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一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五十一》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6-10

  

前面主要是讲到要解脱一定需要空正见,这个部分已经讲完了,在讲这个部分时也顺便破除小乘的一些主张,以及成立大乘的法是佛说的法,这两者是顺带提到的,主要是讲到不只成佛需要修空正见,即使是解脱也一定要修空正见,如果没有修空正见的话,就没有办法断除烦恼,我们就没有办法解脱了。中观应成派承认谛实有的执着心也是烦恼障,如果要断除它的话,就一定要了解谛实有空的空性。

  

上个礼拜我们也有提出来:谛实有的执着心如果是烦恼障的话,那么,所知障就是谛实有的执着心的习气跟谛实有的显现的部分,这就是所知障。所知障没有办法取出来任何一个认知,任何一个认知如果是不好的话就变成烦恼。

  

所知障也分为种子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显现的部分不是认知,但是,它是认知上面的一个东西。我们上个礼拜讲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也是有这个实有的显现,他对于自己的趣入境(佛的果位)上面也有一种实有的显现。

  

佛实有的显现是什么意思呢?显现实有就是佛会变成实有的样子会显现,但是,佛实有的部分并不是它的趣入境或耽着境,佛实有的部分不是菩萨心续当中菩提心的趣入境或耽着境,所以,菩提心不是执着心。如果实有的这个部分是菩提心的耽着境的话,那么,菩提心就会变成执着心了。然而,菩提心并不是执着心,因此,「佛的果位是实有」只是显现而已,它显现佛就是实有,但是并没有那么执着。

  

我们要区分显现和执着的差别,以无分别心来讲,比如我的眼识看这个杯子,旁边的东西也自然都会显现,但是,我不一定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比如当我在看这个杯子的时候,你们可能也会显现在我的眼识当中,但是,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杯子。所以,杯子之外其他的东西是有显现的,但是,其他的这些东西并不是它的耽着境,耽着境就只有这个杯子,耽着境的意思就是它主要的境就是这个杯子。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眼识持杯子的心,而不可以说持杯子旁边的那些东西的心,这就是显现跟趣入的区分。

  

显现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只是自然看出来而已,并不是那么强。同样的,显现实有跟耽着实有也是不一样的,执实有跟显现实有就不一样,如果我们能区分这一点的话,那就会比较清楚了。

  

前面已经讲完了空正见是多么重要的部分了,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应该要如何了解它呢?我们就要透过理论、正因来了解它。以中观应成派来说,补特伽罗无我也是空性,法无我也是空性,因为对补特伽罗无我的了解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先要成立补特伽罗无我。

  

以补特伽罗无我来说,中观应成派所讲的跟自续派以下所讲的有一点不一样,自续派以下讲的补特伽罗无我,在中观应成派眼中是粗的补特伽罗无我,并不是真正的补特伽罗无我。所以,真正要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话,就要了解中观应成派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

  

中观应成派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是什么样的呢?在一般佛典里面来看的话,中观应成派讲补特伽罗无我的时候,就像这下面说的,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

  

佛典里面常常都会像这样的讲法。但是,这样的讲法常常会让我们误解,或是我们很难了解它的道理。当我们讲出牙齿、头发和指甲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牙齿不是我、头发不是我、指甲不是我,这是很浅的。如果比较深入一点的话,我们可能会想:为什么「牙齿不是我、头发不是我、指甲不是我」是补特伽罗无我这么深的东西呢?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平常会说寻找的话找不到它的施设处(安立的对境),这个施设的补特伽罗,并不是我们一般名言安立的补特伽罗,名言安立的补特伽罗会找得到,但是,我们平常的想法里面不是只有名言安立,还有从施设出来有自性的。我们内心不会以名言安立的补特伽罗为足,当我们内心遇到一个境的时候,除了名安立的补特伽罗之外,我们会想它自己是有自性的感觉。我们会认为只有名言安立并不够它的存在,而应该是从它有一个自性才能形成它的存在,我们会这样想。所以,我们就会认为它的施设处有一个自性,这是我们的想法。所以,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说就是有自性的。但是,有自性的一个补特伽罗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说,应该是能够找到一个有自性的补特伽罗,实际上却是找不到的。所以,这里就矛盾了。因此,当我们在成立补特伽罗无我时就会说:如果补特伽罗是我们想象的有自性的话,应该是要找得到的,如果找不到的话,那就表示我们的想法是错的,我们想法的这种执着心是颠倒识,因此,补特伽罗我执的境就不存在,所以,补特伽罗是无我。

