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四十九》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5-27
《入行论》第九品四十八颂文(中文序),藏文和中文顺序不一样,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中文、藏文第四十三偈是一样。中文四十八偈主要讲没有了悟空性慧不可能会解脱。
贾朝杰的广解中所写《入行论》的注解很多,有一位堪布的注解中把藏文49~51偈(即中文44~46偈)三个颂文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说;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若因不解一,一切皆有过;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说。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放在中文版第四十七偈
「若僧为教本,僧亦难安住;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之前,而藏文版这三个偈颂是放在后面,为何如此安放呢?因为这些(中文41~46偈)都是成立大乘法是佛说,故放在一起。贾朝杰广解有注解此堪布的作法。中藏文会对照不起来的原因在此。
请看四十九颂文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此颂前二句是回答第四十八颂,《上下对法集论》(或《上下阿毗达摩》)言阿罗汉烦恼里的贪没有了,故不会有轮回。看四十八颂后二句「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自宗对他宗言他们没有解脱,因为他们只是暂时没有烦恼,心中还有业习气,还是会带到来世,所以还会有轮回,业功能是指业会带他们辗转轮回。他宗答云不会有来世,因为来世一定要有爱取有,已经没有爱,所以不可能有来世(轮回),四十九颂文第一句第二句就回答此颂文。
自宗言一定会有爱,只是他宗不承认而已,例如他宗承认无明有①染污无明和②非染污无明,所以应该也要承认爱①有染污爱和②非染污爱。「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为什么没有非染污的爱?以中观应成派而言没有非染污的爱,爱一定是染污。那为何对他宗能够如此说呢?因为他宗所说的染污,以中观应成派来看太粗了,他们无法认出爱就是烦恼,实际上爱是烦恼。所以非染污是指非什么样子的染污呢?是指非他们所说的染污。他宗不承认爱有非染污,(事实上)应该是要承认非染污里也有爱,因为他宗已承认非染污里有无明。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所知障有没有无明?譬如法我执是不是无明?是嘛!法我执是不是所知障?是嘛!是不是非染污?是嘛!故以中观自续派以下来说非染污也有无明,即无明有染污的、也有非染污的,中观自续派以下承认此。
中观应成派看此宗义觉得很奇怪,无明有分染污和非染污,而爱却没有分染污、非染污,爱只有染污;贪瞋只有烦恼障里有,所知障里没有贪瞋;而无明所知障里也有,故无明有染污也有非染污,所以中观应成派看此有矛盾,无明可以分二种有染污和非染污;爱和瞋没有分,所以中观应成说他宗应该也要把爱分有染污和非染污。而且他宗(中观自续以下)所说阿罗汉并未断除无明、还有法我执的所知障,亦即还未断非染污的无明,故其心续上还有非染污的无明,中观应成言此种非染污的无明一定会有的爱。
这里有时候我们会有点乱,我们会觉得这是中观应成派所说,因此会想中观应成应该是主张非染污的爱,实际上中观应成派并不主张非染污的爱及非染污的无明;中观自续派以下主张非染污的无明但不主张非染污的爱。中观应成看这种宗义就会觉得有矛盾,我们想一想中观应成说得非常有道理,内心有一种执着一定会有爱,怎么可能只有执着而没有爱,这不可能的。不管法我执、补特伽罗我执,内心有一种执着跟着它,一定会有爱。
中观自续派以下没有办法认出这种非常细的爱,中观应成派讲的执着他们又认不出来。故依中观应成来说有共的烦恼和不共的烦恼,共的烦恼是中观自续派以下能够认得出来的烦恼,不共的意思是中观自续派以下没有办法认出来的烦恼(也有蛮多的)。同样的,烦恼里如爱、贪,中观自续以下能够认出来的贪是共的贪,中观自续派以下无法认出而中观应成可以认出来的贪,是不共的贪,故瞋和贪等都有共和不共的。
