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边一种补特伽罗、那边一种补特伽罗呢?有啊!我们在这上面不可以说独立的我跟他,但是,我们在这上面把我看得很重。所以,他也有他执,这在藏文中是很清楚的,有我执就一定有他执,应该是这样的逻辑。
问题:他执是「他的我执」或「他执」呢?
回答:不是「他的我执」,也是我认为的他执。当我在看他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把「他」放远一点,或是可以放远一点的一种独立的。比如我们讲 「我的仇人」,「仇人」本身是独立的,有没有这种想法呢?以贪心来讲的话,「这是我的朋友」,好像是一种很圆满的独立的。所以,所有一切法的角度,我们也有独立的。以杯子来看的话,独立的杯子,以漂亮来说的话,独立的漂亮,漂亮是在他上面的一个特质,独立的也是一个特质,现在讲独立的漂亮的时候,好像在漂亮里面就有一个独立的力量出现了。所以,所有的特质里面都有独立的,「他」也是特质,好像有独立的他,这不是他那边的我执。
问题:如果这样讲的话,如果说「我是补特伽罗」、「他也是补特伽罗」,在谈补特伽罗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谈我跟他,就会出问题了,就变成我好像是独立的、他也是独立的,问题是出在「独立」二字上面吗?补特伽罗本身是没有独立自主的。
回答:在字面上讲,我跟独立的我也要区分,他跟独立的他也要区分,但是,我们内心里面很难分,我们内心很难有一个独立的我之外的另外一个我的出现,百分之九九点九九几乎都是独立的我,找不到那一个真正名言安立的我,很难找得到。
以前章嘉活佛也讲一个空性的见解,他的〈道歌〉里面说:我们现在要破除的执着心的对境是实有、独立、自性,我们把一切所显现的法都一直放着,然后以为我们要破除的不是这个,而是另外一个像兔角的东西,这样是不对的。我们现在内心中明明白白所显现的东西,在这里面就已经存在了独立的执着心了,我们在这上面要破除他的自性、他的独立这些,可是,我们并没有在他上面破,而是以为另外一个他上面的东西有一个叫做独立存在的盖子,然后就一直拿着这个盖子没有用,事实上,真正的独立存在都在这里面。他的〈道歌〉当中把我们修行上会有的矛盾都讲出来,我们也是会有这样的障碍。
我们很难将我和独立的我分开,他跟独立的他也很难分开,我们要怎样才能抓到真正独立的他,章嘉活佛在〈道歌〉里面讲的时候,我们没有抓到我上面独立的我,而是认为它上面的另外一个独立而一直去破除它,这是我们现在的样子。所以,章嘉活佛说:我们要真正的抓到我执,不要把真正的我执一直放着,却在上面放了独立、自性等各式各样的名义而一直去破它,这是没有用的。我们真正的要抓到它的话,从我们现在所想的「我」的角度去想,就比较可以抓到,如果将独立的我和我区分的话,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只要从我现在要破除的我执的「我」的角度去想的话,那就比较容易可以抓到。
我们现在想到的他和我,里面一定是有独立的问题,刚刚前面说外道说:「这是独立的,我是存在的。」他们会说没有「我」的话会有什么缺点,我们内心想一想的话,没有「我」的话好像的确会有那些缺点的出现,我们这样想跟外道是很接近的,在接近的当下,我们能够有一点点抓到我、我执,在这当下真的能破除我执。在接近的当下,我们不要去区分独立的我跟我,我们现在想:我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是有的话,它是怎样产生的?我跟他是怎么产生的?我跟他是不是像外道讲的有一个五蕴的主人呢?
