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八講(第9品)▪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有執實的話,那就不能從煩惱當中解脫出來,沒有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就不得涅槃,因此

  

一切心有所緣者,涅槃亦依佛語住。

  

如果未悟得空性而且你的心有執實的所緣的話,也就是你的心還有執實的話,你的心還會去緣念這些執實,「涅槃亦依佛語住」就是涅槃亦難以安住的意思,也就是「涅槃也不會有」的意思,就是沒有證得空性就不會有涅槃。所以,這裏翻成「佛語」就差太多了,另外的翻譯就比較正確。

  

如果沒有悟得空性的話,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如此一來,這些比丘不管再怎麼依于這些對治法都無法斷除煩惱的話,他的一番努力豈不就是白費了嗎?

  

接著再進一步回答:

  

若由斷惑便解脫,無間應成阿羅漢。

  

意思就是:如果像你所說的這樣,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斷除煩惱的話,要得到阿羅漢果豈不是變成太容易了嗎?你們所說的煩惱並不是指所有的煩惱,而只是去修四谛十六行相所斷除的煩惱而已,如果只修四谛十六行相斷除部分煩惱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的話,豈不是太容易了嗎?所以說「無間應成阿羅漢」。

  

《入行論》的意思是:像你所說的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斷除煩惱,可是,你所斷的煩惱是粗品的煩惱,如果只斷除粗品煩惱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的話,外道修世間道者也有斷除煩惱,那麼,他們也應該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了?

  

彼等雖無現行惑,而猶見有業力故。

  

即使沒有煩惱,可是,依然有業力存在。對方如果回答:修世間道者所斷除的煩惱跟在此說的修四谛十六行相所斷除的煩惱不可同日而語,因爲修世間道斷除煩惱並不能得阿羅漢果,而修四谛十六行相者則可得阿羅漢果。如果對方這樣說的話,我們就回答:「彼等雖無現行惑,而猶見有業力故。

  

也就是暫時雖然沒有煩惱現行,可是,將來依然會再生起煩惱,由再生起煩惱而再去造作引生來世的業。他們所說的沒有煩惱並不是指沒有了所有各宗派所說的煩惱,他們仍然還有應成派所認爲的煩惱存在。

  

我們常常提到《對法》二論,就是指阿毗達磨的上下《對法論》,《對法》二論所說的阿羅漢就是下部宗所說的阿羅漢,是修四谛十六行相斷除煩惱之後生起證悟就稱爲阿羅漢,可是,這樣子所稱的阿羅漢並不是應成派所認爲的真正阿羅漢。如果我們說《對法》二論所說的阿羅漢非真阿羅漢的話,並不會造謗法業。可是,如果說阿羅漢非真阿羅漢的話,這樣就會造謗法業。

  

這邊說「彼等雖無現行惑,而猶見有業力故」,也就是雖然《對法》二論所說的阿羅漢無煩惱,可是仍然還有業力存在,他們所說的無煩惱實際上還是有應成派所說的煩惱存在。像這樣的補特伽羅,他會自認爲已經不需要再流轉輪回了,這只是他自己認爲而已,實際上還有業力存在,業力依然會有蘇醒的時候,一旦業力蘇醒了,就還是要再入輪回當中流轉。

  

月稱菩薩在他所寫的《入中論》的自釋(他自己所作的注解)裏面就講到:「《對法》二論所說的阿羅漢就如同在第四禅天無想天裏面的無想者一樣,因爲他進入到無想的禅定當中,當他剛投生到第四禅天的無想天時還有念頭,他會自以爲自己得到阿羅漢果了,然後從投生之後到他死之間,他都不會有任何的思想活動,而且,他就好像進入了沈睡當中,並不會有任何思想的活動。直到他死亡的時候,他才會又有一個念頭生起來,到此時他才知道自己沒有證得阿羅漢果。

  

《對法》二論所說的阿羅漢就如同無想天的無想者一樣。但是,這裏說的「如同」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對法》二論裏面說的阿羅漢並不是無想的,他們一定是有想的。相同的是他們都自以爲自己已經成就阿羅漢的部分,等到快要往生時才發現到自己沒有成就阿羅漢,這個部分是一樣的。所以,《對法》二論所說的阿羅漢自己認爲已經成就阿羅漢了,等到生命到期的時候,才發現到根本沒有成就阿羅漢。

  

我們要去區分無想等入和無想天,無想等入是欲界才有的,無想天則是色界裏面的四禅界才有的。也就是在欲界先進入無想等入,然後再投生到第四禅天的無想天,所以是在欲界修無想等入。他們爲什麼修無想等入呢?因爲他們認爲無想天就是阿羅漢、解脫,所以,他們就一直努力去修,希望能到那個地方。修到最後,他們真的會投生到那裏,等到投生到那裏的時候,就會認爲自己成就阿羅漢了,然後就馬上進入禅定當中,好幾百劫都沒有想,等到他的生命到期的時候,他才會發覺到自己根本沒有成就阿羅漢。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八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