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七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四十七》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4/01

  

上次讲到中文的第 268 页,藏文是在第 473 页最后面,上次已经作了一些解说。这个科判是「申四破计诸安立有之法有谛实成就之所依」,安立有之法就是假有的法。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快将破除唯识宗的主张的阶段讲完了。

  

假有的法就是指轮回,轮回的因是烦恼,烦恼的果就是轮回的三界,唯识宗说果是依于因而有的,轮回所依的因是烦恼。所以,果必须要有一个实质的依附处,也就是它的基础必须是实有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实有的依附之处,就将不会有烦恼生起,也就不会有所谓的造业了,也就是整个轮回变成空了,那就不会有所谓的轮回了。所以,这里说一切假有法都是实事的依附处。

  

上星期讲过第 268 页的前两句偈颂,「或言轮有实所依,若不尔者如虚空」 这是唯识宗的主张。下面两句是破除他的主张的回答, 「若不实法依实因,云何有能生果者」 轮回的依附之处如果是实有的话,那就应该是无轮回的,这是回答的部分。

  

唯识宗说轮回的依附处是实有的,追究起这个实有的依附处就是心,为了要破除他们所主张的「心是实有」这一点,就以下面两句来回答,

  

汝二取心无助伴,应唯自知及自明。

  

当中观宗破唯识宗时,他就说:就你而言,你认为有境(此心)是实有的,如果像你所说的是实有的话,那它应该要成为独一的,面对境而生起二取的心应该就不会有了,因为唯识宗认为无外境,且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

  

中观宗认为如果像唯识宗这样认为无外境的话,那应该真的没有对境。因为唯识宗不承许有外境,中观宗就对唯识宗说:如果你们唯识说的境既不是外境也不是心的话,那就没有境了。如果没有外境的话,岂不就变成无二显了吗?因为无外境就无二显,所以有情就不会有错乱了,如果这样的话,有情不就自然早已成佛了吗?

  

若时心离于二取,一切众生已成佛。

  

若时」就是指只剩下识而没有境的时候。「若时」就是指成立起这个观点的因,「一切众生已成佛」就是指能成立起的因(能立因)。中观宗继续说:并不是如此。因为有情并不是全部都已离二显的错乱了,既然没有远离二显的错乱,所以仍然必须要努力于证得「能所二执空」的二空。

  

这个回答就是下面两句:

  

若已知是复何须,观于唯识有何益。

  

到此已经将破除唯识宗主张的部分讲完了,再来就要问大家问题。

  

  1. 唯识宗首先是以什么来与中观宗争辩的呢?
  2. 中观宗以何种相同于唯识宗的争辩来做回答呢?
  3. 这里主要是要破除唯识宗所主张的识是实有的识这一点,唯识宗所主张的识有两个,他认为有「无外境之识」,另外,他也认为有能成立起如此无外境之识的自证分。所以,他认为有这两种识。在这边是以破除唯识宗认为这两种识是实有为主,在破除的时候,为什么举出来都是心或自证分,理由在哪里呢?
  4. 当中观宗要破除唯识宗所主张的无外境之识时,是如何破除的?
  5. 当破除自证分的时候,引出哪一部经呢?
  6. 当以正理来破除的时候,是以哪两种比喻将它破除的呢?这两种比喻在这里面有,一个是灯明,另一个是沸琉璃。
  7. 当应成派在破除唯识宗的自证分时,除了他自己所举的这些正理之外,应成派也以唯识宗他自己所举出来的能成立起自证分的正理来破除唯识宗,也就是中观宗以唯识宗所举出的成立起自证分的正理来破除唯识宗所主张的自证分。那是什么理呢?
  8. 中观宗对唯识宗说:你所举出来的能成立起自证分的因就是念(回忆),如果你所举出来的念(回忆)可以成立起来的话,那么,这个念应该是可以成为正因才对,而实际上并不能。为什么呢?如果没有自证分的话,正念还是一样可以生起的,所以,你所讲的正因并不是正因,你所讲的是没有周遍的。如果是正因的话,那就必须是要周遍的。而中观应成派用什么比喻,没有自证分也能够生起正念呢?于是就有了下面一个问题。
  9. 当举出这个比喻配合起意义来解说的时候有五点,这是哪五点呢?就是意喻结合起来解说是哪五点呢?
  10. 唯识宗又举出另外一个成立起有自证分的一个能立因,他举出怎样的因出来呢?这个问题中包含两个问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当中观宗要破除唯识宗所举出来的这个能立因的时候,是用什么方法去将它破除的?唯识宗除了上面所举的那些能成立起自证分的能立因之外,他又另外讲到有自证分是因为有他证分的缘故,所以,他举出这一个能立因出来,而中观宗是用什么方法将他所举的能立因破除的呢?
  11. 唯识宗认为实事是谛实成立的、实有的,所以,唯识宗才主张一切假有的法(轮回之法)的根基必须是实有的、谛实成立的。他还说:如果实事不是谛实成立的话,就将没有假有的法,没有轮回。唯识宗是根据什么来举出这样的理由呢?在这一点上,中观宗是如何破除它的?

