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八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四十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4/08

  

前面我們已經破除了經部宗的主張,也破除了唯識宗的主張,在破除了他們的主張之後,他們說:你們中觀宗所說的成立起空性的正理是對的,你贏了,可是,你們所說的修空性之道對于滅除煩惱是沒有用的。

  

如果就科判而言的話,請看第 268 頁,「卯叁遮計于通達空性道之中觀宗應無須要亦不可能分二:辰一出彼計,辰二答。」上次講完了,今天從第 272 頁開始講。

  

中觀宗在「辰二」作回答的時候,用了叁個科判來作回答,第一個科判:這邊所說的跟你們所舉出來的幻師的例子不盡相同,因爲幻師依然會生貪。第二個科判:修通達空性的般若是可以將煩惱的種子甚至習氣都斷除,修空性將煩惱習氣斷除之後可以産生圓滿的果報。

  

我們現在是講到這叁個科判當中的「巳叁明斷已生圓滿果報」當中所分的兩個科判的第二個「午二釋難」,請看第 272 頁,午二釋難

  

若供無分別心者,雲何亦能得果報。

  

他們認爲:如果是無谛實成立的話,佛也是無谛實成立的,這樣佛就不會有分別心了,那麼,在供了佛之後豈不是就沒有果報可得了嗎?說實事師是這樣的說法,因爲說實事師認爲一切都是谛實成立、谛實有的,佛也一樣應該是這樣的。所以,他們對于佛谛實成立這一點有特別的偏執,也就是有一種特別的耽著在,就像我們執實的心一樣。他們認爲:如果佛是谛實成立的話,如果我們去供養他,他至少還會給我們一些回報,這樣我們才能夠積聚福德。如果佛不是谛實成立的話,我們供養他,他也不會給我們回報,這樣豈不就不能積聚福德了嗎?

  

這裏不是說佛不是谛實成立的意思,這裏是講說實事派會說一切有爲法都是谛實有的,所以說我們的執著心是對的,也可以說連佛也有執著心,因爲執著谛實有是真實的情況,所以,佛也要有在有爲法上面谛實有的看法。這是說實事派所認爲的,他們會說佛會對于有爲法上面有執著心,也就是佛會在有爲法上面看成是谛實有的,佛要有這樣的一個心。對境本身法的情況是什麼,佛就有一模一樣的想法,因爲佛是一切遍智。所以,他在有爲法上會有谛實有。所以,當我們供養佛的時候,佛就會想「這是他供養的」,因爲有這樣子想,我們才會得到功德。

  

如果以中觀來講的話,佛就不會這樣想了,因爲一切法是谛實有空,所以,佛就不會執著他有供養或他沒有供養,既然佛沒有這樣去區分的話,我們供養他又能得到什麼功德呢?這是說實事派的想法。因爲佛有這樣的執著,我們才會有功德,所以,佛有這種谛實有的執著心。因爲以說實事派來說,谛實有是真實的,所以,佛一定要有。比如這是無常,他也要了解這是無常,這是谛實有,他也要了解這是谛實有。所以,法本身是怎樣的情況,他一定就要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以說實事派來說,佛是有執著心的,他們覺得執著心是事實的一個想法,而並不是顛倒識,所以,佛也要有執著心。這就是這裏所提出來的問題。

  

這裏說:佛如果沒有這種執實的分別心的話,我們供養佛的果報又怎麼能夠獲得呢?這裏引經來回答說:佛是我們的供養境,他絕對不會生起「某個人供養」的念頭,因爲佛已經般涅槃了。

  

經言住世或涅槃 供養福德均等故」 

  

這裏是引用慈氏《獅子吼經》,《獅子吼經》裏面說:佛在世的時候對佛供養,以及佛入涅槃之後對佛所留下來的舍利塔供養,所得到的福德是相等的。因爲對佛或對舍利塔供養時,佛或舍利塔都不會生起「你來供養」的想法,他也不需要生起這樣的思惟。所以,說實事派這樣的爭辯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實事派說的佛沒有這樣的心就會導致供養得不到福報是不合理的。

  

世俗勝義供養佛 經言均能生果報

  

這邊回答:不但佛在經典裏面這樣子說,甚至佛還在經典裏面講到:「不論你是由世俗來成辦供養佛,或是透過真如來成辦供養佛,一旦你供養了佛,不管有沒有執實,都一定可以獲得果報的。說實事者說:佛要有谛實有的心,這樣的供養才有福報。這樣的說法是不合理的。」這裏說:即使佛無執谛實成立的心,我來供養佛也依然會有福報。這是佛親口在經典裏面所說的。第 272 頁的偈頌是:

