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九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四十九》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5-27

  

《入行論》第九品四十八頌文(中文序),藏文和中文順序不一樣,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中文、藏文第四十叁偈是一樣。中文四十八偈主要講沒有了悟空性慧不可能會解脫。

  

賈朝傑的廣解中所寫《入行論》的注解很多,有一位堪布的注解中把藏文49~51偈(即中文44~46偈)叁個頌文

  

若語入經藏,即許爲佛說;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若因不解一,一切皆有過;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說。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放在中文版第四十七偈

  

若僧爲教本,僧亦難安住;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之前,而藏文版這叁個偈頌是放在後面,爲何如此安放呢?因爲這些(中文41~46偈)都是成立大乘法是佛說,故放在一起。賈朝傑廣解有注解此堪布的作法。中藏文會對照不起來的原因在此。

  

請看四十九頌文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

  

此頌前二句是回答第四十八頌,《上下對法集論》(或《上下阿毗達摩》)言阿羅漢煩惱裏的貪沒有了,故不會有輪回。看四十八頌後二句「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自宗對他宗言他們沒有解脫,因爲他們只是暫時沒有煩惱,心中還有業習氣,還是會帶到來世,所以還會有輪回,業功能是指業會帶他們輾轉輪回。他宗答雲不會有來世,因爲來世一定要有愛取有,已經沒有愛,所以不可能有來世(輪回),四十九頌文第一句第二句就回答此頌文。

  

自宗言一定會有愛,只是他宗不承認而已,例如他宗承認無明有①染汙無明和②非染汙無明,所以應該也要承認愛①有染汙愛和②非染汙愛。「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爲什麼沒有非染汙的愛?以中觀應成派而言沒有非染汙的愛,愛一定是染汙。那爲何對他宗能夠如此說呢?因爲他宗所說的染汙,以中觀應成派來看太粗了,他們無法認出愛就是煩惱,實際上愛是煩惱。所以非染汙是指非什麼樣子的染汙呢?是指非他們所說的染汙。他宗不承認愛有非染汙,(事實上)應該是要承認非染汙裏也有愛,因爲他宗已承認非染汙裏有無明。

  

中觀自續派以下的所知障有沒有無明?譬如法我執是不是無明?是嘛!法我執是不是所知障?是嘛!是不是非染汙?是嘛!故以中觀自續派以下來說非染汙也有無明,即無明有染汙的、也有非染汙的,中觀自續派以下承認此。

  

中觀應成派看此宗義覺得很奇怪,無明有分染汙和非染汙,而愛卻沒有分染汙、非染汙,愛只有染汙;貪瞋只有煩惱障裏有,所知障裏沒有貪瞋;而無明所知障裏也有,故無明有染汙也有非染汙,所以中觀應成派看此有矛盾,無明可以分二種有染汙和非染汙;愛和瞋沒有分,所以中觀應成說他宗應該也要把愛分有染汙和非染汙。而且他宗(中觀自續以下)所說阿羅漢並未斷除無明、還有法我執的所知障,亦即還未斷非染汙的無明,故其心續上還有非染汙的無明,中觀應成言此種非染汙的無明一定會有的愛。

  

這裏有時候我們會有點亂,我們會覺得這是中觀應成派所說,因此會想中觀應成應該是主張非染汙的愛,實際上中觀應成派並不主張非染汙的愛及非染汙的無明;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非染汙的無明但不主張非染汙的愛。中觀應成看這種宗義就會覺得有矛盾,我們想一想中觀應成說得非常有道理,內心有一種執著一定會有愛,怎麼可能只有執著而沒有愛,這不可能的。不管法我執、補特伽羅我執,內心有一種執著跟著它,一定會有愛。

  

中觀自續派以下沒有辦法認出這種非常細的愛,中觀應成派講的執著他們又認不出來。故依中觀應成來說有共的煩惱和不共的煩惱,共的煩惱是中觀自續派以下能夠認得出來的煩惱,不共的意思是中觀自續派以下沒有辦法認出來的煩惱(也有蠻多的)。同樣的,煩惱裏如愛、貪,中觀自續以下能夠認出來的貪是共的貪,中觀自續派以下無法認出而中觀應成可以認出來的貪,是不共的貪,故瞋和貪等都有共和不共的。

  

