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五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6-03
這邊就是成立大乘法門是佛說的,或者是說你們對大乘法門應該要尊敬,你們應該要承認大乘法門,就是這樣的意思。
「若語入經藏,則許爲佛說」
如果你們承認小乘法門的理由是因爲小乘法門的內涵是講叁學,就以這樣的正因來承認小乘法門的話,那麼大乘法門也是一樣的道理,裏面也有講叁學,密續裏主要是定學,般若(顯教)的大乘法門則是叁學都有講。
「若語入經藏」的「經藏」字面上只有講出來經藏而已,並沒有律藏和論藏,甲曹傑大師的解釋裏面將律藏和論藏都講了,比如論典或經典裏面有講戒的話,他們承認這就是佛說的,這就是律藏,如果裏面有講到定學的話,這也可以承認是佛說的,這就是經藏,如果這一部裏面有講到慧學的話,這一部經也可以承認是佛說的,也就是論藏。所以,寂天菩薩在跟他們辯論的時候,就用這樣的方式來辯論。「你們用這些理由來承認這些法門是佛說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用理由,你們也應該要承認大乘的法門是佛說的。
『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
你們爲什麼不承認這些是佛說的法呢?」
「若因不解義,一切皆有過」
這是從反面(後遍)角度來辯論,「『若因不解義』的意思是不了解一個法當理由,『因』的意思是理由,如果你們對于大乘法門當中的某一些部分沒有辦法承認,就以這個理由而說整個大乘法門不是佛說的。如果這樣子的話,你們也會看到大乘法門當中也有一些是非常殊勝的,你們爲什麼不用這樣的理由去承認整個大乘法門是佛說的及你們應該要尊敬的呢?」所以,這就是相應的正因。
「則當于一同,一切稱佛說」
所以,前面和後面這兩個就同樣是相應的正因,用相應的正因成立大乘的法是佛說的。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後面總結來說你們之所以不承認大乘法的理由是什麼,就是你們自己不了解空性的法門,所以就破除這樣的理由了。因爲你們自己不了解不可以當成正因,因爲這些法門本身是非常殊勝、非常深的,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了解的法。
比如大迦葉是一個非常殊勝、非常有名的佛弟子,他是一個智慧那麼高的修行者,連他都說大乘的法是非常難了解的,那麼,你們不了解這個法也是應該的。所以,不可以把你們不了解這個法當成正因而成立起大乘的法不是佛教。
這裏是四十六,接著要跳到五十二,這裏講到「空慧乃不住涅槃之道」,所以,空慧對于我們要解脫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我們不要墮入輪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不要墮入寂邊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可以墮到寂邊是靠它,不可以墮入輪回也是靠它,所以,可以說「空性慧是無住涅槃之道」,無住是沒有住在輪回,也沒有住在寂滅,兩邊皆不住就是無住。
如果有空性慧就不會墮到輪回,這個部分可能比較容易了解,因爲空性慧是對治輪回的根本(無明)的,這兩者是相違的,因此就比較容易了解。另一部分是不會墮入寂滅,這可能就比較難了解了。這裏爲什麼這樣講呢?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不墮入寂邊呢?那就是要利益衆生。寂滅是自己已經解脫了而一直享受著涅槃的樂,如果這樣子的話,那就是寂滅了。我們不這樣去做,而是一直去做利益衆生的事,這樣就不會墮到寂滅。所以,在我們還沒有成佛之前,在有學道當中一定要配合修大悲心、菩提心,然後要在輪回中一直去利益衆生,這樣才不會墮入寂滅。
