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四讲(第7~8品)▪P3

  ..续本文上一页么一回事,从内心的我执影响当下执着心的离苦得乐跟实际上的离苦得乐。刚刚讲我有两种,名言安立的我跟独立的我,同样的,我们内心里面离苦得乐的目标上面的希求也有两种,就是有我执影响的跟我执没有影响的,差别就在于「我很重要」的离苦得乐的希求跟「不是我很重要」的离苦得乐的希求。实际上我有受到苦,实际上我要快乐,单纯从实际上的角度对于离苦得乐的希求是正确的。如果在这上面加上「我很重要」,所以,我要断除痛苦及得到快乐,这种受到「我很重要」的我执影响的离苦得乐及没有受到影响的离苦得乐也是有差别的。这边我们要学习的是没有受到我执影响的离苦得乐的希求的角度,单纯因为这是快乐所以我要,也单纯因为这是痛苦我要去除,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时候也是用这个理由,这个也是苦,也是要去除的,这个也是乐,也是要得到的。

  

问题:我可不可以作一个假设,我们现在谈自他换的部分其实还不是在谈破我执而只是在谈我执的对境?

  

回答:对。

  

问题:刚刚讲到没有破我执之前要生起自他换的心是很难的,这句话是在讲我执的境或是我执?

  

回答:境。

  

问题:我刚刚困扰的地方是:如果没有菩提心就先去修空性的话,那就会有刚刚我说的问题出现,也就是会对众生没有感觉。我记得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修大乘的人一定要先有菩提心的基础再去修空性,否则的话,证了空性而没有菩提心的话,可能对众生就没有感觉了。

  

回答:这里有一点问题。《入中论》第一品就说主要有三个法要修,就是大悲心、二空和菩提心,在根本颂当中是这样的次第,而在月称菩萨写的 《入中论自释》当中的次第是大悲心、菩提心和二空,二空的意思就是空性。大悲心、二空、菩提心的次第是利根的修行次第,钝根的次第则是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次第,几乎菩萨都是空性在菩提心的前面修的,《入中论》的解释是这样解释的。为什么呢?菩提心是为了成佛,我的目标是为了要得到佛的果位,而且是全心全力投入于要得到佛的果位而去修行,菩提心是这样的心。在还没有投入之前,利根菩萨会去观察「我有没有能力成佛」、「真正的佛是存在或不存在」,佛存在不存在的意思是我们自己这个未来的佛有可能吗?在这上面要先清楚,在还没有清楚之前,他们是不会投入的。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就不可能会知道佛是有可能的。所以,利根菩萨在前面会仔细的观察有没有佛,在这之后才敢发菩提心,不然的话,他们不敢发菩提心。而且不只了解空性,还要修空性一段时间,然后他自己观察空正见的力量有多强,然后观察他能够对立烦恼的力量有多强,然后对于空性的不可思议力量生起信心,在这当下他才可以了解是有佛可成的。所以,以利根的次第来说,前面一定要修菩提心。但是,他现在修的空性不是全心全意投入的,在成就了佛陀果位之后发心,发菩提心了之后修六度,此时修空性才是用全力去修空性。所以,他全力去修空性是在菩提心的后面才出现的,前面修空性跟菩提心的后面修空性也有差。

  

刚刚师兄提出来的问题,大家要注意,我执影响的离苦得乐的希求跟没有影响的离苦得乐的希求,现在讲的是我们在离苦得乐的希求上面很注重,这里就有我执的影响跟没有影响之分,有没有影响的意思是什么呢?一个心是「我很重要所以我要离苦得乐」我执的影响意思是:我们内心里面是「我是独立的」当下很注重离苦得乐。在这里面,我们有没有注重离苦得乐呢?有注重,是单纯因为它是乐而我要及它是苦而我要远离,我们看的时候是用这个角度去看,而不要从我执影响的这个角度去看。所以,我们先要了解我执的不存在,如果我们对于我执的对境不存在不了解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从单单纯纯的角度去看,我们现在要看的是从单单纯纯清净的角度去看,这有一点麻烦,我们对于我执的影响要清楚。

  

自他平等相换的修持法是从文殊菩萨传下来的一个法门,是特别深奥的一个法门,是经过多方思虑而产生的一个法门。我们先不要讲自他相换,先讲自他平等,如果没有先对无我加以了解的话,是很难做到自他平等的。

  

下面也是另一方的辩论,有人会说:我们不应该各自除苦,我们应该全面为一切量等虚空的有情来除苦。当这样讲的时候,有人会说:光是要除自己的苦就有很多事了,还要再除这么多的苦,岂不是事情更多更难了吗?

