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五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6-03
这边就是成立大乘法门是佛说的,或者是说你们对大乘法门应该要尊敬,你们应该要承认大乘法门,就是这样的意思。
「若语入经藏,则许为佛说」
如果你们承认小乘法门的理由是因为小乘法门的内涵是讲三学,就以这样的正因来承认小乘法门的话,那么大乘法门也是一样的道理,里面也有讲三学,密续里主要是定学,般若(显教)的大乘法门则是三学都有讲。
「若语入经藏」的「经藏」字面上只有讲出来经藏而已,并没有律藏和论藏,甲曹杰大师的解释里面将律藏和论藏都讲了,比如论典或经典里面有讲戒的话,他们承认这就是佛说的,这就是律藏,如果里面有讲到定学的话,这也可以承认是佛说的,这就是经藏,如果这一部里面有讲到慧学的话,这一部经也可以承认是佛说的,也就是论藏。所以,寂天菩萨在跟他们辩论的时候,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辩论。「你们用这些理由来承认这些法门是佛说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用理由,你们也应该要承认大乘的法门是佛说的。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你们为什么不承认这些是佛说的法呢?」
「若因不解义,一切皆有过」
这是从反面(后遍)角度来辩论,「『若因不解义』的意思是不了解一个法当理由,『因』的意思是理由,如果你们对于大乘法门当中的某一些部分没有办法承认,就以这个理由而说整个大乘法门不是佛说的。如果这样子的话,你们也会看到大乘法门当中也有一些是非常殊胜的,你们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去承认整个大乘法门是佛说的及你们应该要尊敬的呢?」所以,这就是相应的正因。
「则当于一同,一切称佛说」
所以,前面和后面这两个就同样是相应的正因,用相应的正因成立大乘的法是佛说的。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后面总结来说你们之所以不承认大乘法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你们自己不了解空性的法门,所以就破除这样的理由了。因为你们自己不了解不可以当成正因,因为这些法门本身是非常殊胜、非常深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了解的法。
比如大迦叶是一个非常殊胜、非常有名的佛弟子,他是一个智慧那么高的修行者,连他都说大乘的法是非常难了解的,那么,你们不了解这个法也是应该的。所以,不可以把你们不了解这个法当成正因而成立起大乘的法不是佛教。
这里是四十六,接着要跳到五十二,这里讲到「空慧乃不住涅槃之道」,所以,空慧对于我们要解脱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不要堕入轮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要堕入寂边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可以堕到寂边是靠它,不可以堕入轮回也是靠它,所以,可以说「空性慧是无住涅槃之道」,无住是没有住在轮回,也没有住在寂灭,两边皆不住就是无住。
如果有空性慧就不会堕到轮回,这个部分可能比较容易了解,因为空性慧是对治轮回的根本(无明)的,这两者是相违的,因此就比较容易了解。另一部分是不会堕入寂灭,这可能就比较难了解了。这里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堕入寂边呢?那就是要利益众生。寂灭是自己已经解脱了而一直享受着涅槃的乐,如果这样子的话,那就是寂灭了。我们不这样去做,而是一直去做利益众生的事,这样就不会堕到寂灭。所以,在我们还没有成佛之前,在有学道当中一定要配合修大悲心、菩提心,然后要在轮回中一直去利益众生,这样才不会堕入寂灭。
菩萨能够修到这样是靠什么呢?就是靠空性慧,在轮回当中跟着众生然后去利益众生,此时空性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心中没有空性慧的话,就非常容易被轮回当中的烦恼所干扰。所以,他们在三界轮回当中能够一直利益到众生而且对于自己的修行上面没有伤害,在利益众生时不会被轮回当中的烦恼所干扰,这就是靠他们心中的空性慧。如果他们心中没有空性慧的话,马上就会被这些干扰到了。所以,空性慧是非常重要的,有空性慧就不会被烦恼所干扰,因此,他们就可以利益众生,所以就不会堕入寂灭。所以,不堕寂灭也是要靠空性慧,不堕轮回也是靠空性慧,这里讲「无住涅槃之道」的意思就是这样。
