也有这样的说法,这是非常难的。
问题十九:我们刚才讲的「可以这么说」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在说?譬如心相续就是那个我,轮回者也就是那个我,刚才仁波切说:嗯可以这样说,不过很复杂,是从那个角度来说,是可以这么说?
回答十九:单单纯纯这样说是没有错,可是内心里面,心续好像一直是独立的看法的话,那就不对了。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五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