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八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脱不需要证空性者,可以说中观自续派以下通通都是这样主张的,只有应成派说要证得解脱必须要证空性。所以,由这里面所说的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寂天菩萨是应成派的。

  

自续派以下说要证得解脱不需要证空性,这样说的人是自续派以下的说宗义者,而不是证得解脱的人,也就是证得解脱的人跟这样说的人是不同的人。自续派以下的说宗义者只会说如何证得解脱的方法,可是,真正证得解脱的人不会像自续派以下诸宗会去说证得解脱不需要证空性。就好像我们前面讲的唯识宗以下诸宗说「佛的心相续当中还有执谛实有的心」,而中观宗说「佛的心相续当中没有执谛实有的心」,这两个所说的对象都是在说佛,可是,这并不是佛自己说的,而是说宗义者说的。同样的,这里说「要解脱要不要了悟空性」,这不是要解脱的那个人说的,而是这些说宗义者所说的,我们在这里要区分清楚。

  

实际上是应成派的才对,所以,佛的心相续当中是没有执谛实有的心的,那些说佛的心相续当中有执谛实有的心者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实情。就像刚才说的「要证得解脱必须要证得空性」,这是真实的,而说「不需要证空性」者所说的词句就不是真实的。

  

这里的「见四谛」中的「四谛」并不是应成派所承许的不共的四谛,而是佛初转*轮当时所说的四谛,也就是下部宗所承许的四谛。说到应成派所承许的不共的四谛时,基本上就是有无明的根本,由根本引生出与其他宗派所承许的有很多不同的各种烦恼,又由此烦恼引生出各种不同的业,应成派对于业的主张也跟其他宗派有所不同,对于由业而感生各种不同的果报,应成派所承许的也跟其他宗派有所不同。所以,就应成派而言,对于轮回当中的各种不同的建立,有很多与其他宗派不同的观点存在。因此,要去断除掉这些不同的烦恼,自然也会引生出不同的方法出来。

  

比如下部宗说到引生出补特伽罗我执的无明,他们所说的跟应成派所说的无明相比,应成派就显得更为深细了。由这个无明引生出贪,下部宗所说的贪跟应成派所说的贪相比,应成派所说的也更为深细一点。像应成派所说的无明或贪,下部宗是无法认知出来这是贪或这是无明,他们认为这些是实情、这些是无错乱的心。

  

在下部宗所说的贪里面,已经包含应成派所说的贪了,但是,除了下部宗所说的贪心以外,应成派还有认出其他部分的贪心。所以,应成派所说的跟其他派不共的贪有两种,一个是除了下部宗所说的贪以外另外一个应成派所认出来的贪,另一个是下部宗所说的贪心里面本身就有应成派所说的贪心,就有这两种。

  

比如俱生我执有大大、大中、大小、中大、中中、中小等等,大大已经把后面八个都包含在里面了,如果有两公斤的话,大大可能包含有一公斤了。同样的道理,在下部宗所说的贪心里面,应成派所说的贪心已经在里面了,这是应成派不共的贪心当中的一种,除了这个以外,也另外会有一些非常细微的贪心,这是下部宗无法辨认出是贪心的,应成派就能辨认出来这是贪心。所以,也有这种不共的贪心,总共就有这两种贪心。

  

应成派为什么会有这种跟下部宗不同的贪心呢?因为从无明开始就不同了,应成派所认为的无明,下部宗却认为是实情而不是无明。下部宗觉得这些是实情,而应成派却认为这些不是实情。接着各式各样的贪等烦恼就会出现,在这些出现的时候,下部宗又觉得这可能是爱而不是真的贪。所以,应成派所讲的是非常细的。

  

刚刚所讲的四圣谛,我们要讲下部宗的四圣谛,并不是应成派的四圣谛。如果是应成派所讲的四圣谛的话,当然集谛和无明都要了解,所要了解的是应成派的无明,那当然就要了解空性。所以,要了解应成派的四圣谛的话,那就一定先要了解空性,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四圣谛。所以,这边所讲的四圣谛是下部宗所说的四圣谛。

  

这里的「见四谛」中的四谛就是指佛初转*轮时所说的四谛,这样的四谛是不需要去悟得诸法谛实空的。为什么要引用《般若经》呢?最主要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引出《般若经》可以说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要成立起要证得解脱必须要证得空性,另一方面是要破除下部宗不承许大乘经为佛说的这一点。

  

在这样说了之后,对方就说:「我无法承许大乘经是佛语。」我们就回答他:「照你这样说的话,你是用什么方式来成立起是佛经呢?那么,我就用你的方法来成立佛经。」

  

