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四十七》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4/01
上次講到中文的第 268 頁,藏文是在第 473 頁最後面,上次已經作了一些解說。這個科判是「申四破計諸安立有之法有谛實成就之所依」,安立有之法就是假有的法。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快將破除唯識宗的主張的階段講完了。
假有的法就是指輪回,輪回的因是煩惱,煩惱的果就是輪回的叁界,唯識宗說果是依于因而有的,輪回所依的因是煩惱。所以,果必須要有一個實質的依附處,也就是它的基礎必須是實有的,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實有的依附之處,就將不會有煩惱生起,也就不會有所謂的造業了,也就是整個輪回變成空了,那就不會有所謂的輪回了。所以,這裏說一切假有法都是實事的依附處。
上星期講過第 268 頁的前兩句偈頌,「或言輪有實所依,若不爾者如虛空」 這是唯識宗的主張。下面兩句是破除他的主張的回答, 「若不實法依實因,雲何有能生果者」 輪回的依附之處如果是實有的話,那就應該是無輪回的,這是回答的部分。
唯識宗說輪回的依附處是實有的,追究起這個實有的依附處就是心,爲了要破除他們所主張的「心是實有」這一點,就以下面兩句來回答,
「汝二取心無助伴,應唯自知及自明。」
當中觀宗破唯識宗時,他就說:就你而言,你認爲有境(此心)是實有的,如果像你所說的是實有的話,那它應該要成爲獨一的,面對境而生起二取的心應該就不會有了,因爲唯識宗認爲無外境,且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
中觀宗認爲如果像唯識宗這樣認爲無外境的話,那應該真的沒有對境。因爲唯識宗不承許有外境,中觀宗就對唯識宗說:如果你們唯識說的境既不是外境也不是心的話,那就沒有境了。如果沒有外境的話,豈不就變成無二顯了嗎?因爲無外境就無二顯,所以有情就不會有錯亂了,如果這樣的話,有情不就自然早已成佛了嗎?
「若時心離于二取,一切衆生已成佛。」
「若時」就是指只剩下識而沒有境的時候。「若時」就是指成立起這個觀點的因,「一切衆生已成佛」就是指能成立起的因(能立因)。中觀宗繼續說:並不是如此。因爲有情並不是全部都已離二顯的錯亂了,既然沒有遠離二顯的錯亂,所以仍然必須要努力于證得「能所二執空」的二空。
這個回答就是下面兩句:
「若已知是複何須,觀于唯識有何益。」
到此已經將破除唯識宗主張的部分講完了,再來就要問大家問題。
- 唯識宗首先是以什麼來與中觀宗爭辯的呢?
- 中觀宗以何種相同于唯識宗的爭辯來做回答呢?
- 這裏主要是要破除唯識宗所主張的識是實有的識這一點,唯識宗所主張的識有兩個,他認爲有「無外境之識」,另外,他也認爲有能成立起如此無外境之識的自證分。所以,他認爲有這兩種識。在這邊是以破除唯識宗認爲這兩種識是實有爲主,在破除的時候,爲什麼舉出來都是心或自證分,理由在哪裏呢?
- 當中觀宗要破除唯識宗所主張的無外境之識時,是如何破除的?
- 當破除自證分的時候,引出哪一部經呢?
- 當以正理來破除的時候,是以哪兩種比喻將它破除的呢?這兩種比喻在這裏面有,一個是燈明,另一個是沸琉璃。
- 當應成派在破除唯識宗的自證分時,除了他自己所舉的這些正理之外,應成派也以唯識宗他自己所舉出來的能成立起自證分的正理來破除唯識宗,也就是中觀宗以唯識宗所舉出的成立起自證分的正理來破除唯識宗所主張的自證分。那是什麼理呢?
- 中觀宗對唯識宗說:你所舉出來的能成立起自證分的因就是念(回憶),如果你所舉出來的念(回憶)可以成立起來的話,那麼,這個念應該是可以成爲正因才對,而實際上並不能。爲什麼呢?如果沒有自證分的話,正念還是一樣可以生起的,所以,你所講的正因並不是正因,你所講的是沒有周遍的。如果是正因的話,那就必須是要周遍的。而中觀應成派用什麼比喻,沒有自證分也能夠生起正念呢?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個問題。
- 當舉出這個比喻配合起意義來解說的時候有五點,這是哪五點呢?就是意喻結合起來解說是哪五點呢?