菩薩能夠修到這樣是靠什麼呢?就是靠空性慧,在輪回當中跟著衆生然後去利益衆生,此時空性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們心中沒有空性慧的話,就非常容易被輪回當中的煩惱所幹擾。所以,他們在叁界輪回當中能夠一直利益到衆生而且對于自己的修行上面沒有傷害,在利益衆生時不會被輪回當中的煩惱所幹擾,這就是靠他們心中的空性慧。如果他們心中沒有空性慧的話,馬上就會被這些幹擾到了。所以,空性慧是非常重要的,有空性慧就不會被煩惱所幹擾,因此,他們就可以利益衆生,所以就不會墮入寂滅。所以,不墮寂滅也是要靠空性慧,不墮輪回也是靠空性慧,這裏講「無住涅槃之道」的意思就是這樣。
這裏在《入行論》裏面的詞句就看得出來,「爲度愚苦衆」,意思就是爲了救度受苦的衆生,指的就是菩薩,菩薩爲了救度受苦的衆生。「菩薩離貪懼,悲智住輪回」,菩薩自己內心當中沒有貪瞋等等的煩惱,「離貪」可以說是不落輪回的意思,「懼」則是指不落寂滅的意思,小乘阿羅漢對輪回非常怕,在這樣的恐懼當中,他們就涅槃了。所以,他們修行時爲什麼會落入寂滅呢?主要是他們內心對于輪回的恐懼,因此就涅槃了。所以,這裏講離貪離懼,離貪的意思是不 落輪回,也就是不落有邊,離懼則是不落寂邊。
他們在不落兩邊的當下,就一直在輪回當中,
「悲智住輪回」
用什麼住輪回呢?就是用大悲心住輪回,用大悲心是想住輪回而已,能不能住則是靠空性慧。「悲智住輪回,此即悟空果」,所以,住到輪回就是空性慧的果,能夠做到大悲心的目標就是靠空性慧,所以,能夠住于輪回是靠空性慧,所以,空性慧可以說就是前面講的無住涅槃之道。
接下來的科判是
「結勸修空莫疑懼」
藏文是「如上空性理,不應妄破除」,意思是:你們一直不主張空性的法,你們一直想破除空性的法,這是不應該的。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你們不能夠破除,你們沒有辦法破除空性的法。所以,「不應」就是你們沒有辦法破除的意思。
爲什麼沒有辦法破除空性的法呢?空性的法是有正因、有理由的,是一個如理的法,所以,空性的法是你們沒有辦法破除的。字面上是講「不應妄破除」,反面來說,空性的法是非常有道理的,非常有正確的正因,所以,你們不用懷疑,只要精進努力的去修空性的法。所以,前面兩句和後面兩句的中間的意思應該要講,前面兩句的間接的意思是空性的法是非常正確的法,所以,接著後面說「切莫心生疑」,也就是不應該懷疑,「如理修空性」,所以,你們就可以如理的去修空性。
現在講你們「如理修空性」,該修空性的是小乘的要證得解脫的修行人,所以,這裏是對小乘的修行者說:你們不可以破除空性的法,空性的法是正確的法,所以,你們要證得解脫的話,就必須要修空性。剛剛前面講過不落有邊也是需要空性慧,後面這裏又講到你們要解脫也是要修空性,在空性的法上面不可以生起懷疑。
不只是證得解脫,我們要證得一切相智的這樣的佛果位的話,也是需要空性慧,這就是接下來的四句。我們要先對治,然後要斷除煩惱障跟所知障。中文在這裏沒有特別講一切遍智或一切相智,但是,藏文這裏很清楚的講出一切相智,佛的智慧能夠了解一切的法,靠的就是有沒有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如果這兩個障沒有斷除掉的話,就沒有辦法證得一切相智。所以剛剛前面的五十叁個頌文就是講爲了解脫也要修空性,後面的五十四個頌文就是講,爲了證得一切相智也要修空性慧。
在甲曹傑的解釋當中就會有一點了解應成派的所知障是什麼樣子,應成派的所知障沒有一個心識,煩惱障中的無明、貪、瞋等等都是心,而所知障則沒有辦法取出來一個心(覺知),這是應成派的講法,其他的宗義者的所知障則能夠取出來一個認知。
大家想一想,以應成派來說,找得到的執著心是煩惱障,所以,所知障是沒有這樣的一個認知。那麼,所知障是什麼樣子呢?以菩提心爲例,菩提心上面也有所知障,還沒有成佛之前的菩薩心續當中的菩提心是分別心。爲什麼不是無分別心呢?如果是無分別心的話,那就會變成現量,如果它是現量的話,他就可以現證這個對境的佛,菩提心的對境是佛,所以就可以現證佛。如果可以現證佛的話,就必須這個補特伽羅本身要成佛,在他還沒有成佛之前就沒辦法現證佛是什麼,能夠現證佛的就只有佛而已,任何一個衆生都沒有辦法現證佛。所以,菩薩心續當中的菩提心一定是分別心,並沒有一個無分別心。
我們不可以說分別心就是顛倒識,分別心也有很多是好的,比量也是分別心,在我們還沒有現證空性之前所了解空性的心都是分別心,資糧道、加行 道時了悟空性的慧都是分別…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