接着说:「你们说小乘的经典是佛经,那是因为你们承许的缘故」,所以,这里就反问:

  

若谓大乘非汝许,汝小乘教云何成,何故二者独许此,此汝初生亦未许,以何因缘信解彼,此于大乘亦相等。

  

也就是说:你在最初刚出母胎的时候,你也没有承许小乘的经是佛经,是因为后来你对三法藏去闻思而将它视为量之后,你才承许小乘的经是佛经。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承许。

  

接着说:如果你说是因为有很多的补特伽罗去做闻思之后,又用很多的教理及正理去观察之后才承许的话,那么,像外道《吠陀》也有很多的补特伽罗去做观察,而且在观察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那也应该这样来承许。

  

若二共许即谛实,能知等亦成实有,于大乘有争论故,小乘教与诸外道,及余部亦自他争,是有争故亦当舍。

  

对方又回答:「那是不一样的,小乘的经典是所有佛教徒都承许的,可是,大乘的经典并不是所有佛教徒都承许的。」我们就回答:「这样讲起来的话,小乘和大乘为了经典而争辩,而小乘者对于佛经也跟外道起了很多的争辩,这样岂不是也不可以承许小乘的经典了吗?」这就是:「小乘教与诸外道,及余部亦自他争,是有争故亦当舍。

  

如果叫你举出《入行论》中成立起大乘经典为佛说的部分,那就要举出这一段来说明。

  

这一大段是从哪边引生出来的呢?就是从刚才那一段《般若经》所说的「若有实想则无解脱」这一句话引生出来的,其实它的根本颂就是 「经云未得此道时,不成三乘菩提故」 就是从这里引生出来的。这一段可以说是附带成立起来的,最主要是要成立起「欲证解脱必须通达空性」,然后附带的成立起这一段「大乘经为佛说」。

  

这边说到要证得解脱一定要有证空慧,如果说解脱不需要有证空慧的话,那会有怎样的过失呢?首先,如果证得解脱不需要有证空慧的话,就将不能证得罗汉果。第二,罗汉将不入涅槃。第三,佛所开示的证得涅槃的方便却变成了不是证得涅槃的方便。第四,在佛开示了证得涅槃的方便之后,如果说这些不是证得涅槃的方便,那么,僧伽们努力去修持岂不是白费力气了吗?第五,这些僧伽岂不是变成不是僧伽、不得解脱了吗?

  

圣教根本为比丘 比丘亦难以安住」 

  

这里的比丘(僧伽)主要是指受别解脱戒的修行者,主要的重点是小乘的,也可以说主要的重点是戒律的,戒律的重点主要就是对治烦恼。如果没有空性慧的话,那么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对治烦恼,没有办法断除烦恼。如果说不需要空性慧的话,那么,一直都在对治烦恼的这位苦行的修行者岂不都是白修了。所以,这里所讲的比丘主要指的是对治烦恼非常苦行的一位修行者,如此一来,他就白修了。这里说比丘就不是比丘,意思就是这位修苦行的修行者就是白修了,他就变成不是能够真正对治烦恼的。比丘变成不是比丘的意思是这样,也就是这样就没有效果的意思。

  

佛教非常注重戒律,我们会说它是圣教的根本,就像是根一样,如果说不需要有空性慧的话,这个根就完全没有什么力量了。所以,如果没有空性慧的话,圣教根本就有问题了。有问题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对治烦恼的力量非常圆满的话,圣教根本就有意义了,因为圣教根本主要是指戒,而戒主要是用来对治烦恼的。如果不需要有空性慧的话,对治烦恼的戒就没有力了,如此一来,圣教根本就不算根本了。

  

所以,这里可以说有两种过失,一个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圣教根本就变成不是圣教根本了,而是变成没有力的了。另外,能对治烦恼的戒就没有办法对治烦恼了,如果这样的话,这些修行者就变成白修了。所以,我们如果不要白修的话,那就要学空性。如果对治烦恼的力量要强的话,那就一定要了解空性。

  

佛法可以弘扬出去,圣教可以继续流传下来,都是要靠这些比丘修行者,他们可以说是圣教根本。这些修行者的修行上面如果没有空性慧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力量,所以,他们就没有办法修的圆满。如果他们没有办法修的圆满的话,他们就不是真正的比丘,意思就是他们不是真正能对治烦恼的。如果不是真正能对治烦恼的话,他们就白修了,如果他们白修的话,那就没有办法成为圣教根本。

  

原因就是:如果未悟得空性的话,就一定会有执实…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八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