  

或问大悲多生苦,何故殷勤令生起。

  

我们生起大悲就要去担负起众生除苦的担子,岂不是变成更重了吗?那么,何故要勤于生起大悲心呢?下面是回答,请看文,

  

菩萨思维众生苦,悲心何尝令苦生。

  

菩萨思维众生苦」,众生就涵盖自他了,菩萨要去除众生自他之苦而发起悲心,所发起的这个悲心怎么会生出更多的苦呢?因为要去除众生自他的苦当中就包含自己了,生起悲心会使得自己的我爱执更放下,如此一来,苦就会更少了,如果每个众生都能够把我爱执放下的话,苦也不会增多。

  

如果我们现在生起利他心的话,我们的我执还在,还没有到达自他平等,所以,当我们在利他的时候,就好像是变成在「利我的他」,这样又变成 「我」了,所以,可能利他越多就越会辛苦。现在完全破除了「我」的想法,以清净的角度去看的话,那就没有这种苦。一般我们众生在遇到一个人的时候,内心马上就会生起「我跟他」的念头,在这种念头的当下,我们马上就会生起苦了,因为我们会有一点害怕他,当遇到这个的时候,我要照顾、保护这个,心里面就会有一种恐惧的苦生起。

  

相反的,另外一个修行者遇到一个众生的时候,遇到越多的众生就破除越多的我爱执,越想到越多众生的时候,就越能破除我的我爱执的恐惧,越遇到众生就越能破除这种我爱执,全心全意从「他」的角度去看,所以,我们的心就会一直放松、放松。所以,菩萨承担起利益一切众生时,又会快乐,自己的苦又会消除。所以,菩萨的利他并不是「利我的他」,我们是「利我的他」,所以就会越来越苦,差别就在这里。

  

菩萨思维众生苦,悲心何尝令苦生」 当菩萨思惟「除他苦」时也除自苦,这就是甲曹杰间接所讲出来的意思,也就是当去思惟要除他苦的时候,思惟去除每一位众生苦的时候,我爱执的心也会越来越降低,发起这样的悲心怎么会引生更多的苦呢?

  

若以一苦为方便,即能消灭众多苦,诸具悲者于自他,悉皆应令生彼苦。

  

事实上,没有比我爱执所引生的苦更苦的了。发起这种悲心,就是你甘愿自己很勇敢的去挑起这个责任的心,我爱执会引生我们的恐惧感。这边讲到去除众生的苦者就是菩萨一个人,菩萨一个人挑起去除众生苦的责任,他所得到的果报是可以得到利益量等虚空众生的乐果,如果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好像我们做生意一样,那是值得去拼一拼的。

  

是故花月严菩萨,虽知受彼国王害,不求免除自身苦,为尽众生多苦故。

  

这里引《三摩地王经》里面说的,花月庄严菩萨明知自己若入城将会被国王所杀,也就是会有杀身之难,可是,他并不避讳自己本身将受的苦而安然的接受,因为他见到如果自己这样做就可以去除掉众多众生的苦,所以,即使他的眷属阻止他、劝阻他,他也是不听,还是坚决的入城内去。前面讲了应思苦的道理,这边引了《三摩地王经》所说的例子来作佐证。

  

问题:刚刚有提到我执和我执的对境,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太清楚,可不可以请仁波切解释一下我执的对境指的是什么?

  

回答:我执是一个有境,是内心里面「我」上面的一种执着的心,以我执的对境来说,我们执着是在「我」上面执着,「我」上面怎么执着呢?他想象有存在吗?不存在。他在「我」上面的想象是错的,他所想象的是不存在的,他所想象的东西就是我执的对境。我们常常会说「破除我执」,这个时候是指我执的对境的意思,有时候经典里面也会讲破除我执,破除我执的意思是:我执看起来好像很真的样子,看起来好像是没有错的,我们指出「你错了」,这就变成破除我执,「你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你的对境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够这样了解的话就是破除我执,破除我执跟断除我执是不一样的,破除我执是我执的对境的意思,断除的意思是真的把我执消灭掉的意思,这是解脱才会有的。

  

问题:在我们听来,破除和断除好像很类似,不知道差别在哪里。

  

回答: 断除的意思是它已经不会出现了,破除只是比如在一个东西上戳一个洞而已。

  

问题:刚刚仁波切说我执是有境,讲到我执的对境是一种我执的想法,我爱执中的「爱」也是一个想法,那么,我爱执就是一种我执的对境了吗?

  

回答:我爱执的对境不可以说不存在,我执的对境是不存在的,我爱执本身是我执所影响的,但是,我爱执并不是我执。比如「我」本身实际上只有百分之一分,我们却把它看得很重,把它自己独立的成分看得大一点,这是我执,因为把它看大了一点,所以,当我在看它的时候,就会特别去注重它,就是我执会影响到我看它时会特别注重,这就是我爱执。所以,我们不可以说我爱执的对境不存在。

  

问题:我执是分别心的概念,当我们在修空性的时候,是先断我执或我爱执呢?

  

回答:以断来说,就是刚刚讲的消灭的角度来说,菩萨会先断我爱执,再来才是断我执。菩萨也有利根、中根和钝根,利根在暖位就开始断我爱执了,中根的在见道时才断除我爱执,钝根是在七地才断除我爱执,有这样的区分。菩萨的不会退转的力量,利根菩萨在暖位就已经决定了,中根是在见道,钝根则是在八地决定。

  

问题:这是属于我爱执的部分,我执呢?

  

回答:不管哪一种,我执都是在八地才会断除。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四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