中觀自續派、唯識宗以下所說的所知障(法我執)的執著心,是不是煩惱?他們不承認法我執是煩惱障而是所知障。但以中觀應成派來看唯識宗、自續派所說的法我執還是煩惱障。如果這些是煩惱障,那這二個帶來的有沒有貪瞋?一定會有。中觀自續和唯識會認出來這些是執著心,但不承認是煩惱,還有這些帶過來的貪他們也不承認,只承認有執著心,沒有貪;但中觀應成來看這些執著心也會帶來貪。故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看中觀自續和唯識所說的所知障是屬煩惱障,但是中觀自續和和唯識並不承認這些是煩惱,所以這些也是不共的煩惱。

  

另外中觀應成派所說的執著心、法我執,自續派和唯識並不承認是執著心;他們認爲這是正確的、不顛倒的心。所以中觀應成派所說法我執的這些執著心,自續和唯識並不承認是顛倒識,這些執著心帶過來的貪、瞋,自續和唯識也不承認是煩惱,故此也是不共的煩惱。

  

因此不共的煩惱有這二種,中觀自續和唯識承認的所知障本身和它帶過來的貪瞋是不共的煩惱,還有中觀應成派所說最細的執著心和它帶過來的貪瞋也是不共的煩惱。

  

中觀應成所說的執著心和其他宗義所說的不一樣,爲什麼呢?因爲他所說的執著心非常細、非常廣。聖天菩薩在《四百論》說:無明存在于所有的煩惱中,譬如貪的心態裏已經具有無明,瞋的心態(想法)也具有無明,無明變成它們(一切的煩惱)的中脈一樣,好像一切煩惱的生命一樣,它會不會活著要看它的生命,所以它(一切的煩惱)會不會存在最主要的想法就是無明想法(執著)。

  

中觀自續以下就不承認這個,(他們認爲)無明是無明,貪瞋是貪瞋,這二個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他們不會承認果裏面已經有因了,(即)不只是因,在果的煩惱裏面同時已經有無明的想法(因),中觀自續以下並不承認這個。

  

中觀應成派會說,他們所認出來的無明非常細,什麼地方都會出現,又細又廣,所以它不只是能生起一切煩惱的因,而且果(一切的煩惱)出來的時候無明的想法也會在裏面,因此《四百論》這樣解釋,這是中觀應成才能夠如此解釋,中觀自續派以下不會如此說。

  

這種貪是不共的貪,這很難認出來,譬如杯子,這沒什麼特別,而尋求找不到的杯子,就是不共的一種杯子。所以一樣的道理,貪大家都能夠認出來,但是貪裏面有非常細的無明的概念,其他的宗義者無法認出來這種貪,具足這種特色的貪,他們無法承認,所以不共貪的部份比較難認出來。是不是有點不清楚?

  

剛剛前面講中觀自續和唯識所說的所知障法我執和它帶來的貪瞋,這是不共的煩惱;還有中觀應成所說非常細的法我執和它帶來的貪瞋,也是不共的煩惱,中觀自續和唯識完全不承認這些是煩惱,這些不共的部份比較可以分得清楚。

  

後面所講的不共的部份,本身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認的時候有深度的差別,中觀應成派認出來的貪比較細、比較深;中觀自續和唯識只能認出來貪心,但是貪心具足什麼樣的特色,它的概念裏有什麼?這些他們沒有辦法認識清楚。所以後面所講不共煩惱的部份比較難。前面所說中觀自續和唯識所說的法我執和中觀應成所說的法我執,以及它們帶過來的貪瞋等等煩惱,這些中觀自續和唯識他們完全不承認是煩惱,這些不共的煩惱比較容易解釋。

  

後面所講的不一樣,即中觀自續以下也承認這些是煩惱,但他們無法承認的這些貪瞋煩惱的概念裏已經有無明(如同煩惱的命一樣)的想法,所以具足這種特色的煩惱,他們無法承認。

  

問:共與不共的煩惱好像是在中觀應成、中觀自續、唯識的差異,但是剛剛這二段好像是大小乘之間的分別?剛剛講貪雖沒有煩惱心,但好像是遍行思,怎麼會沒有呢?這似乎是中觀應成在跟小乘談,而不是跟自續、唯識大乘談不共處?

  

答:此處是中觀應成派對經部宗以下講解脫要不要了解空性。(上一句是講離開通達空性的般若就不能證阿羅漢和涅槃)主要是講要解脫一定要了解空性,這部份對自續派以下都可以講。現在跟此處有一個連接的關系,即如果要解脫,一定要了解空性的話,即指小乘的修行者也要修空性。如果這樣的話,那小乘的經典裏也要講空性,如果小乘的經典也要談空性,就可以說大乘的法,小乘也應該要承認,爲什麼呢?你們一定要承認空性,因爲不承認空性你們就無法解脫。因此從那邊連接成立大…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九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