- 唯識宗又舉出另外一個成立起有自證分的一個能立因,他舉出怎樣的因出來呢?這個問題中包含兩個問題,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當中觀宗要破除唯識宗所舉出來的這個能立因的時候,是用什麼方法去將它破除的?唯識宗除了上面所舉的那些能成立起自證分的能立因之外,他又另外講到有自證分是因爲有他證分的緣故,所以,他舉出這一個能立因出來,而中觀宗是用什麼方法將他所舉的能立因破除的呢?
- 唯識宗認爲實事是谛實成立的、實有的,所以,唯識宗才主張一切假有的法(輪回之法)的根基必須是實有的、谛實成立的。他還說:如果實事不是谛實成立的話,就將沒有假有的法,沒有輪回。唯識宗是根據什麼來舉出這樣的理由呢?在這一點上,中觀宗是如何破除它的?
到此爲止已經將破除唯識宗的主張的部分講完了。
翻譯者問:他不是主張叁性嗎?爲什麼《入行論》裏面沒有特別破除它呢?
回答:圓成實性主要的重點是空性、是谛實有的部分,爲什麼空性是谛實有呢?主要也是所依的依他起性是谛實有。爲什麼所依的依他起性是谛實有呢?因爲心就是谛實有的。主要的重點是在此處,所以,如果破除心谛實有的話,那就整個都破除了。所以,很多論典在破除唯識的時候,會去破除心是谛實有的部分,如果這部分破除的話,其他也就自然破除了。
請看第 268 頁下面科判,「卯叁遮計于通達空性道之中觀宗應無須要亦不可能」,這個科判的意思就是說不需要通達空性之道。
「雖已知如幻化事,雲何能遮諸煩惱,若時于所幻化女,幻師亦能生貪等。」
即使你知道這一切法是如幻的,依然無法遮除掉煩惱。他就舉了魔術師爲例說明,魔術師知道所幻化出來的幻化女是幻化出來的,可是,他依然會對于所幻化出來的幻化女生貪。所以,通達空性之道是無助于遮除貪等煩惱的。從這裏可以看出來這樣的意味,前面中觀宗在破除唯識宗和經部宗的時候,說他們在講道理方面是絕對不會輸的,可是,只有知道這些道理對于斷除煩惱並沒有一點點的幫助。自宗的回答就是:必須要透過實修才能斷除煩惱,不去修是不能斷除的。
請看第 269 頁的科判,
「辰二答分叁:巳一幻師生貪之理,巳二明依修通達空性之般若,應能斷煩惱及其習氣,巳叁明斷已生圓滿果。」
中觀宗用這樣來回答:只有透過修持才能斷除煩惱,如果只有知道這些道理而不修持的話,那是不能斷除的。
首先講到「巳一幻師生貪之理」,幻師(魔術師)雖然知道幻化女不是真的女人,他也知道幻女空,可是依然會對她起貪。所以,中觀宗說:悟得了谛實成立空這一點,對于滅除煩惱並沒有幫助。
這邊回答是說:魔術師自己本身不需要去證得空性,也就是不需要去通達谛實成立空這一點,如果他只有知道幻女是空這一點的話,對于滅除煩惱是沒有幫助的,甚至于對煩惱的習氣也無絲毫的傷害,也就是不會傷及煩惱的習氣。
「彼幻師于所知境,煩惱習氣不能斷。 由實執力見彼時,空性習氣微劣故。」
如果你無法去傷及無明的話,當然就不會傷及無明的耽著境,從這一點看來,你根本就沒有悟得空性。如果沒有悟得空性的話,就表示你根本就沒有空性的習氣,「空性習氣微劣」就是指你根本就沒有空性習氣。
你要知道幻化女不是真正的女人,這也不需要去證得空性,甚至你心中也不需要有皈依,你也可以知道她不是真正的女人。所以,知道幻女空跟證得空性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即使畜生也會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就像我們照鏡子看到鏡中的影像,我們也知道他不是真的人,可是,不能以此當成證得空性的理由。一般見到幻化女很漂亮,可能就因此而對她生貪,而要破除對她生貪的話,也不需要知道她不是真的女人,更不用說未通達空性的人,看到漂亮的幻化女時也一樣會生貪。
我們了解幻化的女人並不是真正的女人,這樣的了解對于不要在她上面生起貪心有沒有幫助呢?貪心有兩種:一種是認定她是真的女人而去貪著,對于這種貪心是有幫助的。…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七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