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四十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3/18
在《入行论》的〈智慧品〉当中最主要是讲到正见的建立,就是去了解上下宗派之间主张的差异,这里面主要是破除劣乘当中以经部宗为主的主张以及大乘当中非中观宗的主张。所以,在〈智慧品〉一开头首先就是破除经部宗和唯识宗的主张,在破除了之后,接着就会提到中观宗本身对于空性的主张。
上次已将讲到破除他们在二谛上的主张,这里就有提到经部宗对于二谛的主张,因为他们的主张跟中观宗是不一样的,接着就会提到唯识宗的主张,然后就会一一加以破除。当然〈智慧品〉最主要是以宣说中观宗的主张为主,然后再针对经部宗和唯识宗的主张加以破除。
这里首先会提出唯识宗的主张,唯识宗主张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两者是成立的,另外,他们主张遍计所执性不是谛实成立的。中观宗就会破除唯识宗的主张,在破除依他起性是谛实成立的这一点上,依他起性又分为境和有境,主要是要破除执有境为谛实成立这一点。因为唯识宗执有境(心识)是谛实成立的关系,因此,依之也执对境上的诸法也是谛实成立的。所以,执对境上诸法谛实成立的根源就可以追溯到执有境谛实成立这一点。所以,中观宗破除唯识宗主张的依他起性谛实成立最主要是要破除在(有境识)上执谛实成立。
唯识宗主张识是谛实成立的,而中观宗主张识并不是谛实成立的,而且连诸法都不是谛实成立的。对于中观宗这样的主张,唯识宗当然是不承许的,因此,他们就跟中观宗辩论,就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主张。请看第 262页,
「若时无有错乱心,谁能缘于彼幻事。」
就我们而言,我们会说诸法无谛实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诸法是由谛实成立的心识而成立起来的话,这个心识是颠倒识,颠倒识当然不是真的,这是我们的主张。
唯识宗当然没办法承许这一点,他们说:对境如果是由有境(颠倒识)所成立起的话,以成立起瓶子来说,如果成立起瓶子的识是执实的颠倒识的话,照说瓶子应该也是无谛实成立的。
以瓶子是无实有来说,它的原因是什么呢?以正面的来说,我们以究竟理智(最好的心识)去加以追寻之后,会发现瓶子在实情方面并不存在,因此,瓶子是无谛实成立的。如果就反面来说的话,说瓶子是无谛实有的是因为执瓶子的这个心识是颠倒识,因为执瓶子的心识是颠倒识的关系,所以瓶子是无实有、不存在的。
对我们而言,瓶子好像是显现为实有的,或是说我们把它见为实有的,可是,瓶子在实际上并不成立,也就是我们无法将「瓶子实有」这一点成立起来,因为显现出瓶子实有的这个心是颠倒识的关系。因为这个心是颠倒识的关系,所以不可以成立瓶子是谛实有,另一方面可以说:所以,可以成立瓶子是无谛实有。
因为中观宗是用这样来成立起对境是无谛实成立的,唯识宗就对中观宗说:你就以「无谛实成立」这个因成立起瓶子无谛实成立,你说那个心是颠倒识,可是,颠倒识必须要有一个能力才能够成立起无谛实成立,所以,这个有能力的颠倒识本身是谛实成立的。
问题:唯识宗在问中观宗时说:如果这个颠倒心本身是颠倒识的话,它看出去的就不是谛实有,因为这个心识是颠倒的,所看出去的对境就一定不是谛实有。有境是颠倒心的话,去看对境的谛实有就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角度,以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它是没有谛实存在的,这是因为有境是颠倒的关系。
回答:现在用这个正因是中观应成派用的,这个心是颠倒识所以不可以成立有境是谛实有,或者可以说这是颠倒识所以可以成立这是无谛实有的,这是中观应成派说的。唯识觉得:中观应成派一直用「这颗心是颠倒识」这个理由,一直把「执着心是颠倒识」当成正因的话,这就表示它可以成立对境是无谛实有的。所以,唯识就觉得:你一直这样用的话,这个正因本身应该要有可以成立的一个能力,如果它有这样的能力的话,它本身需要是谛实有,也就是这个颠倒识本身需要谛实有,如果没有谛实有的话,它就是假的,它是假的就变成没有能力,就没有办法成立对境是无谛实有。这是唯识的讲法,因为唯识认为:不管这个心是颠倒识或非颠倒识,任何一个心都是谛实有。他们认为:我执也是谛实有,空正见也是谛实有,任何一个心都是谛实有。
问题:我对于中观的第二个部分还是不能够了解,刚刚说如果心是颠倒识就不能成立谛实有,第二个是就能够成立它是谛实无。我不能了解的原因是:如果我已经疯了,我就不能知道那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好的,虽然我不能成立它是好的,但是,我也不能成立它是坏的,不是吗?