  

用另外一个名词来说,补特伽罗本身并不是它的自性,不是它的本性。如果是它的自性的话,那就不需要依赖他,补特伽罗一切都是依赖他而成立的,所以并不是它的自性。比如《中观正理海》里面一直讲到苗芽不是苗芽的自性,或者可以说苗芽的自性就不是苗芽。我们在任何一个法都会说它是它的本性、它是它的本性,好像任何一个法都有一个自性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却完全不是,所以,苗芽的本身就不是苗芽的本身,苗芽本身都是依赖于其他法而成立的,所以,苗芽本身并不是它的自性,应该是说「苗芽本身不是苗芽的自性」就是苗芽的自性。所以,任何一切的法都可以说它本身并不是它的自性,刚刚讲的「找不到它」就是这种意思。

  

我们去寻求而找不到它的意思是「我们内心会以为它本身就是它的自性」这样的感觉,以这个角度看的话就不是了。刚刚我们会想牙齿、头发、指甲那些不是我,但是我们的内心还是会想「这就是我」,牙齿一个一个去看的话不是我,如果这样不是我的话,我就不存在了吗?不可能的,我还是有,这个就是我,当我们想「这个就是我」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这个就是我的自性」,实际上,这个并不是我的自性,这个全部都是依靠其他的法,因此并没有一个是它的自性。如果一个一个东西去找而找得到的话,那就可能是它的自性了,事实上,一个一个都找不到,一个一个都是依赖他,因此没有一个是它的自性,它整个当然也不是它的自性。如果一个一个都不是它的自性,而都是依赖他法的话,那么,整个这个人当然就不可能是「我」的自性,所以就可以说「我」本身就不是我的自性、「我」本身不是我的本性,「我本身不是我的自性」就是我的自性,意思就是这就是我的空性,空性有很多同义词,如法性、法界等等。法性、法界就是「法」真正的性。因此,可以说「补特伽罗本身不是它的自性」就是它的自性、法性、法界、空性。

  

这里又会产生很多问题,很多宗派会想:如果是这样的话,空性就会变成谛实有了,空性也就变成有自性了。刚刚我们讲「不是本性」就是自性,而 「不是本性」是空性,那么,空性就变成是有自性了。如此一来,有些宗派就认为空性应该是谛实有、有自性的。

  

在《中观正理海》里面,宗喀巴大师说「苗芽本身不是苗芽的自性」就是苗芽的自性,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不可以说苗芽的空性就变成谛实有或有自性。

  

苗芽的空性是不是有自性呢?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从这里不可以确定。比如苗芽本身不是苗芽的自性,这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确定苗芽是不是有自性,但是,对于苗芽的空性是不是有自性却是不可以确定的。苗芽的空性是不是有自性在什么时候可以确定呢?要先经过怎样的观察呢?我们把有法放苗芽的空性,在这上面我们要观察它本身是不是它的自性。现在我们要怎样去判断苗芽的空性是有自性或无自性呢?要怎样观察才可以判断呢?我们要先观察所缘的法放苗芽的空性,然后在苗芽上面才去谈它本身是不是它的自性,我们观察到它本身都还是要依赖其他法,所以,它本身并不是它的自性。

  

我们刚刚讲「苗芽本身不是苗芽本性」就是苗芽的空性,现在是讲「苗芽的空性本身不是苗芽的空性的本性」就是苗芽的空性的空性。所以,我们将苗芽的空性当成所缘,它本身是不是它的自性呢?如果不是的话,才可以说它没有自性,它有没有自性是要把它当成所缘的境去观察它,这样才可以确定苗芽的空性是有自性或无自性。

  

刚刚是将苗芽当成所缘的法,然后去观察它本身是不是它的自性,这边不是它的自性,这就可以确定苗芽本身无自性,而还没有到苗芽的空性有自性或无自性的阶段。所以,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我们不可以将这两者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的话,我们就会去想苗芽的空性应该是有自性。

  

很多宗派在这个部分就会错了,一种错误是空性本身就会谛实有,另一种错误是找不到它就说一切法都是找不到,也就是一切法都不可以说有或存在。所以,在这里就会出现这两种错误。比如我们刚刚是讲苗芽,我们去寻求、找寻的话,它的施设处就…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一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