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eft">在数论派的这二十五个当中,刚刚主要是讲「我」的部分,他们说「我」会在轮回中主要的因就是「主」,「主」就类似于我们讲的「无明」, 「主」是辨别的部分,我们一直执着这个部分,但是,他们并不说这个是心,他们认为心跟我是一样的,「我」就是心。但是,心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区分、辨别的一种因,这个就是「主」。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轮回呢?他们主要是讲「主」,「主」慢慢就会变成「大」,「大」慢慢就会变成「慢」,然后慢慢就变成其它的部分,能用的部分是五根、五大种,所用的就是五唯,这些就都会出现。
那么,「我」是什么呢?真正讲来,「主」只是因而已,请看《宗义宝鬘》第 37 页,「如果依照因果关系来分类,廿五谛又有:1.是因非果;2.是因亦是果;3.是果非因;4.非果非因等四种情形。『总』或『主』是因非果,『觉』、『我慢』和『五唯』这七谛是因亦是果,『士夫』非因非果,其余十六谛是果非因。」
这个「我」是比较可怜的,因和果就一直让它在轮回中流转,我们这个「我」的因是「主」,其他里面也有因也有果的,简单来说,主要的因只有一个,后面的都是果。我们这个「我」既不是因也不是果,但是,因和果却一直带领着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这是数论派的解释。所以,数论派说:「我」为什么会一直在轮回中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断除「主」。要怎么去断除它呢?我们要去禅修,一直去看这些果是从哪里来的,从「主」就会出现「大」、「慢」等等,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就会不好意思,然后慢慢就会不见了,然后我们就可以离开轮回,这是数论派的说法。所以,他们说我们要认出那个「主」。
我们这个「我」和「心」是一样的,他的心续当中非常深的部分有一个主要的因,这就是「主」,它会让我们一直乱想,然后就会受到各式各样的苦。他们讲的五蕴、五根是果的部分,这就是从「主」那边带给我们的。我们自己本身既不是果也不是因,我们自己就是自心,它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果,这就是从「主」那边出来的。
当他们这样讲的时候,和我们佛教讲的无明是非常接近的,所以,阿底峡尊者说以前能够区分外道跟内道就只有他跟巴两个人。他们讲这些也是有道理的。
问题:甲曹杰大师这一本讲「神我」,是不是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主」呢?藏文在第 502 页。
回答:我们直接看甲曹杰大师的藏文版,二十五个是确定的,在这二十五个当中,「主」等等二十四种是物法,第二十五个就是「我」,「我」是认知、了知,它是能受的、能识的这样一个「我」。数论派里面并没有多出来的任何一个所知,所有的所知都包含在这二十五个里面,他们并不承认这二十五个以外的任何一个法,因此,他们就讲二十五个所知。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跟「认知」是一模一样的,然后他们又承认这就是常法,因为补特伽罗我不是果,所以它不需要靠因,它是永远都会在的,因此,它是常法。另外,他们又主张它是认知。我们这里要怎么破除它呢?如果它是认知的话,认知就一定要有对境,如果没有对境的话,它就不可能是有境,不是有境怎么可能会是认知呢?所以,我们要怎么破除它呢?如果这个补特伽罗是认知又是常法的话,它永远都要有对境。我们去观察看看,它的对境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比如色声香味触是它的对境,这些对境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既然如此,有境也是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因此不可以承认它是常法,我们主要是透过这样来破除的。如果你们在它有时没有对境时也能承认它是认知、有境的话,那么,你们也要承认外面的木头是认知。
大家念一下第六十颂,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这里的「声识」的意思是指声等的五个境的识,这个识就是补特伽罗。「声识若是常」,声是对境,识是有境,执声的识若是常法的话,他在一切的时间都应该听到有声音,所以,他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执这个对境。这样是他们没办法承认的,为什么?他们承认声音是果、是无常,有的时候声音是没有的,没有声音的时候,对境就没有了。「若无所知声」,如果对境不存在的话,这个有境的认知(补特伽罗的认知)怎么能够知道这个声音呢?「何理谓识声」,既然它没有境的话,又怎么能够说它是识(有境)呢?怎么能够称为它是认知呢?前面是「若无所知声」,如果它没有对境的话,怎么能够称为它是识呢?
「无识若能知, 则树亦应知」
仁波切觉得应该是「无知若是识」,那个补特伽罗没有知道任一个境的话,怎么能够称为它是神识呢?如果没有了解任一个境,还可以称为是神识的话,那么,木头也可以称为神识了。
接着是
「是故定应解,无境则无识」
到这里可以说没有对境就没有办法称它为有境,所以,这里就已经破除了补特伽罗不是神识。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一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