回答:你讲的没有错。现在是第三个来了,并不是有颠倒识的这个人,我们是用第三个人,他讲: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所以,这个对境是不存在的。这并不是本身颠倒的这颗心所成立的,而是第三个人成立的。我们凡人都会觉得所有一切法都是谛实有,中观应成派会问:一切的法是谛实有吗?或是无谛实有呢?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谛实有」的话,理由是「我想」,我们会把这当成是理由,中观应成派就会说:你用这个理由没有办法成立,因为你这颗心是颠倒识,因为这颗心是颠倒识,所以不可以成立法是谛实有。这是中观应成派的讲法。
我们平时说一切法是谛实有空,为什么呢?因为寻求的话找不到,我们也会用这样的正因。这个意思是:一切的法是谛实有空,因为能观察究竟本性的智慧---观察它就是谛实有空的,所以,它就是谛实有空的,一切的法是谛实有空,所以就可以说谛实有空就是它的本性。我们凡人的想法是颠倒识,它只是想而已,实际上不是谛实有的。但是,我们平常就会把这个当理由,它是谛实有啊!我有看到它是谛实有啊!我们凡人就会用这个理由。
中观宗是以执实的心是颠倒识来成立起诸法是无实有,就是以这个因来成立起诸法无实有。而唯识宗也是以执实是颠倒识为因来成立起诸法是谛实有的。他们说:用执实的颠倒心为理由是没办法成立起诸法无实有的。因此,他们在这里的词句说「若时无有错乱心」,如果没有错乱心的话,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执实的颠倒识的话,则无法成立起诸法无实有,这是因为这个执实的心没有能力的关系,所以,这个对境当然就无法成立起来了。「谁能缘于比幻事」,幻化的事又如何成立起来呢?因为没有一个能够成立起它的心。
问题:这两句是唯识宗的主张,他们的主张就是:如果没有这个颠倒心的话,到底是谁在看这一个幻事(无实有的事)呢?如果有这个颠倒心就表示心是实有的,唯识宗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呢?
回答:不对。主要是说:这个颠倒识谛实有空(无谛实有)的话,那么,它就没有办法当成正因来成立对境。中观应成派是把它当成正因来成立一切法是谛实有空,主要的重点是在这个地方。这里的「幻事」就是刚刚讲的「一切的法是谛实有空」,这个部分没有办法成立,谁能够成立一切的法是谛实有空呢?谁能够成立一切的法是像幻事呢?
接着就是答辩,也就是中观宗就以着唯识宗所说的方式来作答辩,就好像我们用相同的理由来作答辩的意思。中观宗说:如果对境是谛实成立的话,有境也一样是谛实成立的,如果有境是无谛实成立的话,对境也一样是无谛实成立的。可是,唯识宗就不这样认为,他们说:对境可以无谛实成立,可是,有境是谛实成立的。所以,中观宗就要破除唯识宗,如果有境是谛实成立的话,就将无法成立起对境是无谛实成立的。
问题:这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唯识宗在质问中观宗:如果万法都没有自性成立的话,到底是谁看到这个无自性的呢?他是不是要表达心是实有的呢?
回答:不是。如果你这样解释的话,有境就变成是空正见,而这里的有境是执着心,并不是空正见。中观说一切万法是谛实有空,既然万法是谛实有空的话,那么,执着的心也是谛实有空,既然执着的心是谛实有空的话,而执着的心是颠倒识,所以就不可以将「对境是谛实有空」当成是正因。所以,有境是执着心。主要的重点是:唯识的有境一定是谛实有,所以,唯识觉得中观应成派有时候用一个有境的正因来成立谛实有空,所以,唯识就抓住这个正因来辩。中观用的正因有很多,他们有时候用的是有境的正因,比如「执着心是颠倒识」这种正因来成立万法是谛实有空,他们就把这种正因抓出来辩,为什么要抓出这种正因呢?因为这就是把有境当成正因,唯识觉得正因一定要有谛实有的、自性存在的,如果没有的话,它就没有什么能力,也就没有办法成立唯识的想法。唯识在这里辩的是:有境谛实有的话,对境也要谛实有。这是唯识最后的结论,中观就辩论回去说:唯识说:有境是谛实有,对境是不存在,有境是存在。这个主要是指外境,这…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五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