到此为止已经将破除唯识宗的主张的部分讲完了。

  

翻译者问:他不是主张三性吗?为什么《入行论》里面没有特别破除它呢?

  

回答:圆成实性主要的重点是空性、是谛实有的部分,为什么空性是谛实有呢?主要也是所依的依他起性是谛实有。为什么所依的依他起性是谛实有呢?因为心就是谛实有的。主要的重点是在此处,所以,如果破除心谛实有的话,那就整个都破除了。所以,很多论典在破除唯识的时候,会去破除心是谛实有的部分,如果这部分破除的话,其他也就自然破除了。

  

请看第 268 页下面科判,「卯三遮计于通达空性道之中观宗应无须要亦不可能」,这个科判的意思就是说不需要通达空性之道。

  

虽已知如幻化事,云何能遮诸烦恼,若时于所幻化女,幻师亦能生贪等。

  

即使你知道这一切法是如幻的,依然无法遮除掉烦恼。他就举了魔术师为例说明,魔术师知道所幻化出来的幻化女是幻化出来的,可是,他依然会对于所幻化出来的幻化女生贪。所以,通达空性之道是无助于遮除贪等烦恼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意味,前面中观宗在破除唯识宗和经部宗的时候,说他们在讲道理方面是绝对不会输的,可是,只有知道这些道理对于断除烦恼并没有一点点的帮助。自宗的回答就是:必须要透过实修才能断除烦恼,不去修是不能断除的。

  

请看第 269 页的科判,

  

辰二答分三:巳一幻师生贪之理,巳二明依修通达空性之般若,应能断烦恼及其习气,巳三明断已生圆满果。

  

中观宗用这样来回答:只有透过修持才能断除烦恼,如果只有知道这些道理而不修持的话,那是不能断除的。

  

首先讲到「巳一幻师生贪之理」,幻师(魔术师)虽然知道幻化女不是真的女人,他也知道幻女空,可是依然会对她起贪。所以,中观宗说:悟得了谛实成立空这一点,对于灭除烦恼并没有帮助。

  

这边回答是说:魔术师自己本身不需要去证得空性,也就是不需要去通达谛实成立空这一点,如果他只有知道幻女是空这一点的话,对于灭除烦恼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于对烦恼的习气也无丝毫的伤害,也就是不会伤及烦恼的习气。

  

彼幻师于所知境,烦恼习气不能断。 由实执力见彼时,空性习气微劣故。

  

如果你无法去伤及无明的话,当然就不会伤及无明的耽着境,从这一点看来,你根本就没有悟得空性。如果没有悟得空性的话,就表示你根本就没有空性的习气,「空性习气微劣」就是指你根本就没有空性习气。

  

你要知道幻化女不是真正的女人,这也不需要去证得空性,甚至你心中也不需要有皈依,你也可以知道她不是真正的女人。所以,知道幻女空跟证得空性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即使畜生也会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就像我们照镜子看到镜中的影像,我们也知道他不是真的人,可是,不能以此当成证得空性的理由。一般见到幻化女很漂亮,可能就因此而对她生贪,而要破除对她生贪的话,也不需要知道她不是真的女人,更不用说未通达空性的人,看到漂亮的幻化女时也一样会生贪。

  

我们了解幻化的女人并不是真正的女人,这样的了解对于不要在她上面生起贪心有没有帮助呢?贪心有两种:一种是认定她是真的女人而去贪着,对于这种贪心是有帮助的。…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七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