这里在《入行论》里面的词句就看得出来,「为度愚苦众」,意思就是为了救度受苦的众生,指的就是菩萨,菩萨为了救度受苦的众生。「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菩萨自己内心当中没有贪瞋等等的烦恼,「离贪」可以说是不落轮回的意思,「惧」则是指不落寂灭的意思,小乘阿罗汉对轮回非常怕,在这样的恐惧当中,他们就涅槃了。所以,他们修行时为什么会落入寂灭呢?主要是他们内心对于轮回的恐惧,因此就涅槃了。所以,这里讲离贪离惧,离贪的意思是不 落轮回,也就是不落有边,离惧则是不落寂边。
他们在不落两边的当下,就一直在轮回当中,
「悲智住轮回」
用什么住轮回呢?就是用大悲心住轮回,用大悲心是想住轮回而已,能不能住则是靠空性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所以,住到轮回就是空性慧的果,能够做到大悲心的目标就是靠空性慧,所以,能够住于轮回是靠空性慧,所以,空性慧可以说就是前面讲的无住涅槃之道。
接下来的科判是
「结劝修空莫疑惧」
藏文是「如上空性理,不应妄破除」,意思是:你们一直不主张空性的法,你们一直想破除空性的法,这是不应该的。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你们不能够破除,你们没有办法破除空性的法。所以,「不应」就是你们没有办法破除的意思。
为什么没有办法破除空性的法呢?空性的法是有正因、有理由的,是一个如理的法,所以,空性的法是你们没有办法破除的。字面上是讲「不应妄破除」,反面来说,空性的法是非常有道理的,非常有正确的正因,所以,你们不用怀疑,只要精进努力的去修空性的法。所以,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的中间的意思应该要讲,前面两句的间接的意思是空性的法是非常正确的法,所以,接着后面说「切莫心生疑」,也就是不应该怀疑,「如理修空性」,所以,你们就可以如理的去修空性。
现在讲你们「如理修空性」,该修空性的是小乘的要证得解脱的修行人,所以,这里是对小乘的修行者说:你们不可以破除空性的法,空性的法是正确的法,所以,你们要证得解脱的话,就必须要修空性。刚刚前面讲过不落有边也是需要空性慧,后面这里又讲到你们要解脱也是要修空性,在空性的法上面不可以生起怀疑。
不只是证得解脱,我们要证得一切相智的这样的佛果位的话,也是需要空性慧,这就是接下来的四句。我们要先对治,然后要断除烦恼障跟所知障。中文在这里没有特别讲一切遍智或一切相智,但是,藏文这里很清楚的讲出一切相智,佛的智慧能够了解一切的法,靠的就是有没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这两个障没有断除掉的话,就没有办法证得一切相智。所以刚刚前面的五十三个颂文就是讲为了解脱也要修空性,后面的五十四个颂文就是讲,为了证得一切相智也要修空性慧。
在甲曹杰的解释当中就会有一点了解应成派的所知障是什么样子,应成派的所知障没有一个心识,烦恼障中的无明、贪、瞋等等都是心,而所知障则没有办法取出来一个心(觉知),这是应成派的讲法,其他的宗义者的所知障则能够取出来一个认知。
大家想一想,以应成派来说,找得到的执着心是烦恼障,所以,所知障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认知。那么,所知障是什么样子呢?以菩提心为例,菩提心上面也有所知障,还没有成佛之前的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是分别心。为什么不是无分别心呢?如果是无分别心的话,那就会变成现量,如果它是现量的话,他就可以现证这个对境的佛,菩提心的对境是佛,所以就可以现证佛。如果可以现证佛的话,就必须这个补特伽罗本身要成佛,在他还没有成佛之前就没办法现证佛是什么,能够现证佛的就只有佛而已,任何一个众生都没有办法现证佛。所以,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一定是分别心,并没有一个无分别心。
我们不可以说分别心就是颠倒识,分别心也有很多是好的,比量也是分别心,在我们还没有现证空性之前所了解空性的心都是分别心,资粮道、加行 道时了悟空性的慧都是分别…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