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五讲(第7~8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立)的话,它是假有的我,若寻找进去,可以抓得到的话,那它就是实体有的我,所以就有二个。但不可以说假有的我与实体有的我都没有关系,假有的我有一点在实体有的我之上名言安立,有点义共相的样子,但也不可以说是义共相。

  

问题五:假有的我,有点是假必依实的味道,假有的一定要依靠一个实体有的来安立出来?

  

回答五:对。

  

问题六:假有是依于实际上有的五蕴,而成立起来的我,称之为假有我,是有的?

  

回答六:对。

  

问题七:另一个我是从五蕴上一直寻找,最后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说它是自性有,这一点跟应成派所说是找不到,是不一样的地方?

  

回答七:对,但找得到是什么找得到,是安立的这个可以找得到,但我们不可以说找得到本身是安立的我,不可以如此说,我是可以找得到,这个是我,但不可说是假有的我,但假有的我一直寻找,找得到时又不可以说是假有的我,这个我们要说,「我」要寻找的话,是可以找得到,这个是不是「我」,是「我」呀!

  

问题八:所以四个宗派在这里就区别出来了,譬如:有部他找的时候,说「五蕴」的聚合即是我,经部宗会说「识」才是我, 到了自续派会说,只有第六识才是我,每一个宗派找的都不一样,找到最后都认为是我,但到最后都被破掉了,最后这个假有的我,还是没有的,但自续派以下他们还是认为这个假有是有的,所以说是自性成立的。

  

回答八:对,但仁波切说,他没有仔细的说自续派以下各宗派的差别,但大略的讲,他们在五蕴里面会找得到我,这是大家所共许的,但会找到什么蕴有不同的解释,而外道他们五蕴与我是异体的,都没有关系的,这里差别很大,而且二体的我是实体有,又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实体有,他们讲的理由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所说的我,外道说五蕴之外的我,我是在五蕴之外另外有的,而内道自续派以下说五蕴之内有我,应成派说不是外道所说五蕴之外另外有我,也不是内道所说在五蕴之内有我,应成派二边都不投靠站在中间,应成派所说的我仅仅是我们的心,假名言而安立而有的,如果这样来了解我的话,就很容易在自己身上思惟再转移到他人身上作思惟,譬如我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离苦得乐,也就很容易转换为他人而想,想他人的离苦得乐的这件事了。

  

苦、乐的形成,及五蕴、补特伽罗形成的方法,补特伽罗是假有的,蕴是实体有的,蕴上的受蕴,有苦受、乐受这些,当讲到这些时,就会谈到下部宗所说的,下部宗说补特伽罗、我是指不出来的,没有办法直接指出的,可是蕴上的苦、乐受,好像是可以直指出来的。

  

仁波切说:下部宗说补特伽罗是假有的,不是实体有的,五蕴是实体有的,这二者中间有差别,我们思惟会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我」是内心出现的一种东西,不是实际上可找到的东西,因为我们无法说我是色蕴、我是受蕴,色蕴不是我、想蕴、行蕴、识蕴都不是我,但是内心里面还是一直会出现我,所以我产生的情况,与五蕴产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下部宗说我是假有,五蕴是实体有,好像这二者实际上产生的情况也不一样。那应成派他们也会说,「我」如果在五蕴里面寻求会找得到的话,我就会变成独立的、实有的,他们会如此说,但是他们不会说,色蕴上是否可以找得到,是找得到的,若色蕴上找得到的话,色蕴会是实有吗?不会的。补特伽罗、我,五蕴上找得到的话,那就会成为实有,这二个是不一样的。

  

问题九:如果在色蕴上找得到的话,那就是说实有吗?因是实有才找得到呀,是吗?但仁波切刚说「如果找得到的话,就不是实有」?

  

回答九:不要用找得到,要用若五蕴里面识蕴是我的话,就会变成我是实有的。识蕴变成识蕴的话,不会变成识蕴是实有。五蕴里面识蕴是补特伽罗 (我)吗?不是(中观应成派不认同)。若识蕴是补特伽罗(我)的话,有什么过失?补特伽罗(我)就会变成实有。若识蕴是识蕴的话,识蕴是否就会变成实有,不会。

  

如果识蕴是补特伽罗(我)的话,补特伽罗(我)即变成实有。识蕴如果是无常的话,无常会变成实有的吗?不会的,既然识蕴是无常的话,无常不会是实有的。那为什么说识蕴是补特伽罗(我)的话,补特伽罗(我)会是实有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若识蕴是有为法的话,有为法会是实有的吗?就像刚才所说识蕴是补特伽罗(我)的话,补特伽罗(我)是实有的吗?同样的方式套上去,识蕴如果是有为法的话,那有为法是实有的吗?