中观说五蕴上面的一个主人是没有的,我们的「我」只是从内心名言安立而已,也没有办法抓到一个东西,只是在五蕴上面一个「我」的念头而已, 这当下就出现一个名言安立的我而已,实际上去寻求的话,并找不到这样的一个「我」。所以,它只是假有的,只是内心里面出现而已,我跟他都只是从内心里跑出来而已,那么,我们就不要去执着它,实际上,这种「我」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的话,我们就不要按照它的角度走。《入行论》这里讲的,我们是在我执的当下一直注重自己的。
「何故不执我为他」这一句应该是「若执自他不应理」,然后是「此即应力求断者」,对此应该励力去断除。
这边讲到自他补特伽罗并不成立,对方当然就会说:我苦是我苦,他苦是他苦,我和他之间并无相关。《入行论》的回答是「谓是相续及聚积,如鬘军等唯虚妄」,相续和聚积事实上是无法自主的,相续是指前后相接,聚积是依于众多的其他者才能形成的,有了聚积才会有前后相续,可以说聚积和相续是无自主的。比如串珠和军队也是聚集起来才形成的,因为是聚集起来才形成的,所以,它是无法自主的。可是,在我们心中,我们都是随着「可以自主」的念头而走,因此就会去区分自己及他人。
这里《入行论》讲的好像还更细一点,我们有时候会说:独立的我是没有的,独立的他也是没有的,但是,这边还是一种心的相续,是五蕴聚在一起的,那边也有五蕴聚在一起,也是一个心的相续,还是各走各的一个位置。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那里面又进来了「独立」,独立的续独立的聚在一起,独立的续独立的聚在一起,又出来了,又再去破除。独立的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执着这边有一个续跟聚在一起、那边也有一个续跟聚在一起呢?所以不可以执着。
这样子讲起来,好像我们又深入一层在说了,刚才讲到自己及他人都是无自主的,更深入一点就讲到相续和聚集,他人也有他的相续和聚集,我也有我的相续和聚集。这样讲起来,好像是我的苦我来除,他的苦他自己去除,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观点破除掉的话,就会使得珍爱自己及舍弃他人的立足点没有了。
「有苦者谁毕竟无,此中谁为主宰者,若无主宰受苦者,一切有情无差别。」
这里是要成立起无蕴的聚集、蕴的相续的受苦者,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受苦者的话,那么,又有谁是苦的主宰者呢?就变成没有了,我爱执的心自然也就会没有了,自他的苦自然也就变成无差别了,这就是要破除掉自他不平等的念头。
刚才讲到如果已经没有了受苦的我或是能够主宰受苦的我、受苦的他的话,自然也就不会有自他之别了,会有自他之别就是因为我执的关系。请看文,
「是苦受故应为除,此中何须定分别。」
如果有我受苦、他受苦的主宰者的话,就会有自他的分别,如果将认为有一个主宰受苦的主宰者去除掉的话,在这当中又何须一定要作自他的分别呢?
「不须争论问何故,众生之苦皆应灭。」
不需要去问原因,自苦和他苦都是应该要去除的。
如果应该要去除「我」的苦的话,「我」是由我执而安立的,如果应该要去除我的苦,那就也应该要去除其他众生的苦,众生之苦皆应该要灭。
「若应除苦皆应除,不除我亦如有情。」
问题:如果去除我执就没有苦乐的问题,这句话可以成立吗?
回答:说到应该要灭除我执,这个我执又可以分为我执的现行和根本的我执两者,我们所要灭除的我执可以分为现行的我执和根本的我执,如果是要灭除根本我执的话,那就是要从根将它斩断,以小乘而言,能够将我执从根斩断的就是阿罗汉,大乘则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可能。我们这边是指修自他相换的时候,如果没有灭除掉我执的现行的话,那就没办法修自他相换,所以,这边主要是指我执的现行而言。
问题:我的困扰在于:如果每一个补特伽罗都把我执破掉了,那就没有任何补特伽罗会有苦受,那么,此时我又怎么需要为别的补特伽罗除苦呢?甚至当我执去掉的时候,我可能会更不关心其他的补特伽罗,因为我会觉得这样你也应该没有苦。所以,当我破除我执的时候,会不会我对众生反而更没有感觉呢?
回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我们破除我执就没有苦,但是,这里讲我们要破除我执的对境,等到我执的对境破除了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得到我们为什么会注重我的离苦得乐及我们为什么不注重他人的离苦得乐。这不是指断除我执,而是在破除我执的对境之后,我们会有这种能力,就可以不从我执的感受角度而是可以观察实际上为什么要注重离苦得乐。我们不可以说破除我执的对境就没有离苦得乐,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离苦得乐,等到断除我执之后,我们就可以断除掉希求「我要离苦得乐」的执着心,破除掉这种「我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执着心,那就是圆满的快乐了。但是,单纯的破除我执的对境并没有办法断除我执,只有破除我执的对境的话,我们还是会有我执,当然,离苦得乐的希求或在所有一切法上面的执着,心就会在耽着境上面一直执着,这样的苦是一定在的。在我们断除了我执之后,就比较容易看到我们内心离苦得乐是怎…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四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