中观自续派、唯识宗以下所说的所知障(法我执)的执着心,是不是烦恼?他们不承认法我执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但以中观应成派来看唯识宗、自续派所说的法我执还是烦恼障。如果这些是烦恼障,那这二个带来的有没有贪瞋?一定会有。中观自续和唯识会认出来这些是执着心,但不承认是烦恼,还有这些带过来的贪他们也不承认,只承认有执着心,没有贪;但中观应成来看这些执着心也会带来贪。故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看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所知障是属烦恼障,但是中观自续和和唯识并不承认这些是烦恼,所以这些也是不共的烦恼。
另外中观应成派所说的执着心、法我执,自续派和唯识并不承认是执着心;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不颠倒的心。所以中观应成派所说法我执的这些执着心,自续和唯识并不承认是颠倒识,这些执着心带过来的贪、瞋,自续和唯识也不承认是烦恼,故此也是不共的烦恼。
因此不共的烦恼有这二种,中观自续和唯识承认的所知障本身和它带过来的贪瞋是不共的烦恼,还有中观应成派所说最细的执着心和它带过来的贪瞋也是不共的烦恼。
中观应成所说的执着心和其他宗义所说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所说的执着心非常细、非常广。圣天菩萨在《四百论》说:无明存在于所有的烦恼中,譬如贪的心态里已经具有无明,瞋的心态(想法)也具有无明,无明变成它们(一切的烦恼)的中脉一样,好像一切烦恼的生命一样,它会不会活着要看它的生命,所以它(一切的烦恼)会不会存在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无明想法(执着)。
中观自续以下就不承认这个,(他们认为)无明是无明,贪瞋是贪瞋,这二个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他们不会承认果里面已经有因了,(即)不只是因,在果的烦恼里面同时已经有无明的想法(因),中观自续以下并不承认这个。
中观应成派会说,他们所认出来的无明非常细,什么地方都会出现,又细又广,所以它不只是能生起一切烦恼的因,而且果(一切的烦恼)出来的时候无明的想法也会在里面,因此《四百论》这样解释,这是中观应成才能够如此解释,中观自续派以下不会如此说。
这种贪是不共的贪,这很难认出来,譬如杯子,这没什么特别,而寻求找不到的杯子,就是不共的一种杯子。所以一样的道理,贪大家都能够认出来,但是贪里面有非常细的无明的概念,其他的宗义者无法认出来这种贪,具足这种特色的贪,他们无法承认,所以不共贪的部份比较难认出来。是不是有点不清楚?
刚刚前面讲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所知障法我执和它带来的贪瞋,这是不共的烦恼;还有中观应成所说非常细的法我执和它带来的贪瞋,也是不共的烦恼,中观自续和唯识完全不承认这些是烦恼,这些不共的部份比较可以分得清楚。
后面所讲的不共的部份,本身是同一个东西,但是认的时候有深度的差别,中观应成派认出来的贪比较细、比较深;中观自续和唯识只能认出来贪心,但是贪心具足什么样的特色,它的概念里有什么?这些他们没有办法认识清楚。所以后面所讲不共烦恼的部份比较难。前面所说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法我执和中观应成所说的法我执,以及它们带过来的贪瞋等等烦恼,这些中观自续和唯识他们完全不承认是烦恼,这些不共的烦恼比较容易解释。
后面所讲的不一样,即中观自续以下也承认这些是烦恼,但他们无法承认的这些贪瞋烦恼的概念里已经有无明(如同烦恼的命一样)的想法,所以具足这种特色的烦恼,他们无法承认。
问:共与不共的烦恼好像是在中观应成、中观自续、唯识的差异,但是刚刚这二段好像是大小乘之间的分别?刚刚讲贪虽没有烦恼心,但好像是遍行思,怎么会没有呢?这似乎是中观应成在跟小乘谈,而不是跟自续、唯识大乘谈不共处?
答:此处是中观应成派对经部宗以下讲解脱要不要了解空性。(上一句是讲离开通达空性的般若就不能证阿罗汉和涅槃)主要是讲要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这部份对自续派以下都可以讲。现在跟此处有一个连接的关系,即如果要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的话,即指小乘的修行者也要修空性。如果这样的话,那小乘的经典里也要讲空性,如果小乘的经典也要谈空性,就可以说大乘的法,小乘也应该要承认,为什么呢?你们一定要承认空性,因为不承认空性你们就无法解脱。因此从那边连接成立大…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九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