  

问题十:有为法在经部宗来说是实有的,与胜义谛同义,现在说的是那一宗派?

  

回答十:应成派。

  

问题十一:就应成派而言,识蕴不是实有的没错,这个我与轮回的我是否是一样?是否是要继续轮回的我?

  

回答十一:与轮回中的我是一样的,应成派说我们要到来世去的这个识,有这个识的时候,就有我的想法(念头),好像识是我所使用的,因为我们会说「我的识」,这样说的话,可以肯定说「识不是我」,识不是补特伽罗,这是应成派的说法。

  

问题十二:这个识不是我,表示轮回中的补特伽罗(我)与识不是同一个,但我们投生时是以什么去投生?是以这个我去投生吗?不会吧!

  

回答十二:识投生时,那一剎那也是有想我,在我们结生相续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我的想法,所以好像我是识的受用者,识是我所受用的,用这个理由来说识并不是补特伽罗我,如果识是补特伽罗的话,那受用者与所受用者为一样的,有这样的过失。

  

问题十三:我们常常说,当父精母血要结合的时候,有一个识进来了,这个生命才会开始,识是在那一剎进来的,进来之后与父精母血结合在一起,假名安立的补特伽罗又出现了,是吗?

  

回答十三:识与补特伽罗永远在一起,但是识不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也不是识。如果识是我的话,那应该在我的施设处识上寻找的话,应该是可得的,我应该在识上可寻找得到的,如果这样的话,识是有为法,照说我在有为法上也应该有所得,可是不可得。

  

仁波切说:这个是不一样的,要清楚,识蕴是有为法的话,有为法不需要会变成找得到,识蕴是我的话,那我需要变成寻求找的话,要找得到,所以这二者就有差别。

  

如果识蕴是补特伽罗我的话,应该是可以指得出来的,因为识蕴的形成(成立)是可以直指出来的,可是补特伽罗却是指不出来的。我们很重视自己的离苦得乐,可是「我」却是指不出来的,重视我的离苦得乐,这一点因指不出来,所以要把它轻视掉、忽视掉,而改成是重视他人的离苦得乐,用这种的思惟模式来修自他相换。 p227

  

若能如是修相续,乐求息灭他人苦,犹如鳬雁见蓬池,不劳驱遣自趣入

  

是说为成办自利所感的苦及为成办利他所感的苦,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只要我们持续的去修自他等换,要来成办他人的离苦得乐这一点,会变得很轻易的作到,因为我们已经串习了,自他等换的修持故,当要为他人去作离苦得乐的事,会变得轻而易举,就好像鳬雁见到池塘,很自然的降到池塘里面,不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现在因为我爱执的关系,所以当要成办利他的时候,就会倍感艰辛。所以我们心中经常的,任何时中有点苦在,如果能够经常串习来修自他等换的话,当自他等换串习功夫够了,去作利他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觉得很辛苦,反而利他乐会增长。

  

因为我们有我爱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向努力于自己的离苦得乐,只努力于自利的这一点上,当我们朝着自利的离苦得乐在作的时候,心中是有苦的。相反的,如果我们生起珍爱他人,去作使得他人能够离苦得乐的时候,虽然也有苦在,可是这二者的苦相比较的话,为自利作离苦得乐这件事的时候,他的苦会大于作利他时所感得的苦,因利他所感得的苦是很小的,反而乐是会增长的。

  

仁波切说:这个主要是利他心的功德有些什么,要很清楚。所以愈作愈会感觉得到很大的功德,又好像看到它的结果,作得愈多愈能看到它的结果,就会愈来愈快乐。另外一个自利,愈作愈没有看到它的结果,愈作愈辛苦,在我爱执、我执的当下,就一直的作,无论如何努力的作,都看不出它的结果,所以就愈来愈苦,这是一个差别。另外在作的当时,在作的当下,因我爱执的关系,心里就会非常恐惧,而利他时心是很宽广的,在作的当下,心中完全没有恐惧,在作的时候心中快乐,看到结果时又会快乐,所以心中就会一直想作,这二者的差别非常大。

  

问题十四:请问刚才说我是找不到的,那我在他的身上找,他也不到呀,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他人的快乐?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五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