  

如汝許于谛實佛,供養得果亦如是。

  

到此爲止,我們已經講完了對于能否得到果報的問難的回答,就是講到佛在成佛之後有無執谛實成立這一點,對方就這一點來問難,這邊就破除掉對方說的佛如果沒有執實的心,供養佛就沒有福報。

  

到此爲止講完了「子一二谛之安立」,這個科判是在第 254 頁,在闡釋二谛安立的時候,就一並將唯識宗及經部宗的主張破除,也將這兩宗在破除之後的答辯再一次破除。

  

我們前面主要是講二谛,在講二谛的時候就提出來經部宗及唯識宗的辯論,大家對于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辯論要有概念。以二谛的區分來說,一個是表面的,一個則是它的本性,這兩個就是二谛。我們這裏在講二谛的時候,可以分成表面的情況及它真正實際的情況,這兩個就是二谛。

  

《入行論》裏面講二谛的時候,顯現對于什麼衆生會有區分,比如區分爲一般的凡人跟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又可以分爲瑜伽的跟不是瑜伽的,就這樣一直分下去,瑜伽裏面又可以分爲了悟空性的和沒有了悟空性的。所以,所有衆生面對一個境的時候,就會慢慢深入,越來越深,越來越深。比如了悟空性的人可以分爲凡夫的了悟空性的修行者及聖者的了悟空性的修行者,這兩個面對境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剛剛所講的顯現跟實情兩者也是這樣,以我跟一個智慧很高的人來說,我們兩個的顯現跟實情就不一樣,他的實情比較深,我的實情可能是他的顯現,他的實情則是我完全沒辦法看到的。如果又再跟另外一個比他的智慧更高的人比起來,他的顯現跟實情又不一樣。所以,顯現跟實情就一直會有這種情況。顯現跟實情就有這樣的區分,比如動物跟人之間的顯現跟實情也可以區分,而有學佛的人跟沒有學佛的人,面對這個世界時又有不同的顯現跟實情,一直可以這樣分,所以它有深度。

  

這邊這樣子講出來的時候,自然就會批評到說實事派,在講到二谛時,可能會說:你們是顯現的階段,並不是實情的階段。因爲這樣的關系,他們就會辯解:「我們不是顯現,我們是實情。」所以,在講二谛時,唯識宗和經部宗會有這樣的辯論,主要是這樣來的。然後就開始去破除經部宗及唯識宗,在破除了那些之後,他們就講出剛剛後面的辯論:你們講的空性如果是對的話,就有可能會産生出這些問題,比如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及供養佛沒有辦法得到功德。于是就産生這樣的辯論。我們到這個階段就已經將二谛講完了,所産生出來的辯論也都已經講完了。

  

接下來寂天菩薩更說:不用說成佛需要空性,連解脫也需要它,沒有修到空性是不可能會解脫的。他在前面沒有用這樣重的口氣講,而經過了反複的辯論之後,他就對說實事派更振振有詞的這樣說。

  

接著寂天菩薩更向經部宗和唯識宗說:「要成就遍智一定要通達空性,即使僅僅要證得解脫,也需要通達空性,更不用說成佛,一定必須要證得空性。」所以,寂天菩薩在這裏更振振有詞的這樣說。

  

接著唯識宗以下諸宗就問難:

  

見四谛等即解脫,求具空性有何益?

  

也就是說:見到四谛已經可以獲得解脫了,何苦還要更求證得空性呢?證得空性跟解脫有何關連呢?

  

接著是回答,首先就引經來做回答,所引的經是《般若經》。請看文,

  

經雲未得此道時,不成叁乘菩提故。

  

注解第叁行說到「若有實想則無解脫」,這是《般若經》裏面所說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證空性之道的話,那是不可能成就叁乘菩提的,叁乘菩提就是指叁乘的解脫果位。

  

這邊引用了《般若經》,可是,說實事師又可以分爲叁派,在這叁派當中,唯識宗承許《般若經》,所以是沒問題的,可是,毗婆沙宗和經部宗這兩個說實事師根本就不承許這一部經。因此,在引了他們不承許的經之後,就又有人問:「你爲什麼要引出他們所不承許的經呢?」回答就是:「基本上,引出這一部經就是引出他們的問題所在。」剛剛看到的《般若經》中的「若有實想則無解脫」,也就是:如果有執谛實成立之想的話,則無解脫。

  

認爲證得解…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八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