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难以区分的。
刚刚是讲为了证得一切相智的佛果位也是需要靠空性慧,总结来说,为了解脱也是需要它,为了成佛也是需要它。修空性的意思是我们要破除内心当中的执着心,如果这样讲的话,我们凡人会有一点怕。想想的确会有点怕,我们内心一直爱我们自己、照顾我们自己的,那就是我们的执着心,我们自己会非常照顾自己、爱自己,这就是我们的执着心,如果我们要断除它,改变成为空性,我们会觉得非常难以接受,所以就会害怕。
害怕的时候要怎么办呢?应该不用怕,为什么不用怕呢?我们的执着心带给我们的是痛苦,如果我们去除掉它的话,那应该是会离开痛苦的,因此就 不用怕。因此,后面就说我们不应该生起恐惧的心,反而应该是要欢喜,因为能够离开我们的苦。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这里讲的是我们应该要生起恐惧的对象是执着心,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对执着心生起恐惧,反而是非常欢喜。为什么应该要生起恐惧呢?前面一句就是理由,「执实能生苦」,因为它能够一直不断生起苦,所以,我们应该要生起恐惧的心。所以,我们在执着心上面生起欢喜的心,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生起恐惧才对。那么,欢喜的应该是什么呢?在空性的法上面应该要欢喜。但是,在空性的法上面本来是不应该恐惧的,我们反而生起恐惧,在执着心上面应该要恐惧的,我们反而不恐惧。「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空性可以去除苦,它一直消除我们的苦,所以,我们怎么会怕空性的法呢?意思就是不要怕空性的法。
第五十六个颂文是: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
这是成立:如果没有执着心的话,那就不会有恐惧,有执着心才会有恐惧。这四句就是成立前面第五十五个颂文的内涵。
主要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我执的时候,才会担心「我会怎样」等等,如果没有这个我执的话,这种担心就都不会出现。所以,没有我执应该就不可能会有恐惧。
到这里是讲对空性的法上面不要恐惧,而应该是要好好学习,要欢喜的去学习。怎样才能欢喜呢?一直去想:执着心一直会给我们痛苦,空性的法一直会消除我们的痛苦,所以,对于空性的法上面应该要非常欢喜的去学习。后面就先讲补特伽罗无我,然后讲法无我,就是开始空性的法门了。
刚刚寂天菩萨说的,我们要一直去思惟「执着心的确是一直给我们痛苦」,而空性的法是会给我们快乐及息灭我们的痛苦。空性的法是怎样给我们快 乐呢?从正面的角度来说是会息灭痛苦,从反面、间接的来说,我们内心会在意、遵守因果,我们就会非常通达因果互相依赖的关系,我们对这两者的关系越清楚,就越会遵守这个规矩。所以,如果我们了解空性的话,对于该舍的是什么就会非常清楚,所以就一直会离苦得乐。所以,了解空性的法在消灭痛苦上面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在得乐上面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执着心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以正面的角度来说,它一直会给我们压力,一直给我们内心各式各样的痛苦。以执着心的反面来说,我们就不会去守因果的规矩。因为执着心反面的关系,我们就不会去理会因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不会去遵守这些规矩。因此,不该得到的就会得到,不该离开的就会离开,在取舍上面就一直会乱掉。以执着心的正面来说,内心的压力及内心各式各样的烦恼,以它的反面间接来说,就是不遵守因果的规矩。我们如果对这两边好好思惟的话,才比较会放心,不然的话,我们不放心。「如果执着心不存在了,谁会照顾我呢?会不会大家都欺负我呢?」如果没有执着心的话,内心一定会有这样的担心。
寂天菩萨为什么讲这个部分呢?我们要常常去思惟,透过这样的思惟,我们内心就比较能够放弃这样的执着心,也会对空性的法上面比较会欢喜。不然的话,我们对空性的法只是有一点了解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要修,也不是真正要改变我们的执着心。
我们一直那么欢喜的话,对空性当然就需要广大的闻思,就要照宗喀巴大师在《广论》后面的「毗钵舍那」部分所说的要积聚资粮等等都要具足,广大的闻思也是积聚资粮的一部分。既然要广大的闻思,当然对于空性的理论也要通达,所以,后面寂天菩萨就开始讲空性,后面就是另外一个主题的开始。
问题:「菩提心是现为有自性」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现在这里讲的菩提心并不是佛的心续当中的菩提心,我们是讲众生、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就一定不是现量,如果它是现量的话就有刚刚所说的过失。既然它不是现量,那么,它是什么呢?就是分别心。「不是现量」的意思就是它不是如理的对境是什么就想什么,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它就是现量了,只有佛能够达到这个部分。所以,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一定是分别心。分别心的意思就是「不是对境是什么就想什么」,而是自己的一个想法,自己会去想:佛应该要具足什么功德?佛是什么样子?在第六识这样想完了之后,内心希求我要成佛的心就因而生起。他的对境的佛是从他的内心所取出来的一个佛,在取出来的之后,他一定会对这是我的想法、那是你的想法有一个执着。他自己想出来之后,他就会产生「这是我的想法」,如此一来,他就会在对境的佛上面有一种执着,他的执着只是实有的显现而已,而不可以说趣入佛上面,他内心趣入的是「我要成佛」这样的想法,趣入境(对境)是这个佛,但是,实有的部分也会有显现。
实有的显现的意思是什么呢?就像刚刚讲的,他会有一种执着,在执着的时候当然就有一种对境,认为这个就是对的,可以说寻求可以依靠的「这是我的想法、这是对的」,内心去寻求的话,有一种找得到的感觉。所以,就可以说是实有的显现。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